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7126600000058

第58章 民国商都篇(18)

徐长盛木屐号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为克服道路泥泞给出门带来的困扰,人们发明了木屐。每逢雨天出行,在雨鞋未普及的时代,木屐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鞋具。

清朝末年,益阳经营皮革的手工业作坊不过数家,其中牛皮作坊仅1家。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皮革户达到了20多家,牛皮行有3家。【29】其中牛皮行的刘长裕、洪益森和徐洪兴既生产油鞋、木屐,也鞣制牛皮出售,规模比较大。其余均为小户,要做油鞋和木屐,皆离不开木坊买的鞋底,特别是皮行的牛皮。

当时,木屐制作沿袭土法,技术尚比较粗糙。先把生牛皮的毛和油脂皮垢去净,然后加硝鞣革,再用草火和五倍子熏烤,去湿除臊,使牛皮柔软光滑。最后,制作的油鞋、木屐,还要用桐油涂抹晾干,才能保证不透水,成为让人放心穿用的雨具。

徐长盛木屐店诞生于1919年。早在1913年,老板徐长发就从江西来到益阳,在刘长裕木屐店先当学徒三年,接着又做了三年帮工。1919年,徐长发和童养媳圆房,并把媳妇接到身边,开始自立门户,经营一家自产自销的夫妻小店。几年之内,稍有积累,店子便迁到药王宫上首,正式设立徐长盛木屐店。随着业务扩大,店面开设了牛皮作坊,徐长发的两个侄子也从江西来益阳帮工,老大徐发祥负责学制革技术,老二徐发生专管木屐产销业务。

其时,益阳回民人口不多,加之当局严禁宰杀耕牛,牛皮原料一度紧缺。后来,经过派员去湘西考察,发现湘西一带各县、埠的牛皮产量可观,且质高价廉,便在湘西设庄常驻,专事收购生牛皮和制成革业务。至此,徐长盛从一个小作坊跃升为益阳首屈一指的皮革商行。

20世纪30年代初,益阳市内木屐油鞋店不过30多家,所需皮革成品数量有限,徐长发于是派员打开外销市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产品除了供应沿洞庭湖各县外,还远销至长沙、上海、温州和湖北的一些大中城市。同时获知,不少大中城市对徐长盛的皮货进行精深加工,通过压制上等皮纹提高附加值,将产品销到国外,获利更高。于是,徐长发便不吝重金,从长沙请来一位掌握精制上等纹皮技术的高级技师,开出的工资比一般技师要高出数倍。据徐发祥回忆,这位叫高癞子的师傅脾气很大,跟他学艺时,没少挨骂。他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制作一丝不苟,产品质量很是过硬。很快,凭借高品质和新款式,几年之内,新产品迅速垄断益阳全市和滨湖各县的皮革市场,远销长沙、湖北等地,徐长盛因此名声大振。1943年至1947年,徐长盛先后购买房屋三栋,价值银洋5 000多元,手头流动资产银洋近8 000元,设备约合银洋3 000元。

新中国成立初,徐长盛一直维持生产,没有受到干扰冲击。原来,徐长盛的伙计徐发祥在溆浦收购牛皮时,与一位叫刘玉魁的地下党成为好朋友,而此人却与杨勇将军的胞弟杨昆交往密切,三人时常在一起聚会。1949年益阳临解放时,杨昆特地来徐长盛找故交,并在此吃住了一个多月。益阳和平解放后,杨昆又来徐长盛,提议带徐发祥去北京。徐长发夫妇舍不得亲手创办的家业散架,徐发祥也不愿离开益阳的安乐窝,于是婉言拒绝了。但杨昆临走时嘱咐他们务必放手经营,发展生产,适应新的形势,切不可放弃生产,自找麻烦。也许是听从了杨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徐长盛不像别的商号或紧缩生产、解雇工人,或关张歇业、纷纷外逃,而是继续保持着生机和活力,因此,徐长盛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红色资本的行列。直至1956年,拥有充裕资本和大批工人的徐长盛走上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