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
7129100000023

第23章 附录三卡夫卡生平及创作大事年表

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管辖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赫尔曼·卡夫卡(HermannKafka,1854-1931),母亲尤莉·卡夫卡(JulieKafka,1856-1934)。卡夫卡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两个弟弟均在幼年时死去,三个妹妹艾莉(1889)、瓦莉(1890)、奥特拉(Ottla,1892)比卡夫卡小六至十岁。

1889-1893年 就读于肉市附近的德语公立小学。

1893-1901年 就读于旧城的公立德语高级文科中学。末期开始接触斯宾诺莎、达尔文、尼采等人著作。卡夫卡的学习成绩除数学之外都极为优秀,他少年时代爱好文学,较少体育运动。他曾为父母的生日写作剧本,由妹妹们演出,这可能是卡夫卡最早的文学活动。与鲁道夫·伊洛韦、奥斯卡·波拉克结交。

1901-1906年 就读于布拉格德语大学。前两学期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后转学法律。

1902年 夏天在当乡村医生的舅舅西格弗里德·洛维博士处度假。结识终生挚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阅读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茨·布伦塔诺的著作。

1904年 阅读歌德、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开始《一次战斗纪实》(Beschreibung einesKampfes)的短篇小说写作。

1906年4月起在里夏德·洛维博士律师事务所实习。6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0月1日至1907年10月1日作为秘书,先在布拉格刑事法庭后在民事法庭见习。写作短篇小说《拒绝》,后收入短篇小说集《观察》(Betrachtung)。

1907年写作《乡村婚礼筹备》(Hochzeitsvor bereitung aufdem Lande)(1951年首次出版)及后来收入《观察》中的某些篇目。10月供职于一家意大利私人保险公司。

1908年 7月,供职于劳工工伤事故保险公司(直到1922年7月因病离职)。

1909年 5月,《一次战斗纪实》中的《和祷告者谈话》和《与醉汉的谈话》两部分在《徐佩里翁》杂志发表。9月,与马克斯·布罗德、奥托·布罗德一起去意大利旅游。

1910年 在《波希米亚》杂志发表五个短篇小说。5月起开始记日记,一直坚持到1923年。开始与犹太意第绪语剧团来往。参加“凡塔”社。10月和马克斯·布罗德、奥托·布罗德赴巴黎旅游、12月赴柏林旅游。

1911年 结识意第绪语剧团演员依恰克·略韦。冬天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美国》(Amerika)(原定名为《失踪的人》(Der Verschollene))。与布罗德一起漫游瑞士、意大利、法国,写作旅游日记。

1912年 8月13日,在布罗德家中认识菲丽斯·鲍威尔(Felice Bauer)。9月,写作《判决》(Das Urteil),作为给菲丽斯的献礼。10月起与菲丽斯频繁书信来往。11月到12月写作《变形记》(Die Verw andlung)。12月,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观察》。写作《昨天在工厂》(Gestern in der Fabrik)(后收入《乡村婚礼筹备》,首次发表于1951年)。

1913年5月,出版《司炉》(Der Heizer)(《美国》第一章);在布罗德编辑的《阿卡迪亚》(Arkadia)年鉴上发表《判决》,后于1916年9月由莱比锡的库尔特·沃尓夫(Kult-Wolff)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赴柏林拜访菲丽斯。赴维也纳、意大利旅游。

1914年6月,与菲丽斯在柏林订婚,7月解除婚约。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8月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审判》(Der Prozeβ)。10月中旬写作《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完成《美国》最后一章《俄克拉荷马的露天剧场》。年底完成《乡村教师》(Der Dor fschullehrer)。

1915年2月,写作《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Blumfeld,ein?lterer Junggeselle)。10月,在表现主义月刊《白纸页》上发表《变形记》,并于次年由库尔特·沃尓夫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916年 写作《乡村医生》(Ein Landarzt)及后来收入同名集子中的某些短篇,如《顶层楼座》(A ufder Galerie)、《察访矿山》、《邻村》(Das n?chste Dorf)、《十一个儿子》、《兄弟谋杀》(Ein Brudermord)等。写作《在我的同学之间》(Untermeinenmitsschülern)(收入《乡间的婚礼筹备及其他遗文集》(Hochzeitsvorbereitungen au fdeML ande und andere Prosa aus deMN achlaβ)首次发表于1953年)。

1917年 写作《乡村医生》集中的另一些短篇,如《新律师》、《家父的忧虑》(Die Sorge des Hausv aters)、《豺与阿拉伯人》(Schakale und Araber)、《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报告》(Ein BerichTfür eine AKademie,同年首次发表)等外,还创作了《猎人格拉库斯》(Der J?ger Gracchus)、《中国长城建造时》(BeiM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桥》(Die Brücke)、《邻居》、《敲打庭院门》等。从年初至1918年,写了8本“八开本笔记”,其中包括大量的短小的小说、随笔、杂感、格言等。研究克尔凯郭尔作品。7月,与菲丽斯第二次订婚,12月解除婚约。卡夫卡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9月确诊为肺结核。

1918年 认识尤丽叶·沃里采克。

1919年 5月,《在流放地》由库尔特·沃尓夫出版社出版。夏天,与尤丽叶订婚。9月,《乡村医生》由库尔特·沃尓夫出版社出版。11月写作《致父亲》(Brie fan den Vater)。

1920年 写箴言式内心独白《他》。结识古斯塔夫·雅努施(Janouch,曾写作《与卡夫卡谈话录》)。开始与他的作品《司炉》的捷克译者米伦娜·耶申斯卡(Milena Jesenská)通信,很快陷入热恋。与尤丽叶解除婚约。写出多篇短小作品,如《城徽》、《波塞冬》、《夜》、《考试》、《征兵》、《秃鹫》、《陀螺》、《归乡》(Heimkehr)等。

1921年写出《起程》、《代言人》、《最初的烦恼》(Erstes Leid)等短篇作品。

1922年 2月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城堡》(Das Schloβ)。写出《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同年首次发表)、《一条狗的研究》(Forschung eines Hundes,1936年首次发表)、《夫妻》、《算了吧》(Gibs Auf!)、《关于譬喻》等短小作品。5月与密伦娜最后一次见面。

1923年 写作《一个小女人》(EineKleine Frau)、《地洞》(Der Bau)。结识多拉·迪曼特(Dora Dymant)。7月移居柏林与多拉同居。

1924年 健康状况恶化。返回布拉格。写出最后的短篇小说《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Josefine,die S?ngerin oder Das VolKderm?use,同年首次发表)。6月3日去世,11日葬于布拉格—斯特拉施尼兹犹太人公墓。短篇小说集《饥饿艺术家》出版。

1925年 长篇小说《诉讼》(一译《审判》)(Der Prozeβ)出版。

1926年 长篇小说《城堡》(Das Schlo?)出版。

1927年 长篇小说《美国》(Amerika)出版。

1931年 遗稿集《中国长城建造时》出版。

1934年 遗稿集《在法的门前》(Vordem Gesetz)出版。

1935-1937年 《卡夫卡全集》六卷本出版。

1953年 遗稿集《乡村的婚礼筹备及其他遗稿集》出版。

1958年 《1902-1924通信集》(Briefe1902-1924)出版。

1950-1958年 《卡夫卡全集》九卷本出版。

(以上遗稿皆由马克斯·布罗德编辑整理)

卡夫卡的三个妹妹和米伦娜·耶申斯卡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纳粹集中营,多拉·迪曼特1952年8月在伦敦逝世。

注释:

【1】福柯:《作者是什么》,见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73页。

【2】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见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6页。

【3】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见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4】同上,第50页。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2页。

【6】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0页。

【7】德勒兹:《文学与生命》,见《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21封,冯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9】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10】缪勒:《文学的哲学》,孙宜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1】Walter Benjamin,“The Storyteller”,in Illuminations,translated by Harry Zohn.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9,p.87.

【12】《卡夫卡日记》,阎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

【13】同上,第525页。

【14】《卡夫卡全集》第5卷,叶廷芳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15】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16】同上,第138页。

【17】叶廷芳编:《卡夫卡随笔集》,第2页。

【18】瓦尔特·延斯:《勿使人堕落!》,见《诗与宗教》,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13页。

【19】W·考夫曼:《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4页。

【20】海德格尔:《尼采》(下),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52页。

【21】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2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

【23】海德格尔:《尼采》(下),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78页。

【24】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25】同上,第573页。

【26】同上,第356页。

【27】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13页。

【28】《加缪中短篇小说集》,郭宏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29】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30】转引自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84页。

【31】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32】《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联书店1996年版,第816页。

【33】Heidegger,Wegmarken,FrankfurTaMMain,Klosterman,1978,s.310.

【34】海德格尔:《诗人何为》,见《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35】艾略特:《四个四重奏》,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36】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5页。

【37】曾艳兵先生的博士论文《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于2006年12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8】吴秀明:《叶文玲论》,载《文学浙军与吴越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39】近藤直子:《残雪——黑夜的讲述者》,《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40】近藤直子:《与残雪女士的对话》,《芙蓉》1997年第5期。

【41】《海的诱惑》引文,见《作家》1998年第5期,第17-30页。

【42】《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叶廷芳、黎奇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43】残雪:《诗意的痛苦:叩问灵魂》,《江南》1999年第1期。

【44】库尔特·品图斯:《论新诗》,转引自张黎《表现主义,一种历史现象》,《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第41页。

【45】雅努施:《卡夫卡对我说》,转引自林和生:《“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46】《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叶廷芳、黎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47】季红真:《中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艺报》1988年1月2日。

【48】残雪:《诗意的痛苦:叩问灵魂》,《江南》1999年第1期。

【49】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50】转引自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4页。

【51】扎东斯基:《卡夫卡与现代主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52】残雪:《诗意的痛苦:叩问灵魂》,《江南》1999年第1期。

【53】残雪:《诗意的痛苦:叩问灵魂》,《江南》1999年第1期。

【54】黎跃进:《外国文学新论》,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页。

【55】转引自金汉著:《中国当代小说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56】残雪:《灵魂的城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57】残雪:《卡夫卡的事业》,《灵魂的城堡》修订版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58】残雪:《卡夫卡的事业》,《灵魂的城堡》修订版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9】残雪:《灵魂的城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60】同上,第168页。

【61】残雪:《灵魂的城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页。

【62】同上,第362页。

【63】《卡夫卡随笔集》,叶廷芳编,黎奇等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

【64】叶廷芳编译:《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