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
7192900000043

第43章 无私奉献耳鼻喉科的“硬骨头”一一林必锦(3)

1956年,天津的医院进行调整,成立了第一中心医院,卫生局调林必锦到该院任耳鼻喉科主任。1957年,该科迁马场道,设8间手术室,80多张病床。当时曾打算要林必锦筹建一所耳鼻喉专科医院。他认为耳鼻喉科在第一中心这样的综合医院里,各科会诊较方便,耳鼻喉科医生去其他科会诊,也可以学到各种知识,丰富经验,借此可培养全面的医生,遂没有筹建。

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病人不仅为天津一地的患者,还有全国各地,特别是河北省、东北各地的患者前来投医,手术开展更为广泛。在林必锦主持下当时该科进行了许多属于全国领先的手术,包括有:

(1)上领骨截除治疗上顿窦癌,为解决术后瘢痕挛缩引起面颊塌陷畸形,影响咀嚼,安置义齿腭托。这种手术在我因为首创。

(2)以喉切除与颈淋巴清扫同期进行治疗喉癌。此术较单纯喉切除的优点是可以防止癌瘤的淋巴转移扩散。此术也是该科在全国首创。当年一喉癌患者来自东北农村,1957年经该科进行此术,20年后追踪查访,他仍健在。

(3)1977 年开展了“喉全切除,气管食道吻合,应用硅胶管发声重建术”。喉切除为治疗喉癌的主要方法,但因术后患者不能发声,为致残性手术。该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黏膜管连接食管,70年代又进行气管食管吻合术发言重建。应用硅橡胶管插入黏膜管,对管腔起支柱作用,只需用手指掩盖气管套管口,就能说话自如,发言成功率达70%.这种手术在 1981年天津科委、卫生局召开的鉴定会上。经全国各地耳鼻喉科专家评为达到国家水平,1982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科技二等奖 。

(4)特别值得介绍的是由林必锦医生开创的颞骨切除术,治疗中耳乳突癌 。这种病几十年都采用乳突根治术及放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1965年的一天,林医生在门诊看病时,发现一个罕见的病例,确诊为中耳乳突癌,必须要做颞骨切除术。这是他从医以来没有做过的手术。有人劝他:“这种手术风险太大,你是名医,若手术不成功,有损你的名望和声誉。”但是林必锦决心自己亲自做这个难度极大的手术。

林必锦用极大的精力先投入到手术的设计上,确定了最佳的方案。然后又到天津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做尸体解剖试验,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地记录下来,手术试验成功了,他还将试验结果给同事们看,让大家提意见。

颞骨是头颅两侧靠近耳朵的部分,做颞骨切除术离大脑太近,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手术如果失败,病人会有生命的危险。为了慎重,林必锦还请来了他的好友、著名脑系科专家赵以成大夫来协助。

手术开始以后,只见林医生在手术台前在用展快、最准确的动作忙碌者,只有医生与护士相互交换手术器械的动作和刀、剪相碰的声音。时间在一秒秒地移动,林医生头上浸出了汗水,浸透了帽子、衬衣……

从早晨做到下午,共用了7个小时,手术成功了,大家同时松了一口气。当助手们要为病人缝合伤口时,林医生没有同意,因为颞骨切除后,常常会造成永久性面瘫,他还要解决病人的面瘫问题。接着,他又熟练地做了面神经和副神经吻合术。整整用了8个小时手术终于宣告成功。这个合并手术也是国际文献上没有见过的。7个月以后,患者来复诊,他的面瘫也基本治愈了。

此外,在林必锦亲自主持下,该科进行的颅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筛窦癌瘤、下咽癌颈段食管癌切除、胃咽吻合等手术,在全国也都属于领先地位。

把医术送到群众中去

林必锦不仅医术高明,更注重医德。他积极响应党提出的走出医院大门,为缺医少药的农村服务的号召,身为著名专家多次带头下厂下乡。他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救护工作,还参加了海河医疗队,郊区医疗队,内蒙古医疗队等。他经常披星戴月出诊,为当地农民治病。

有一次下乡期间。晚上天空正下者小雪,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向林医生来求救,他老婆生小孩有危险啦。林必锦是耳鼻喉医生,但是在没有妇产科医生的情况下。他怎能回绝而造成产妇死亡呢?本着“要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紧急抢救病人要紧。他毅然跟那位年轻人赶了70多里路,顾不上休息,就迅速戴上消毒手套,在土炕上铺上消毒单,为胎盘滞留长达10个多小时的产妇挽回了垂危的生命。

患者得救了,濒死的生命转危为安,产妇安详地躺在炕上。她的丈夫激动得热泪直流,紧紧地握住林必锦的予说:“感谢党派来的好医生,是您救了我们全家呀!”

在内蒙古医疗队期间,一次外出几十里给农民看病,马惊了,前蹄腾空,把不会骑马的林医生摔下来,造成两根肋骨骨折,但他依然坚持工作。1976年天津地震期间,他曾半个多月不回家,吃住在医院抢救伤病人员。此外,林必锦还曾被国务院委派至南非也门等第三世界国家,为这些国家的总统和高级官员进行治疗和手术,博得各国好评,并受到周总理的赞许。

建研究所、著书育人

林必锦教授从事耳鼻喉专业技术工作的 50 余年间,共书写论文200多篇,分别在国内外发表,曾参加《百科肿瘤》、《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喉科肿瘤》等书的编写工作。林必锦教授作为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及天津市耳鼻喉科的创始人,数十年来培养造就了大批耳鼻喉科专业人才,发展了耳鼻喉科专业队伍。他从1957年开始培养进修生,1972年正式开办耳鼻喉科进修班,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据不完全统计,培养进修人员约200余人,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可谓“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和天津市耳鼻喉科医师队伍不断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 1978年5月经市卫生局同意,成立了耳鼻喉科研究室,在临床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耳鼻喉专科病理室也于 1981 年开展工作,担负耳鼻喉科临床病检。并且率先在天津开展了全喉石蜡大切片病理检查。几年来,业务不断扩大,取得许多成绩。耳科实验室胡广艾医师发明的电子前庭获国家专利权,并获发明银牌奖;头颈外科研究室能进行各种疑难手术;噪音研究室也增添了先进仪器设备。总之,该院的耳鼻喉科研究室,人员、设备、成果等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1989 年,天津市卫生局批准第一中心医院建立耳鼻喉科研究所,林必锦任所长、名誉所长。这个研究所的建立,使该院的耳鼻咽喉头颈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其中林老付出的心血,功不可没,人民会永远纪念他的。

党和人民永远怀念他

林必锦教授热爱自己从事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毕生勤奋。无私奉献在医学科研工作中处处领先带头探索和实践。他已届80岁高龄、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了,仍没有考虑退出工作岗位去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每天8时仍准时上班,还持手术刀参加一些手术工作……

有人问林老:“您的工作劲头为何这么大?”他会笑着说:“自从1953年加入共产党起,我就把自己紧紧地与党的事业与发展医学事业连在一起了。”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心一意跟党走。1964年起他自动放弃专家的工资补贴。由于林必锦教授在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方面的卓越建树和杰出的奉献,国家和人民也给予他崇高的荣誉。他历任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协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学会常务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天津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 员、生物医学工程天津分会理事。1958年被评为市级劳模、曾先后6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选为局级一等先进工作者。1989年9月他被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伯乐奖。为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林必锦教授因患“气管淀柑样变性”症,于1996年6月30日12时37分逝世,享年85岁。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在为林必锦教授召开的追悼会上,对他光辉的一生做了极高的评价

“林必锦教授为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从不居功自傲。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活到老学到老。对病人如亲人,从不收受礼品和额外报酬。对待学生,对待下级医师严格要求,严谨治学,循循善诱。对待同志热情真挚,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多年来他亲自指导科室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直到八十高龄仍坚持工作在医疗和科研第一线,他只求奉献,不思索取,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大业,为我国和天津市的耳鼻咽喉头颈科专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不愧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自己光辉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参考资料:

(1)林必锦 :《从医半世纪的回顾》(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6辑)。

(2) 宝荣:《登山必达顶》(《津沽名医列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

提供资料者:

(1)林孝玉:林必锦教授的大女儿。现任天津儿童保健所主任医师。

(2)马元煦:现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