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146

第146章 收起廉价的自尊(1)

封建官场中有句话叫,“廉耻丢尽方可做官。”话虽偏激,但倘若将其放到官场规则中来,就成了真理。为官者不需要自尊,因为在上司眼中,下属的自尊太过于廉价。收起廉价的自尊并不是要人彻底地放弃做人的准则,而是要收起清高,藏起不屑,。收藏,为的是有一天卖个好价钱。

多磕头,少说话

在清朝,人们都要下跪。当下跪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时,它就成为一门学问,如果把其中很多的心理体验与感悟总结出来,是很有指导性的。下跪的时机、姿势、形态、时间这些元素就会有很多规范性的东西标例出来,成为后人下跪的理论。

其中的集大成者,应该是张之洞。天下似乎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他总结的为官之道只有六个字,却把深奥的当官秘诀说得很朴素,谁只要依了这六个字,就可能玩转一个官场。这六个字就是:多磕头,少说话。磕头就要下跪, “男儿膝下有黄金” 当了官就不愁没有黄金,所以男儿膝下有官位比男儿膝下有黄金来得实在,也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多磕头,少说话身历乾嘉道三朝的显宦曹振镛是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官诀的典型。曹历任三朝大学士,备受皇帝恩宠,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文正是对有功尤其是品节端方的官吏的极高赞誉,据说清朝只有八人得此殊荣),并入了贤良祠,真可谓官运亨通,载誉后世。但他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过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而是因为他精通“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清人朱克敬《暝庵杂识》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这便是曹振镛自己概括的“身名俱泰”的秘诀了。但就是靠这,他成了三朝元老,跟着哪个主子都吃香。

曹振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还向门生后辈加以提倡,甚至告诫那些专负纠弹之责,本应“多说话,不磕头”的御史也行此官诀。《暝庵杂识》记云:“道光初,曹太傅振镛当国,颇厌后生躁妄。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这些御史听了曹振镛的话,都“循默守位”,能不说就不说,得过且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