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175

第175章 唯上是从(6)

李鸿章在俄国访问的情形最能体现他报喜不报忧的特点。俄国沙皇加冕,在典礼过程中出现混乱场面,百姓疯狂的勇向观礼台,结果拥挤造成死伤惨重。李鸿章也坐在观礼台上,看到这种场面,他问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是否准备把这一不幸事件的全部详情禀奏皇上?”维特说当然会,李鸿章有些不以为然地说:你们这样做不是很愚昧吗?我做直隶总督的时候,发生了鼠疫,死了数万人,人而我在向黄帝写奏折的时候,只字未提,称天下太平。

他看到维特茫然不解,便说道:您说,我干嘛要告诉皇上说我们那里死了人,使他苦恼呢?要是我担任你们皇上的官员,当然我要把一切都瞒着他,何必使可怜的皇帝苦恼。由此可见,李鸿章为了升官发财,一味的讨好主子、代人受过,都是有可能的。

这样固然可以讨好掌权者,但是并不可取,对付昏庸无能的上司或许还能有一点用,但是对那些作风踏实正派的上司来说,就一点用也没有了,甚至他能一眼看穿这些把戏,从而对为官者的修养产生怀疑,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恭”用也要讲究学问,能够因人而异,并不是一位的阿谀奉承、迎合讨好。

小人物对上司的恭敬,最重要的方法是保证自己能对上司惟命是从,即绝对听从上司的,以上司之是非好恶为自己的是非好恶。有不同看法也不说,而只需唯唯称是即可。这显然不是为官的要义,如此为官则和行尸走肉无异了。然而,试想一下,有哪个上司愿意下属总和自己对着干呢?大多数为官者,还是希望下属能够惟命是从,方才心安。

上司自然喜欢那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的下属,上司开心了,则升官的机会就来了。这在封建官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像《官场现形记》说的:“凡是做官的,能够博得上司称赞这么一句,就是升官的喜信。” “得上官一笑则作数日喜,遇上官一怒则作数日戚”。为了让上司喜欢自己,做下僚的大都掌握一条诀窍:惟命是从。

到了清代官场,这种风气更胜一筹。光绪年间,《月月小说·序》里写道:“一言发于上,‘者者’之声哄然应于下,此官场也。”又有清人撰联云:“著著著,祖宗洪福臣之乐;是是是,皇上天恩臣无事。”这种只知唯唯称是,应声虫式的官僚,充斥于清代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