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39

第39章 唯上是从(3)

历史上,有独立个性的文化名的官路都十分坎坷有独立个性的文化人的官路都十分坎坷,都是因为与上面的官员的观点不一致。小人物为官有一条就是没有要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领头上司的观点就是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唐朝的文化名人元稹在官场受挫后终于醒悟。

元稹生于唐大历十四年。他8岁丧父,但是元稹以自己的才华15岁就走上了仕途。21岁当上了河中府,就在这河南当地方小官时,元稹开始和宦官争斗,那时的元稹正直敢说,批评宦官专权,无所顾忌,由此得罪了有实权的宦官刘士元。

元和四年七月,当时仅为八品的监察御史元稹,坚决不许路经洛阳的武宁军(节度府治在今徐州)监军使孟昇进的丧柩入驿停放,毅然绳之以法,并公开以《论转牒事》向朝廷举发其罪。元稹与宦官的叫板无疑应受肯定,但他却并不是第一个发难者。

这之前就有李绛、崔群、白居易、独孤郁、段平仲等人宦官头目弹劾吐突承璀。元稹这次大胆与宦官做对,成为宦官打击的第一个对象:吐突承璀的亲信、其征讨王承宗时的助手仇士良及刘士元挑衅殴打元稹。

那次宦官刘士元和元稹都到驿站住宿,但宦官刘士元等人却比元稹要后到。但为了报复,他们却无理寻衅,一定要强迫已睡下的元稹让出正厅供他们休息。元稹当然不肯让,同刘士元争执起来,刘士元和其他宦官高声大骂,用棍击打元稹,元稹顿时头破血流,被迫保穿着袜子从后门逃走被迫只穿着袜子从后门逃走。

这事的是非曲直本来十分清楚,错在宦官理在元稹;但唐宪宗是在宦官的扶持下登上帝位的,因而他不问是非曲直,毫无道理地偏袒跋扈的宦官,反而将有理而又遭到毒打、让出正厅、受到委屈的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此事表面似乎仅仅只是礼仪之争,实际上是因为正义的元稹与宦官没有站在一条线上。

正是因这次不公平的贬谪,元稹的政治观念和处世态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元稹认识到,宦官的势力是如此的强大,就连皇帝都要让着他们,自己一个小小的官员又有什么能力与之对抗。于是元稹就开始了“斗争不过你,就依附于你”,也就是得罪不起就谄媚你。元稹对宦官不再是敬而远之,很快就明智的与宦官握手言和很快就明智地与宦官握手言和,、谄媚靠拢。

当时,一个叫崔潭峻的宦官到江陵出任监军,元稹马上就主动依附过去,为崔潭峻舞文弄墨,写了不少歌颂崔潭峻的诗,有一诗《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中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可看出元稹的媚骨:

谢公秋思眇天涯,蜡屐登高为菊花。

贵重近臣光绮席,笑怜从事落乌纱。

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

咏碎龙山归去号,马奔流电妓奔军。

对于这样的谄媚示好,崔潭峻甚是欢喜,向皇上唐穆宗推荐元稹,元稹一下子就升上了中书省这个正二品的高官。

恭维上司:靠山轮流选

我们常常说,生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为官路上,同样没有永远的上司。在众多的上司之下为了改变自己不再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必须见机行事,跟对上司,这里没有忠与不忠的拷问,只有灵活与不灵活的权术。

王甫又名王黼,宋史上说他“足智多谋,善于逢迎”。古代官场善于逢迎的小人物多的是,但宋朝的这个王黼“善于逢迎”,不是对一个上司逢迎所好,他的善于是他能灵活的找到靠山他的善于是他能灵活地找到靠山,让自己从一个小小的司理参军不断向上爬。

王黼于崇宁年间中进士第,任相州司理参军,与何志共同编修《九域图志》。这相当现在一个小小县里的文书。作为文书的王黼有一个优点是长得俊秀,看来在官场上混,男人的仪表是非常重要的。王黼的上司何志就看中了王黼的长相,非常欣赏王黼俊逸洒脱的风仪、机智得体的谈吐,因为喜欢,何志就把王黼推荐给在朝为官的父亲何执中。同样,何执中亦为王黼的仪表拔然不群所折服,竭力向上举荐王黼,于是王黼升为校书郎,后又迁为符宝郎、左司谏。在此,如果说王黼是凭借自己的外表而升官,这到是小看了王黼这倒是小看了王黼,可从后来的迎合皇帝的心意中可看出,王黼肯定知晓何氏父子的心理,极尽迎和,并在对方高兴之即求得父子举荐的目的。

王黼竟然能从儿子那里靠到父亲那里,自然很快会更换更大的树,的确何执中还够不上是一座坚实而有力的靠山,这一切只是王黼远大理想的第一步。这时在朝中居相位的张商英逐渐失去徽宗的信任,徽宗派使者赐玉环给在罢相杭州的蔡京。王黼知道了这件事,猜想皇帝有复用蔡京之意,不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上书皇帝,颂扬蔡京,攻击张商英。果然不久以后蔡京复相还朝,非常感激王黼的大力相助,提拔他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不到两年时间,王黼摇身一变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现在王黼靠上了皇上最亲信的人,即使是靠何执中举荐人朝的即使是靠何执中举荐入朝的,一旦感到他于己无用,并且挡了自己长官的道,就反过来上疏徽宗,列数了何执中二十条罪状,把他一脚踢开。不久,他又升兼侍读,进翰林学士。后因为他与同蔡京有隙的郑居中交往,得罪了蔡京,被反复无常的蔡京降为户部尚书;但亦无大碍,凭着他的机警善拍,很快又官复原职。

王黼在靠近皇上的大亲信蔡京后,又把目光放在最大的靠山宋徽宗,为了进一步邀宠于徽宗,他先不惜千方百计地巴结皇帝身边的宦官。他象孝敬父亲一样恭顺梁师成他像孝敬父亲一样恭顺梁师成,称之为恩府先生,并依仗梁师成的势力,强占了他的邻居门下侍郎许将的房子,光天化日之下将许将一家家眷奴仆扫地出门。由于谄媚有方,王黼很快获得徽宗的宠信。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爬上了副相的高位,一下子由通议大夫连升了八级,升官之速,前所未有。徽宗又另赐他城西府宅甲第。搬家的那天,教坊乐队吹吹打打在前面开路,而“供张什器,悉取于官”。

权力其实是一种稀缺资源,要摆脱小人物的身份,你不但得几易其主,还得把挡在自己升迁道路上的官员挤下来,这个职位只有一个,不是他上就是你上,唯一的一个,所以即使这个人是曾经提拔你的上司,但是一旦自己找好更好的靠山后,曾经的上司就不是再是上司,而是更大的那棵树,你要顾忌的,、要讨好的是这棵更高大的树,只有这大棵树才是小人物向上的安稳之依靠。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却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荣华过去转眼成烟,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变换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在当时都很低下,越是这样的地下位低下的小人物越有为官理想,所以冯道从小就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即使是大雪封门,尘埃满座也要先读书,如此好学冯道如此好学在本地出了名,时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相传冯道还是个落魄的诗人时就表明了自己要上官了的态度:

莫为危时便怆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而具体到冯道的识什么时务?,那就是扔掉读书人的清高,、读书人的面子,在自己上司面前低姿态做官,永远把自己当做一个小人物。而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自己的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唐末时,冯道曾作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冯道曾做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冯道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张承业任用他为巡官,以其颇通文学推荐给晋王,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后唐建立时,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明宗时,拜端明殿学士,后来又做了宰相。

冯道不同于以往或以后的大多数官臣,他从不表现得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相反却仿佛是一个节俭、刻苦、自励的忠厚长者和谦谦君子。当后晋、后梁隔河而战时,冯道在军中,住在一茅庵之中,不设床席,就卧于一束枯草之上。有一位将士从别人那里抢来一个美女送给冯道为妾,冯道推辞不过,便将她安置在别的房间里,慢慢访求美女的主人,最后将她送还。冯道一时美名远扬。

为官能洁身自好这是一种修养,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冯道有这样良好的修养而几易其主一步步高升的。一个小人物的官场本身就不稳定,在再加上乱世,如果一心想做官,必须能灵活地进入不同的官场,这种灵活就是能巧妙的拍马屁这种灵活就是能巧妙地拍马屁。拍马屁应该是官场小人物的必备能力,但是如何拍,、拍得恰到好处,、拍的有艺术拍得有艺术,冯道在这方面是一个能手。

还有一次,水运军将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环,玉环玲珑剔透,上刻“传国宝万岁杯”六个字,于是他们把玉杯献给明宗。明宗爱不释手,常把它示与众臣赏玩。一天,明宗给冯道展示。冯道却故作深沉地说:“这是前世遗留下的有形之宝,不足为奇;陛下身怀无形之宝,才是旷世罕见”。明宗不解,深问冯道:“何谓无形之宝?”冯道说:“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所以人说:“大宝日皇位,何以守位则日仁”。

明宗虽贵为皇帝,却是个武将出身,这文绉绉的东西他一时转不过弯儿来,待要再问,冯道已神秘兮兮地飘然远去。明宗只好唤侍臣为他讲说,好半天才弄明白,觉得冯道马屁拍得实在是高,心里甜滋滋的。

只要是拍马屁能手,即使在向上司提意见也能哄得上司开心,后唐天成、长兴年间(公元926—933年),风调雨顺,自然情况自然比较好,农民稻麦收成也不错。明宗就开始大肆奢华,冯道就对明宗说:“臣做河东掌书记的时候,有一次奉使去中山,途经井陉,地势险峻,臣害怕马失前蹄,紧握衔辔,不敢稍有怠慢。及至过了井陉来到平地,臣以为前面即是坦途,哪知思想一放松反倒跌伤皮肉。大凡身蹈危地时思虑周到反获保全,而居安忘危却反道不测而居安忘危却反遭不测,仁主应引以为戒”。这以身心感受做比,同时把上司提升到“仁主”的高位下,那是的最不喜欢谏言的皇上那使得最不喜欢谏言的皇上,也会为了自己的面子,接受冯道这种一边责备一边拍马屁的话。

明宗死后不久,潞王李从何在凤翔叛起成功,冯道马上率百官百毕恭毕敬地将潞王迎入宫中,用这样的方式迎接新上司,上司自然满意,李从坷马上冯道升冯道为相。

公元936年,石敬塘灭了后唐,建立后晋。冯道毫不畏惧,打了个包又投奔了后晋,又使用自己的巧言游说,把石敬塘哄得开心,让冯道做他的司空,后又不断地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塘死了以后,出帝石重贵继位。冯道仍然为相,并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可惜的是后晋也仅仅存在了十一年可惜的是后晋也仅仅存在了11年,不久契丹大军压境而来,攻入开封,擒了出帝。大臣们或死节或出逃,冯道依然方寸不乱,他从从容容地到京师朝拜新主子,:契丹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面斥责冯道:“你在唐曾事四帝,可谓开国守业之臣。唐亡则事晋,也历二帝。如今又要改换门庭,如此不忠不义,本王怎么信你?”面对这样的羞辱,冯道毫无羞愧之色,反而心平气和地立在一边听耶律德光责骂。

等到耶律德光训完了,又问冯道:“你为什么来朝?”冯道这时才大言不惭地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讽刺他:你是何等的老儿?”冯道装疯卖傻地说:“我是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儿”。耶律德光听罢哈哈大笑:“倒也乖巧。我再问你,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又开始谄媚起耶律德光训:“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唯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听后当然是大喜,把本想要杀他的念头全抛到九宵云外把本想要杀他的念头全抛到九霄云外,马上封冯道为太傅,让冯道跟随自己北上到常山。

不久,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又归附后汉,刘知远让冯道当大师。四年以后,郭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冯道依然脸不变色心不跳地站到郭威的麾下,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牙利齿、,求得太师兼中书令之职。

冯道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居禄位而不倒,是冯道怀抱经夭纬地之才是冯道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安邦治国之志,历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历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吗?恰恰相反,冯道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上面的上司遇难临头,就另攀高枝一走了之。换上司对冯道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但是这样对主不忠的官场人物却在官路上一帆风顺,说到本质上,是因为冯道本人善于拍马屁,而且不以拍马屁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