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40

第40章 唯上是从(4)

古代在做官上总是讲究一个“忠”字,这是也是上司最看重的一方面,这让当下官的也统一这观念,比如司马光与欧阳修也一致认为:“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才算得上忠(《资治通鉴》卷二九一臣光曰,以下同)。君死臣也死这种要求似乎太高,于是又说,不要求大家都在国亡时殉葬,所以又提出了一个“智士”的标准:“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

冯道既没有去殉国也没有隐居,而是选择了不做“忠”于一个上司的官员,这是乱世里小人物的一个明智选择。一个小人物、,尤其是一个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除了要活命,也还要实现自己的入仕理想,常说“识实务者为俊杰”,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戎夷交侵,民如倒悬之急,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官场上的“不倒翁”。实属识实务的官场高明人物。

迎合上司:喜上之所喜

上司的观点就是小人物的观点,在古代官场上这是必遵的宝典,这种思想的顺从对下官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官场上还有一句话,就是喜上司之所喜,这一官场要求又从情感上规定了下属。也就是说在这种人类无法自主的情感上,也要和上司一致。对这一要求看似很难,事实上下官常常如此委屈自己的情感,以求和上司一致;即使自己内心的喜好与上司完全相反,也要做到和上司一致。

与上司情感上的同一与上司情感上的统一,其实是一种官场心理学,人们的意见、观点一致时,彼此就会相互肯定和信任,反之,就人就会相互否定并产生敌视。所以,那些溜须拍马在溜须拍马,、谄媚巴结上司之前,最好能细细揣摩上司的喜好、,然后尽量迎合上司,满足上司的欲望,更妙的是,有的拍马馅媚高手有的拍马谄媚高手,不只特别注意研究他所谄媚的对象,还能够抢先一步,将上司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的而未办的事先办了,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这是拍马者中的高手,是最被上司所赏识的角色。隋扬帝杨广就是值得一书的主儿隋炀帝杨广就是值得一说的主儿。

谁都知道,隋炀扬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奢侈荒淫的一个皇帝,可他为了能登上龙位,还曾经在他的老父亲隋文帝面前讨好卖乖,装了一次生活俭朴的形象。

隋文帝作为一个开国之君,生性节俭,对于已被立为太子的大儿子杨勇衣饰的华贵很是不满,曾告戒他说曾告诫他说:“自古帝王,从来没有生活奢侈而能长久的,你是太子,要以俭约为先”。并送给他一件当年的旧衣服和打仗时所吃的臃菜一盒,让他不要忘了创业时的艰难。隋文帝的老伴儿独孤皇后又最憎恶男人亲近女色,对太子嫔妃如云也很反感。

当时杨广正在阴谋夺取太子的位置当时杨广正在密谋夺取太子的位置,他看出了父母的好恶以后,便刻意迎合,、虚情矫饰,把自己装扮成一副十分俭朴规矩的模样,每当父母来到他的居所时,他便事先将自己那众多的宠姬美妾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另藏别处,只留下明媒正娶的萧妃在身边,连往来侍候的奴婢,也都是一些非老即丑的女人,穿戴元华穿戴无华。室内原有的华丽陈设全都撤下,一律换上陈旧的家什,乐器上的浮土也留着不擦,还故意将琴弦弄断,仿佛好长时间无人玩弄一样。

隋文帝老俩口果然上当了,对大臣们一再夸赞他的这个儿子是如何的不近女色,、不喜声乐,杨广就用这种手段,挤掉了杨勇,而谋到太子的位置而谋得太子的位置。

在官场上,无论什么样的上司,周围都会有一般精干拍马的下官。能拍得好的下官,即使在论政治风暴中也会化险为夷。跨越隋唐两个朝代的封伦便是这样的“英雄”。

封伦本来是隋朝的大臣,隋朝开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他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得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将宫殿修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大天,杨素被召人新宫殿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功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封伦的话果然应验了。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伦不慌不忙他说:“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一喜欢,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可还没等封伦爬上宰相的位置,隋朝便灭亡了,他归顺了唐朝,他又要揣摩新的主子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地面建筑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伦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伦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为标准的人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他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听了封伦的话称赞他说得太好了,并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要说拍马屁看起来并不是难事,但拍到上司心里,也就是拍到正点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拍拍马产生的效果却各有所异:有的人在拍马之后,上司则心花怒放;有的人在拍马之后,上司则不动生色;有的人在拍马之后,上司则怒目横生……作为官场上的的小人物,都会争着拍上官的马屁都会争着拍上司的马屁,而要获得拍马的最佳效果,首先,你应该充分的去认知上面的上司你应该充分地去认知上面的上司,细致入微的了解细致入微地了解、掌握上司的言谈举止、性格特点以及管理风格等个性特征,常言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其次,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用才能的展现以及真情的流露打动上司的心,以此来迎合上意。

细心明查上司之色,曾是三等侍从的和珅就做得滴水不漏。和珅属满州正红旗出身,他少年时生活贫寒,乾隆三十七年,和珅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就是备用处。

和珅升为侍卫后,常在乾隆身边当差,这就给他提供了接近皇帝的机会。和珅本就生性乖巧,能说会道,很有些小聪明,办起事来伶俐机变;而且和珅长得眉清目秀,、仪态俊雅,容易使人产生好感。和珅在官学中读过几天书,学问不深,但是当知道天了喜欢汉文化但是当知道天子喜欢汉文化,就把“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又加之和珅对汉族的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对中原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文坛掌故都很留心,因而显得博学多识。

乾隆帝喜欢吟诗作赋,和珅就下功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所常用的典、诗、词、风等了解得一清二楚,闲来还有所唱和,为此,乾隆帝对他另眼相待。而作为一个满人,和珅能在诗赋上有所建树,这着实不易!清朝大文学家袁枚就曾诗夸和珅:“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另据朝鲜使臣记载:乾隆帝每问及和珅一件事,和珅不仅回答得条条在理,还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令“上意甚欢”。

和珅极善干察颜观色和珅极善于察颜观色,颇工心计,他时时处处注意乾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摸得一清二楚。乾隆什么时候想要什么,什么时候想做什么事情,他一看乾隆的神色,就能猜出八、九分,因而能够在乾隆未开口之前,就把乾隆想说的话说了,想做的事做了,使乾隆颇为满意。在乾隆的眼里,和珅是他第一得力奴才,机灵、能干、善解人意,且又知书懂礼。

乾隆喜欢汉学,重视程朱理学,是清代帝王中读书较多的一个,他经常和侍臣们讨论儒家学说,讲论文史道义。乾隆还喜欢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他参与过文史的整理。

纯庙时刊印二十四史,乾隆亲自校核,每校核出一处错误,他就极为得意,觉得是做了一件有益于子孙万代的了不起的大事。和珅极力迎合乾隆的心理,在抄稿中故意出错,以便让皇上御笔勘正。他这样做,既奉承了皇上,又避免了当面讨好的嫌疑,和珅阿谀奉承的手段真可谓巧妙无比、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