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的规范化管理(上)
72700800000002

第2章 学校德育管理观念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管理

第一小节 德育的管理概述

德育与德育管理

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阶段推行的道德教育活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则泛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一种培养学生社会理想人格,造就优秀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学科教学以及一系列专门的活动对学生施加综合影响的过程。为了使这种综合影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并取得相应的成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应当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总体要求,提出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对德育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和对德育工作的质量评估来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任务的完成。

德育管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一般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立活动领域,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其中德育渗透于各育之中,贯穿于各育始终,既为其他诸育提供方向,也为其他诸育提供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这就是说,学校中一切活动都应当有德育的意义,德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而学校德育管理恰恰可以通过其计划组织、调节控制、监督检查等诸多手段,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在活动内容、时间、方法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统一协调起来。这样德育的时空领域就大得多,可以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都受到德育的影响和熏陶,充分发挥各育的综合影响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中外德育管理审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学校德育与德育管理,都把抓好德育作为建立社会秩序、安定国民、培养国家需要人才的重要手段。尽管各国在德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加强德育管理却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以往对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重视不足的美国,近些年来也频频对学校德育进行干预。美国在1960~1980年间对教育的投资增加了60%,但教育水平反而下降。里根总统对此在国情咨文中说,他们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并不因为花钱不够,而是因为钱花得不得当。美国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与道德是密切相关的,学校有责任像教学生识字、算算术那样认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1989年,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报告,强烈要求加强学校德育管理,认为德育应与学校整体课程紧密结合,融入整个课程(包括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要培养优良的德育师资,还应建立有关联邦、州和地方的统一管理系统。在政府的重视下管目前美国中小学内部有了比较健全的德育管理系统,还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互相作用的网络系统,并选择了多种特有的德育途径和方法。与此同时,美国不断鼓励德育研究。历经二三十年的努力,他们逐步形成了道德认知发展论、社会学习论、价值澄清学说、品德教育教程学派等理论和实践。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的发展,对德育的现代化转型和时代更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英国也十分重视德育管理。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进步主义、结构主义等德育观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取消正规的德育课程,把德育融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但是这一尝试因与英国传统习俗相去甚远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改变社会现状,60年代后期,英国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探索德育新路子。同时,政府在70年代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拨出一笔可观的经费,资助他们的研究。这两个研究机构编写了两套道德教育教材,即供中学用的《生命线》和供小学用的《起始线》,为学校德育做出了贡献。1978年英国还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并在莱斯特大学成立了“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研制统一的学校德育计划,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提出了许多德育新设想。80年代以来,政府不断强化国家对德育的控制,一次性就投资了两亿英镑,专用于学校德育。以上种种措施,使英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学校德育不力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日本是当代发达国家中最重视德育管理的国家。日本用充足的人力物力进行道德教育,二次大战以来形成了系统化的全国德育体系,对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学校实行统一的德育管理体制,从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实验学校的选定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文部省统一安排、审定。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德育的一致性和国家意志,使学校德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消除这种危害,日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第五次德育改革,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挥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德育教学丰富多彩,活泼有趣。另一方面,日本还十分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管理。1988年2月,文部省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要求校长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让家庭、学校和社区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在日本,德育已成为朝野上下的自觉行动:家有家规,校有校章,公司有公司德行,各行各业都重视德育。可以说,日本的德育是全民德育,日本的德育管理是全民德育管理。

我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及德育管理。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面临新的形势,党和政府加紧作出新的部署,1988年6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和试行《中(小)学德育纲要》。同年12月,党中央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这些文件不仅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依据,也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实行科学管理的指南。1990年4月,国家教委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校长岗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以德育为核心。在党中央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本着对国家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各科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项活动和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他们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采用生动的形式宣传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觉悟,自觉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在推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始终重视学校德育,加强对学校德育的领导和管理,使德育在某种意义上对政权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和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