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的规范化管理(上)
72700800000003

第3章 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

德育首位观

(1)党和国家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是德育的内容,有“文化”,文化有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而社会文化大部分属德育的内容。《决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可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2)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人本来就是动物,而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基本特征是人具有社会的特性,这个社会特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品德,没有人的品德就没有人类社会。

人的品德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试想象如果人们都不遵守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我们这个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德育为首是父母家长的嘱托。作为父母养育子女,如果子女不孝,对社会无益,反而危害社会,其子女尽管有天大的本事,养其何用?

(3)学生本人的需要。人出生以后就要在一定的人类社会里生活,要在人类社会里生活,就要遵守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否则就要到处碰壁。

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篇就说:大学的目的,在于明显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从天子到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自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人是第一要义。人才的品格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往往又是进入就业门户的通行证。一所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的毕业生方磊求职经历。方磊在深圳多次应聘,毫无收获,一天,方磊在路边发现招聘库料总管的招聘广告,方磊包着试试看的心理到了那家招聘库料总管的公司,招聘地点设在厂部的大院里,方磊赶到时,早就来了黑压压一院子应聘者,在摆了一长排办公桌的招聘摊位前,人头攒动,应聘者争先恐后鼓动唇舌喋喋不休十分卖弄地向招聘工作人员介绍推荐的各类证书。方磊一看阵势,就知道这次应聘又悬。

方磊在应聘的队伍中排着队慢慢向前挪动着。在队伍旁边,工人用来洗涮的水泥台上,一只未关紧的水龙头流出一股细细的水流,很多应聘者从它旁边近在咫尺的地方不理不睬地走过去,偶尔也有伸出手拧一下,看不起作用也就不再管了。

这时候方磊正在最外围队伍的未端,看着那不停流淌的自来水,虽然水流不太大,却仿佛都流在了他的心上。他又想起在老区的家时,全家靠雨水度日的困境。没经历过那种生活,又怎样体会到水的珍贵。方磊赶过来拧水龙头。水龙头坏了,想止住水流必须从上面用力往下压,可是手一松水又冒了出来。方磊想找块石头压住,但举目四周,空空无物。最后,他解下自己的鞋带,把水龙头与水管紧紧地绑在一起。

方磊正在水管旁边忙活时,忽然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回头一看,是一个西装革履的胖老头,老头问他:“你是来应聘的吧?”方磊靠近一步,半转身指着水龙头对老头说道:“这工厂太浪费了,水龙头坏了也不修,任这些水白白地流掉,这样下去,准得有破产的那一天!”

老头笑了,拉起方磊的手:“先生不要发火了,请跟我来”说着拉着他一直走到招聘台前,挥了挥手示意大家静下来,“我是这家工厂的经理,现在我宣布招聘结果。”

方磊愣了。胖老头笑了笑,接着说:“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次我们只招聘一名库料总管。大家再看看这儿。”指了指被方磊用鞋带绑住的坏水龙头,“水龙头一直在淌水,大家过去把它关上了吗?没有!”说着将方磊拉到面前,“只有这位先生看水龙头坏了,用自己的鞋带绑好,因为他懂得,即便是一滴水,也是值得珍惜的。请诸位想一想,对长流水的坏水龙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人,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库料总管!”可见老板除重视技能外更重视应聘者的品格。

(4)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是传播文明和创造文明的使者,国家需要教师对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教育进行安邦定国,德育是安邦定国的一项最基本措施,江总书记指出不仅要以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可见德育是何等重要,教师是吃皇粮的就要为国家分忧,学校是国家办的,学校没有理有不为国家的振兴承担责任。江总书记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

由此可见德育为首是我们教师的首要的教育观念,没有德育为首观念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德育为育的教育观,不落实德育为首的校长就不佩做一个校长。

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二是人才是怎样成长的。为社会作贡献的人都是人才,人才有不同之分,没有贵贱之别。人才成长具有先天性,同时具有可塑性。这是我们应有的科学的人才观。

(1)什么样的人是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人才应具备什么基本素质?不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及其教师就不明确教育工作的目标,工作就没有方向。

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为社会作贡献的人都是人才。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一是乐意为社会作贡献;二是有能力为社会作贡献,两者缺一不可,虽然有乐意为社会作贡献而不有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的人不可能为社会作贡献,这种人“有德无能”不算人才。虽然有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技术),但是,不愿意为社会作贡献,甚至用自己的技术危害社会。这种人“有能无德”不是人才,是社会的渣滓。这两种人中,社会宁可选择前者,不愿意选择后者。认认真真工作的环卫工人是不是人才?是人才!我们试想如果没有工作认真的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城市会是怎么样的城市。而一个疯狂地盗窃小汽车的研究生能算是人才吗?不能!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人才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依法竞争,利益公享,世界是物质的,没有鬼神。人生就是为他人更好地活着而达到自己更好地活着。

品德素质:博爱,文明,诚信、守法、协作、会做人。

能力素质:有从事社会生产的基本文化、基本技能,有较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体魄、会求知、会共事、会谋生、会发展。

人才的多样性,人才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人一生下来就有差异,这种差异决定着人才的差异,只有承认人才的差异性,才能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机体,这个机体要健康的有序地发展进步,任何有益社会的职业、岗位都缺不了,都要有人去干,缺了那一个岗位,少了胜任那一个岗位的人。这个机体(社会)就会出毛病。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胜任所有的岗位。这就是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要求。人才具有不同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别,任何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的职业岗位都少不了。每一个人都应为自己对社会作贡献而感到自豪,每个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应得到社会的尊敬。

(2)人才的成长。对于人才成长的规律的认识很重要,它影响人们的成才心理,影响人们的教育思想,没有正确认识人才的成长规律,往往出现教育万能或教育无能的教育思想,教育万能或教育无能的思想都有害于人才的成长。

第一,人才具有先天性,同时具有可塑性。

第二,加强修养,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可以提高人才的素质。

第三,人才成长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应有不同的水准。

第四,学校教育对人才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青少年时期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它为日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人才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才的品格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往往又是进入就业门户的通行证。

学生主体观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受教育的渠道的猛增,经济多元化,世界政治的多极化,经济世界全球化,带来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带来对教师学生评价标准的更新。只能培养听话学生的教师已经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学会听话的学生也不再是优秀的学生,空洞说教的德育方法对现代的德育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热爱学生是过去或现在也是未来永恒的爱,但是已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爱,要建立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思考、分析,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教师必须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的这一根本特性。一切德育活动都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主体参与,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学生主体观还体现在德育要求方面,对学生的品德要求不能超越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接受能力,我们不能把中学生的德育要求作为小学生的要求,把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准作为对中小学的要求。一般来说,现在我们的教师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师没有真正树立学生主体观。要落实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教师要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都包办代替。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

第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教育的具体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德育管理的系统观

德育管理的系统观,强调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从德育的内容上看,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系,从实施德育的机构、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教处、少先队、团委会、学生会、家长、校外辅导员,是一个德育工作网络体系。从德育途径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有显形教育、有隐形教育,有显性课程,还有隐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管理者(校长)要有系统观,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途径网络化,实行德育工作的全方位管理,使各科德育力量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运作体系。有了德育管理的系统观可以避免德育工作的零敲细打,见子打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脚踏西瓜皮,滑那里就哪里的无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