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7316700000063

第63章 结语:走向未来的广播电视媒介(2)

2.通讯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介的影响

通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媒介来说也有革故鼎新的意义,我们首先来看电视。

(1)现代通讯技术对电视媒介传播的影响

现代通讯技术,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的成熟使得电视有可能变成一种移动性的媒体,电视媒介切入现实生活的力度也就更为深刻。

随着电视数字化、通讯无线化、网络宽带化的日益发展成熟,电视、电脑和手机的融合似乎成为大势所趋。如果按照莱文森的理论逻辑,我们会发现电视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各自拓展自身传播力的两种努力,即两种媒体互相补偿的结果。对于电视来说,它必须要改进自身“收看场所固定”的劣势,使得电视收看行为更加自由和方便;而对于手机等其他通讯媒介来说,要强化自身的“视觉化”的特色,因为视觉化能够带来全息性、逼真性的人机界面,这一方面给人带来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给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带来相应的感官愉悦,使得人们能够更愿意接受相应的通讯媒介。

随着手机3G技术的成熟和无线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看电视就不需要一定呆在电视机前,只要随身携带手机就完全可以了。电视文化就会由一种家庭文化变成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的移动文化。看电视成为一种伴随性的信息接受行为,它可能渗透到生活的任何一个层面。

手机技术的发展甚至还进入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比如手机短信在电视节目运作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手机短信在我国风行,大概始于2000年,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手段。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7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处于全球之冠。在很多类型的电视节目中,手机短信参与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最知名的莫过于湖南卫视创办的《超级女声》节目。据统计,在2006年的超女比赛中,总共能获得约3000万元的短信收入。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用短信参与电视节目的传播进程成为很多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常规手段,甚至在严肃的新闻节目中,我们也能看到手机短信的影子。比如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都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吸引普通观众提供新闻线索。如此,手机短信成为新闻资源流动的重要通道。

(2)现代通讯技术对广播传播的影响

现代通讯技术和广播一直是互动发展的。时至今日,电话依旧在广播媒介的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手机作为一种媒体也是能够和广播结合在一起使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手机广播”。“手机广播”,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它依托于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在我国,由于“手机广播”受众资源极其丰富——拥有手机的人数逐年猛增,因此引发了电台和手机运营商的共同兴趣。比如,2005年4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试播数字音频广播节目。据其领导介绍,这种广播技术不但可以实现CD般的音质,还可以承载电视节目的播出和各种数据资讯服务。很明显,数字广播技术的出现肯定会给手机运营商的相关业务带来冲击。与此同时,能够接受数字广播的手机在技术上也趋于完善,LG和三星公司都已经开发出了这样的手机。“手机广播”成为广电部门、电信运营商全力争相开发的下一个市场目标。那么,一个全新的广播传播格局有望出现,在这个格局中有着全新的节目提供者、信息传播通道,以及崭新的广播节目的收听行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一种技术的普及对广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家用汽车。由于广播是唯一一种可以进行伴随性接受的大众传媒,故而它也成为人们开汽车的时候唯一可以接触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汽车越是普及,广播也就越发达,正因为如此,随着中国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交通台成为一个城市须臾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实,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比如美国的广播业被誉为是“装在轱辘上的媒介”,就是因为广播业的发展和汽车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广播业的发展也因为汽车的逐渐普及而出现新的发展内涵,所谓的交通广播“为移动人群办有用的广播”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

技术发展的动力是无限的,对于未来有什么样新的技术出现,现在我们还无法清晰地揣度。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一种新的技术,尤其是传播技术的普及,它很有可能影响到人们接受媒介的行为方式,按照狭义的文化观念的含义,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只要人们听广播和看电视的行为方式改变了,那么相应的文化就改变了,这意味着环绕着我们的社会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随时关注新技术对人们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是完整把握不断变迁的广播电视媒介的一个必要思路。

二、社会文化的变迁

广播电视发展另一个动力性因素是社会文化的变迁,文化对广播电视媒介的性质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广播电视媒介的深入了解离不开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把握。

中国社会目前正在经历风云际会和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使人们看到了新的角度和新的景观,同时使得人们产生新的可能和希望。于是,从人到社会主观能动性都大大增强,社会变得生机勃勃,同时也动荡不安。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时代的中国命运。

只要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广播电视媒介的内容和相应的文化也就应当出现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时候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比如政治透明会直接导致电视现场直播的增多;政府重视公共关系,会导致政府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成为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的时候反映是间接的,比如,我国电视屏幕上一度国外动画片的数量减少,其根本原因则是政府保护国产动画产业政策所致,这一政策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才逐渐影响到电视台对动画栏目的制作和编排。但无论如何,广播电视媒介的纪实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两种媒介将不断发挥它们的社会雷达作用。同时,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完善它们的这一能力。

比如,电视必然会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记录正在变动的现实世界,无论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天下大事,还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发生在遥远地域的重大新闻,还是发生在身边的民生新闻,电视镜头都能够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客观世界;但同时,广播电视将继续发展自己技术上的优势,比如直播的优势,做到现在发生的新闻现在传播,以此扩张人们的视野,也就是扩张人们把握客观现实的能力。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电视转播车已经在地市级的电视台普及了,在区域范围内,重大新闻事件的转播完全可能。而作为中国第一大台的中央电视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完成了诸如香港回归、三峡大坝合龙等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目前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央视的一个日常性的工作任务。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新闻传输网络已经形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一个有效的新闻制作传输网络就开始运作,在这个网络覆盖下的任何地方的观众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新闻的内容,海湾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奥运会等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的事件,电视观众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总之,电子传媒一定是人们了解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窗口。

广播电视媒介对我们的社会具有超前性质的观照,或者说广播电视文化所表现的还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应该有的样子,是人们的理想和奋斗方向。换言之,在很大程度上,广播电视媒介不仅仅要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样,广播电视文化对于社会文化就形成了一种感召作用。所以,透过社会现实理解广播电视媒介,不能仅仅着眼于“认识论”的意义,还要有“伦理学”的眼光和思路。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曾经说过,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媒介,它的最大成功不是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反映,而主要得力于它创造出像米老鼠这类体现了人们普遍梦想的形象,这些形象已经风靡了世界。米老鼠当然不是社会真实,但是它是社会中人们头脑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精神的象征。这个说法完全可以套用在广播和电视媒介上。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广播电视声画信息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虚构的形象。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能够透过社会现实的变化去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相应的变化,我们还应当能真正理解社会现实变化的动因和内涵,进而理解观众的理想和梦想。唯有此,我们才能理解一些虚构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真正意义。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日益发达,它们越来越能够凭借自己的技术手段制造出各种虚拟的图像和音响效果;各种新的电子特技不断推陈出新并且日益完善,使得电视画面愈发能够脱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而获得一种视觉震惊。多媒体技术的完善,也使得电视画面的虚拟性和逼真性越来越强,广播声音的感染力也越来越强。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梦想有多大,广播电视媒介可施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人类的所有梦想,无论能够实现与否,广播和电视都有能力先用电子信息将它们表征出来,这可能是广播电视专业工作最激动人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