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军事百科·战争战史卷
73417100000003

第3章 长勺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发展了起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统治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因为内政暴乱以及疆土掠夺的缘故,经常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狩猎时,被连称、管至父暗杀,之后他们公孙立无知为国君,引起齐国全国的反对。接着,几位大夫又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

同时,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管仲闻讯后,在途中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就了侯位,即为齐桓公。

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边境,齐桓公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进行抵抗。双方各以兵车三百辆投入战斗。齐军一举击破鲁国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

鲁庄公把大旗改插在将领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

不久之后,即位不久的齐桓公,因为鲁国曾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自从战败之后,便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这次面对齐国进攻,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即今山东莱芜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此刻,齐军疲惫,士气沮丧,而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当时,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既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这才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原则取胜而著称。

这次战役被后世称之为“长勺之战”。这次战役既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役。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地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曹刿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