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唐
7354200000031

第31章 二圣临朝之西方灭火记 (1)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朝堂之外烽烟四起。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在西域忙活开了,专心攻城,埋头砍人,连下十八个羁縻州。帝国的安西四镇岌岌可危,警报汽笛声一天响到晚,火起,灭火。

同年,高宗皇帝派出大唐第一灭火英雄薛仁贵,本来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大唐最猛的猛人在大非川碰上了吐蕃最牛的牛人——宰相论钦陵。

常胜将军薛仁贵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败,没灭着火,反倒被火烧掉了一世英名。怒,很怒!也有人为薛仁贵开脱,说大非川之败的罪魁祸首是副大总管郭待封不听命令,乱指挥酿下的苦酒。但无论如何,作为主帅的薛仁贵也难逃其责。

三统帅押到京师,皆免死除名,回家反省。

这一仗没打好的后果就是,吐蕃更上脸了,打架更起劲了,下手更狠了。

打了鸡血的兵将扛着大刀在西域到处攻城、杀人、插旗帜、抢地盘。势不可挡。

吐蕃老兄真是埋头干活不讲报酬,一口气在西域打下了大片领土。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今印度、尼泊尔),西至葱岭,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

本来拎着刀剁人是想抢点物质,发点小财,结果搞来搞去不小心搞出一个超级大国。高宗为此很焦虑。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前后,吐蕃再度卷土重来,唐境告急!

唐廷命宰相刘仁轨出兵镇守洮河(今甘肃西南部)。能从一个六十多岁老兵蛋子一路混到宰相,刘仁轨创造了一个奇迹。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历史上那些宰相们还真没有几个能撑船的,刘仁轨同志也不例外。

当时他与朝中另一宰相李敬玄不和,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双方在暗中较劲。每次老刘有事上奏,李敬玄就要横插一竿子。一个说东,另一个就扯西。纯属捣乱。

刘仁轨嘴上不说,心里恨不得把李敬玄摁倒在地,捶一顿解解气。

这次是个机会,刘仁轨赶紧向高宗皇帝推荐李敬玄来替他,满脸的真诚,一肚子的坏水:“西边镇守,除了李敬玄没有人可以担当大任。”

李敬玄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名气不大至少说明这个人算不上坏人中的极品,好人中的顶级。也就是说,他无多少优秀事迹,也没有多少劣迹可查。史书对他的评价不低,说这个人高风亮节,有性格,有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典型的臭老九,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贞观末年,高宗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马周就把李敬玄推荐给了高宗,后召入崇贤馆侍读,曾在吏部(更名后叫“司列”)任职,也就是组织部部长,掌管人事工作。

李部长的工作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史载,当时组织部门掌管着一万多名干部的资料。对于这些干部,李部长基本上做到了如数家珍,知根知底。史书记载,李部长在大街上遇见其中一人,基本上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来(典铨有序,选者岁万余人,每于街衢见之,无不知其姓名,时人服其强记)。

有的人,就算我见过八次,觉得那张脸还是新鲜的。李敬玄如此记性,让人不服不行。

那时候,干部档案又不像现在弄张照片贴上。李部长要叫出这些后备干部的名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见过这一万多人。一万多人要见需要多长时间啊,而且还要记住对方的长相。就算是白加黑,五加二也难以做到。

刘仁轨和李敬玄因为什么结下梁子,历史资料上没有翔实的交代,但推测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两人同是宰相,同是文人,文人相轻。刘仁轨虽然骑着高头大马,拎着大砍刀去征过东洋倭军,但还是文人一个。文人就要有文人的脾性——谁也瞧不上谁。

二是两人阵线不同,观点立场不同。当年刘仁轨被李义府整得半死不活,算是反武派,而李敬玄是许敬宗一手提拔起来的,算是半个拥武派。

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也不对路。没事双方就互掐,朝堂之上,娱人娱己,何乐而不为?

李敬玄听说刘仁轨推荐他去接任洮河道大总管,当时就跳起来了。刘仁轨,你他娘的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李敬玄赶紧跑到高宗面前,哭丧着脸。皇上,我哪里打过什么仗啊?你别听刘仁轨那家伙瞎扯。

高宗皇帝见李敬玄推辞,就沉下脸说:“刘仁轨如果点兵点将点到我上前线,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为国尽忠之事,你怎么能不干!”

李敬玄见高宗这么上纲上线,赶紧解释道:不是我不干,是我去了,不顶事,别误了军国大事,那样的话我担待不起。

李爱卿,你就不要谦虚了,我看好你!高宗皇帝不容他过多地推辞。

连高宗皇帝都看好自己,李敬玄再拒绝,那就太不识好歹了。哎,啥也别说了,回家磨刀吧!顺便杀只鸡,先练练手,不然上战场真晕血。

由此可见,高宗在性格上面有其刚霸的一面。他认定宰相李敬玄不光是个合格的行政干部,也是个上战场带兵的奇才良将。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九月,李敬玄在刘仁轨的捣鼓下被高宗派往前线。李敬玄领着队伍开出长安,那一刻他内心憋着满腔的悲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刘仁轨,算你狠。

李敬玄带着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一班将领,率兵十八万,直奔西域。

不是李敬玄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组工干部,李敬玄是合格的,他的脑子就是一个硬盘,一万多人的资料都能拷贝进去。可是打仗对他来说专业不对口,他也真就不是打仗的那块料。签于此,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个搭档——刘审礼。刘审礼同志是个战场上的猛人,猛人打仗就一个特点——扎猛子。

刘审礼部队早就开进了吐蕃境内,李敬玄带着主力部队在后面不徐不疾,稳字当头。他把打仗当成组织上考察干部了,制订方案,摸清底细,群众测评,开会表决。

真他娘的磨叽!与李敬玄的慢条斯理相比,刘审礼是个急性子。他率先头部队,一路急行军,结果好端端的一支部队就这样因为速率相差太大,自发地断成了两截。刘审礼一截头,李敬玄一截尾。首尾不响应。

早打完,早了事。刘审礼不管不顾,一猛子就扎进吐蕃的埋伏圈。

这个圈是谁画的呢?论钦陵,吐蕃宰相,这个人大有来头,曾经在大非川将唐朝第一猛将薛仁贵都给打趴下过。刘审礼再猛能猛得过薛仁贵,既然来了,就不要走了。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吐蕃宰相论钦陵率十多万兵,列阵恭候多时。

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论钦陵看准战机,把刘审礼一支部队团团围住。

来吧!

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吐蕃很好客,拎着马刀剁吧!热情似火,谁也不会客气。

相约好了在一起,李敬玄你他娘的在哪里?刘审礼左冲右突,可李敬玄迟迟没有出现,这时候他率大部队还在后面远远地观察,细细地琢磨呢!稳就一个字!

可吐蕃兵管不了这么多——急也一个字,急风暴雨地向唐军展开地面进攻。

吐蕃兵像浪潮一样一层又一层卷过来,刘审礼虽然是个弄潮的好手,勇不可当。可最后还是身中数箭,一头从马上栽了下来,当了俘虏。

吐蕃的统帅论钦陵的确是个战场上的妖孽分子,嗜血头狼。这边干掉唐军先头部队,那边又掉转马头,直接就冲向了李敬玄。

李敬玄还在后面按程序办事,谁知道吐蕃根本不吃这一套,你先稳着,我砍我的。

听说刘审礼做了人家的俘虏,李敬玄又气又恼。你他娘的嫌我磨叽,这下好了,活该!

吐蕃兵风一般地卷袭而来。真野蛮,不按程序胡来。

老大,吐蕃兵杀来了,咱跑不跑!

这也太快了吧?李敬玄慌了,咱也别按程序来了,撒丫子,跑吧!唐军闭着眼一口气逃到承风岭。看来,逃命面前,人人都能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吐蕃兵一看唐军在高原之上也敢和自己飚速度。哥几个,发力,给我追,追到他缺氧。

高原地带,本来就没有方向坐标和地理参照物,跑哪算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