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唐
7354200000051

第51章 天大的骗局之敬业不敬业;裴炎倒台 (1)

李敬业是哪路神仙,敢拿武则天不当一盘菜,真是活腻歪了。李敬业不是街头混混,也不是吃不上饭的叫花子。他是李唐开国元勋李绩的孙子,就是那个徐茂公,传说中的妖孽老道,现实中的一代军事将领。

李绩死后,李敬业袭爵英国公,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

他拎两把菜刀闹革命,纯粹是吃饱了饭撑的,为了一泄心中怨气。他认为武则天做得太过分了,把他和他的兄弟、朋友都给得罪了。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互相给面子。既然你不给我面子,我就跟你蹬鼻子上脸。

情况是这样的,当时他的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和詹事司直杜求仁因为工作上的原因,被朝廷给修理了。估计个别同志,武则天都对不上号。

李敬业被降职为柳州司马,三品眉州刺史被贬为从五品柳州司马;

弟弟李敬猷则被解任正六品县令之职,成了平头老百姓。

唐之奇被降职为栝苍令,骆宾王被降职为临海丞,杜求仁被降职为黟县令,杜求仁就是那个“一门出过三秀才”杜正伦的侄子。

这几个人因为失去官职,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李敬业召集他们在扬州会合,共商应付之策。

他们这次集会很秘密地在李敬业家中举行,开始谈的是个人的失落与不平,到了酒酣耳热的时候,渐渐把话题转向了武氏的朝政。

于是哥儿几个,就骂了起来,骂的那些话,后来骆宾王都写在那个檄文里了。

这些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文士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他们痛恨武则天权力的恶性膨胀,认为如果再发展下去,不但国将不国,连哥儿几个的身家性命也会被碾成齑粉。他们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于是决定铤而走险,造他娘的反。

一顿饭后,哥儿几个达成三点共识:

一、以匡复庐陵王(即中宗)被废的帝位为口号,向天下号召;

二、建立武装根据地,招兵买马,向武氏政权开炮;

三、大造舆论,搞臭武后的名誉,使她成为国人争相诛讨的对象。

他们选定扬州作为起事的根据地。

为了夺取扬州的政权和军权,首先由魏思温同志写信给他的好朋友——监察御史薛仲璋,请他来江都视察。薛仲璋是裴炎的亲外甥。舅舅是武则天身边红人,宰相集团里的头牌。

李敬业又让人密告薛仲璋,说“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于是薛仲璋到扬州后,立马把陈敬之逮捕下狱审查,一顿猛捶。

过了几天,李敬业又假称“扬州司马”要调任,他已得到朝廷密旨,高州酋长冯子猷已谋反,需发兵征讨。于是在薛仲璋的同意下,打开了扬州军火库,取出盔甲、武器,并把一些狱中的囚犯和一些工匠武装成临时部队。临了,还不忘干掉狱中的扬州长史陈敬之。

录事参军孙处行拒绝派遣军队,也被当众斩首。于是其他幕僚再也不敢反抗,只得听命。

接着哥儿几个又把扬州的正规守兵编入起义部队,由李敬业统一管辖。

然后这些造反派又成立了司令部,司令部设三府: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

李敬业自己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职。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薛仲璋为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不到十天便煽动不明真相的士兵十余万人,跟着哥儿几个干,好处少不了。

接着李敬业传布檄文到各州县,这篇战斗檄文,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骂人者千古留名,被骂者拍案叫绝,恨不相逢未嫁时。原文如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上中学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平日里看上去蔫头耷脑的语文老师,在朗读的时候,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像脚底下踩了个烟头。

后来看那个唱《无所谓》的歌手在舞台上唱歌,才知道这是一种“踩烟头”的唱法。

武则天看完檄文,问大臣:“这是谁写的?老有才了。”

答:“骆宾王。”

武则天长叹一声:“如此人才,不能为国家所用,却当了反贼,我们的宰相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这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能让武则天发出“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的天下第一檄文,果然不同凡响。我估计武则天当时在心里朗读过后,五脏六腑通了气,也想为之舞蹈,但碍于这是一篇骂自己的文章。

我们在叹服武则天的襟怀的同时,也不得不叹服骆宾王文才。骂人都骂得这么有水平,这骆宾王到底是吃哪碗饭的?

我们小时候都背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就是骆宾王同志七岁的时候写的诗,千年以来,成了中国儿童背的第一首唐诗。

骆宾王,男,婺州义乌人(浙江义乌人),他的父亲曾经当过青州博昌县令,死在岗位上。早年丧父,他流落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潦倒中度过少年时光。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是熟悉的,熟悉是因为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鹅》,陌生是因为除此之外,再无所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骆宾王是个风流倜傥的小王爷。

这位“江南神童”天资聪颖,却始终怀才不遇,这好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性,有才,没前途。他赴长安参加过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然后给别人当师爷又得不到重用。

他对前程万念俱灰,过了十二年耕读自娱、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翻开骆宾王的个人档案,履历表很简单。前四十九年,买复习资料,埋头苦读,削尖脑袋考大唐公务员;快五十岁,才捞到个“奉礼郎”的小官,干了不到半年,被人诬陷,蹲了几天班房,丢了公职。

刑满释放后,他开始怀疑人生,对现实不满,结果跑到李敬业造反公司来应聘。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之时,骆宾王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一个老愤青。年龄不是问题,蹲过班房更不是问题。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他把一生的愤恨,满腹的委屈以及他的全部政治理想,全部倾注在了这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上,自己的后半辈子也为之而玉石俱焚。

六十多岁再就业本就不易,如果摊上一个笨蛋老板,扣你工钱不说,搭进去半条老命就太得不偿失了。

我们再来说道说道骆宾王的老板李敬业,这是一个很无厘头的人。

作为名将之后,他要玩揭竿而起这种高级游戏,应该有先天优势,但他的确不是一个成事的人,他和他的爷爷李绩(徐茂公)同志比起来差的不止一点两点。

造反这个工种除了成本高,需要置办武器,雇佣人力之外,更是一项技术活,不然拎刀上去也架不住被别人砍死。

造反,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既然不是一个人干成的事,那就需要忽悠更多的人来前赴后继。人家凭什么跟你混啊?给个理由先。你为什么造反?有吃有喝,出门私家车,中心城区房产好几处,你还要报复社会,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真有病!

造反者,只有扯起一面能糊弄天下人的虎皮大旗,天下人才能趋之,百姓才能箪食壶浆,豪杰才能舍命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