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唐
7354200000085

第85章 日月当空之营州之乱之祸端 (1)

万岁登封(公元696年),武则天下令免天下百姓租税一年,起程封嵩岳,祭后土。

三十年前,她曾以皇后的身份,跟着高宗李治登封泰山,如今既然是武周天下,便改封禅地点为中岳嵩山,与李唐划清界限。你玩你的,我玩我的。

不过中国历朝历代都以泰山为封禅圣地,这一次武则天以女主身份登封嵩山,不仅使她成为中国封禅史上唯一的女性封禅者,而且是唯一在泰山之外举行封禅大礼的皇帝。

武则天的创新搞法自有她的道理,她对外宣称,自己在梦中得知中岳之神姓武,跟自己是本家。放着本家不祭祀,不是找抽吗?

估计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她这么做,一是因为她的佛门情结,毕竟在佛门打过工,和花和尚冯小宝谈过情,有感情啊!少林寺的和尚是最高兴的,就是关门不开张,也抵得上好几年香火了;二是她这么做,是为了摆脱李唐的阴影。

借着这次封禅典礼,武则天把中岳的神灵(他们家亲戚)给封了个遍,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黄帝,灵妃为天中黄后;夏朝帝王启为齐圣皇帝;启的母亲为玉京太后。

封禅又封神,明堂重建工程也在这一年全面完工。

新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规模略小于旧明堂,号为“通天宫”。明堂之巅仍然铸有金凤朝阳,高达两丈。其他可以省,这个绝对不可以省,那只金凤就是自己的化身。

武则天一高兴,就要玩一个传统游戏——改年号。这一次改的年号更加拉风——万岁通天。她要以“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的身份,再享明堂。

巧合的是,明堂重建后时间不久,遇上了十二级台风,宝顶的那只金凤被风刮断了,一头栽了下来。

武则天无奈之下决定更改为火珠,构成群龙捧珠的形制,中国建筑史上一凤压九龙的奇景从此成为绝响。

这一年,天下大旱。武则天亲享明堂后不足一月,东北契丹部落即在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带领下,打着“尊唐反周”的旗号起兵反叛,攻陷营州,史称“营州之乱”。

武周开国以来,边境上并不太平,西北有吐蕃争雄,北部有东突厥复国。

高宗时代,随着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大非川一战吐蕃崛起,双方开始了对西域的争夺,安西四镇几经易手,幸亏有名将裴行俭夺回,保住了颜面。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期间,唐军败于吐蕃之手,四镇再度失守,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

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在关中,陇右的安全至关重要,而西域正是翼蔽陇右的天然屏障。

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武则天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派遣久居吐蕃熟悉敌情的王孝杰率军西讨,一举夺取四镇,“还先帝旧封”,并从此派兵戍守长镇西域,吐蕃和西突厥退出争夺,天山南麓的形势基本稳定,直至安史之乱,一曲霓裳舞破河山。

不过在和复国的东突厥(一般称为后突厥汗国)交战中,武则天却没占到半点便宜。

当时的突厥首领默啜可汗也算突厥史上的一代猛人,所谓猛人,能屈能伸能打能逃,脸皮厚心肠黑。

上午嬉皮笑脸来和你结盟,下午就能翻脸砍人,也不觉得脸红;那边刚带人砍完,这边又跪地磕头喊爷,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

俗话说:好女怕赖汉。武则天虽然不是淑女(她应该算不上吧),见了无赖也是很头疼的,何况手底下还有个中国通暾欲谷作小弟。

后突厥经常骚扰武周北部边境,完全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每次抢了东西就跑,等到武周的政府军反应过来,人早跑得没影了。有本事,你来追啊!

如果碰上吃饱了撑的没事可干的主,放马一路狂追,半道上没准儿会让你再吃一闷棍,不死也让你残疾。当你吃了亏,关门磨刀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后突厥又遣使请和。正当武周准备接受议和,马放南山,回家睡觉时,对不起,我又杀回来了。

一帮没有职业道德的家伙,打也不宣战,人家和也不算数。

武则天并不是个战争狂人,她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内政上,她的对外策略是不扩张,不称霸,但是你要是把人逼急了,也会狠狠剁你一刀。

但同时,她对自己的手下将领实行的却是铁血政策,稍有不听话就找机会干掉。黑齿常之、程务挺、泉献诚等名将都是这么被杀的,到了该用人的时候,难免会捉襟见肘。

而军队的状况也令人担忧,太宗时代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府兵制这时候已经走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击破东突厥以来,中原地区平静了有半个多世纪,战火多在境外或边陲一带,内地百姓不识干戈已有数代之久,而李唐三帝都非常重视农业,到了武则天掌权时代依然不改以农为本的政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上层的权力之争不影响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你们争你们的权,我们老百姓关起门来,吃饱了没事研究生孩子。所以当时人口增长非常快。

当时推行的是均田制,随着人口的增长,渐渐无地可均,却是事实。

人口增长就形成很多地方无地可均,于是人们自然希望迁徙到有地可种的宽乡去,而唐初政府禁止老百姓随意迁徙,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擅自移民就成为逃户。史载武周时代,“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原因即在于此。

这些逃户跑到一个地方,知道入户口难,就不入户口。只要有吃的,要不要户口无关紧要,就算手持大城市的户口本又不能当饭吃。

他们或私下垦荒,或租赁他人田地,因为没有户口,所以也就不需要纳租调,服徭役,这种偷税漏税行为,受损的是国家。

时间长了,政府吃不消了。武则天沿袭唐初以来的户口普查制度(括户政策),查清隐匿人口,要求他们恢复户籍;也就是允许逃户就地落籍,无论是北漂的还是南漂的,漂到哪里,咱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有时还给予减免一年赋税或两年课役的优惠,让逃户得以安居乐业,化解社会危机。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小故事,简单说说。

敦煌出土的文书里有《燕子赋》,以雀占燕巢比喻逃户燕子被主户雀儿欺凌,雀儿有恃无恐,因为它看到官府正在括户,以为逃避赋役的燕子必遭惩处,哪知诉诸官府,主审官凤凰却将雀儿判罪,巢穴归还燕子。

原来雀儿不知旧法已改,政府已对逃户作了新规定,所以燕子胜诉,可以在当地落户。

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逃户政策的成功,否则便不足以解释,为何武周时代逃户数量如此巨大,官方统计户口仍能增长得如此迅速。

武则天去世之时,人口已由永徽初年的380万户增长到650万户,市面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武则天一向重视人心向背,宣布百姓年满五十岁者免除徭役,比以往六十岁免除徭役的规定缩短了十年,这些德政都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

如果说均田制的败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可以用灵活的手腕化解的话,那么对府兵制的冲击就不是那么好办了。

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生存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兵源问题,不是高宗时代一个整顿吏治就可以解决。武周时代甚至出现过征召全国囚犯从军讨敌的尴尬场面。

兵制败坏,名将乏人,当营州之乱爆发时,武则天面临的就是这样“无将可派,无兵可征”的窘况。

契丹在当时只是羽翼尚未丰满的小部族,还没有与突厥分庭抗礼的实力。

这次之所以会突然起兵反叛,责任实际在武周一方,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民族政策不当,对待少数民族不够团结友好。与李唐三帝相比,武则天是对少数民族首领利用到极致,欺压也是最狠的一位,征召番兵到前线当炮灰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事件。

垂拱三年(公元686年)吐蕃九姓反叛,武则天令发西突厥十姓兵助国征讨,十姓酋长很给面子,每个人都带了三万军队,同时打仗不要政府补助,并且还自带干粮。到哪里找这种出钱又出力的好事。

十酋长很卖力气,请求入朝,意思是老大该发红包了吧?

吃的都没有,哪里还有红包发?

面对嗷嗷待哺的少数民族兄弟,武则天的表现用一个字来表现——装!

她老人家倒好,装作听不懂:啊哈,跑来跑去怪辛苦的,不用来了。

更有甚者,这位天朝上国的大皇帝,还经常两眼发光地盯住人家小国君主那可怜的钱包,铸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非要四夷君长“心甘情愿”地集资捐款,虽说最后没让他们费用全包,可承担的数目还是足以让人肉疼。

少数民族兄弟又不是呆子,这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搞法,人家怎么会没有意见?

至于杀俘杀降之类的事情更是没少干,最出名的就是为了挤兑裴行俭斩杀本已投降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伏念等人,搞来搞去东突厥复国了,这下更有的折腾了。

说到底她行事执拗强横惯了,多少名臣大将说杀就杀,又怎么会将这些蛮夷放在眼中?如果是她的大臣跟别人闹矛盾,那一定是蛮夷的不是,护短到底毫不含糊。

她的宠臣来俊臣看上了番将阿史那斛瑟罗家的婢女,竟然诬告斛瑟罗谋反,结果引得数十位酋长被割去耳朵揭去面皮参加讼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