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7376100000045

第45章 朱德的一张借据

史林杂拾

1950年冬,四川长寿县农村普遍实行减租退押,在地主傅德辉家查出一叠借据。

这可抓住了一项重利盘剥的物证。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仔细验看,其中一张借得傅德辉先生名下大洋100元的借条的借款人署名为朱德。他们不由一愣,赶忙问道:

“这个朱德是什么人?”

“就是北京的朱总司令。”

“朱总司令怎么会向你借钱?”

“这是在德国留学时的事。”

这消息迅速由村报到乡,由乡报到区、报到县、报到地、报到川东区、报到西南局,最后到了中央。

朱总司令很快回了信,证明确有借钱这桩事,说傅德辉是个搞科学的,人才难得……不要难为他,送到北京来吧。

在北京学习了3个月,傅德辉眼界大开,扫除了脑中的多年积郁,兴高采烈地回到四川,由当时的川东行署任命为工业厅化验室主任,以后相继在西南工业部、综合勘察院西南分院等处,专门从事化学工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得以一展所长。

1964年66岁时告老还乡,1976年病故。

傅德辉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受北大校长蔡元培、教授李石曾的鼓励,自费到德国留学,入柏林大学攻化学,学成到库尔水泥研究院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傅德辉还从事翻译、写作和辅导一些中国留学生的德语,换取部分收入。

随后又开一座小豆腐坊,这座豆腐坊成了中国进步留学生的一个秘密集会的据点……他本人也参加了“社会主义研究会”。

傅德辉有个绰号,叫“傅铁牛”,大概是形容他某些倔犟怪僻性格吧?由于他有额外收入,经济条件比其他穷留学生要宽裕一些,有的人常向他借钱周转。他有求必应,尽力帮助;还不还都不要紧,但是必须打张借条。还钱时借条退还;不还也就算了,只把借条保存着,为的是往来分明,手续清楚。

朱德同志抛弃旧军队里的高官厚禄,追求革命真理,在上海找到陈独秀要求入党……遭到拒绝,又辗转到了德国,1922年,经周恩来同志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与傅德辉相识友好。1924年,朱德同志被德国政府逮捕,驱逐出境。此时他经济拮据,旅费短缺,便向“傅铁牛”借了100元大洋,照样出具借据。以后二人无从见面,无法还钱,借据就一直保留在傅手里。

傅德辉1931年回国。四川的杰出实业家卢作孚听说回来了这么一位水泥专家,亲自赶赴上海,请他回四川办水泥厂,傅德辉欣然同意。经过往返周折,最后选定厂址为重庆南岸玛瑙溪,1937年建成投产。这就是当时西南最大的水泥厂——四川水泥厂,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水泥厂。但是,投产不久,傅德辉与厂方关系弄僵……牛脾气一发,坚决辞职不干,回家“务农”,从此不再出山。这才有后来发生的减租退押那一幕。

“傅铁牛”一生借出了不少钱,收藏了不少借据。所保存的朱德的那张借据,才是他最为得意之笔。正是这张借据,决定了他后半生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