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厦门环境教育
厦门市的环境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5年以来,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各校纷纷组织开展了环境教育活动,几年来,在建立环境教育师资队伍,举办环境专业教育,开设环境教育第二课堂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厦门经济特区是我国教育事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近几年,随着特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1985年,厦门市先后举办两期环境保护培训班,对全市各中学近百名化学教师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培训,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之后,在这些教师的带动下,各中学纷纷在校内建立了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和环保选修课,使环境科技教育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如厦门一中的环保选修课,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在校门口开展对交通噪声的监测,结果发现了该校地段噪声严重超标。他们把大量的监测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后,写出《厦门一中噪声污染现状》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并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
为适应厦门市环保事业的发展,提高环保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效地解决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环保人才,厦门市还举办了环保职业高中班和技工学校的环保班,这两个经全市统一考试后被录取的环保班的学生,经过两年时间的系统教育,基础课达到了高中毕业水平,专业课达到了中专、中技水平,学生毕业后,全部被有关单位录用。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职业高中班和技工学校环保班各举办了三届,二百余名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实践中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已成为用人单位环保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为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教育,使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厦门市一方面应用学校假期开展中小学生环保科技夏令营,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活动,使学生接受环境教育。从1986年起,厦门市年年组织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虽然每届夏令营只有五六十名师生参加,每届也只有七至十天,但夏令营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而有特色,使师生感到轻松而有意义,兴趣越来越浓。如1986年夏令营活动,组织者在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校中,组织编排夏令营墙报,编辑小论文专刊,举办环保智力竞赛,向全市青少年发出倡议书等活动,使营员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夏令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暑假学生的生活,还为环保第二课堂的开辟积累了经验,扩大了社会的影响面,从而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1年12月14日)
保护环境 促进特区经济发展
我市举行纪念《人类环境宣言》发表二十周年大会
在“世界环境日”前夕,我市昨日在市工人文化宫召开大会,纪念《人类环境宣言》发表二十周年。刘丰、蔡望怀、李金龙、傅新民、张嘉种等市党、政、军领导以及厦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成员出席了大会。
《人类环境宣言》诞生于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宣言规定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的七个共同原则,从环境道德、环境战略、环境法制的角度表达了人类的共同信念。二十年来宣言一直指导着各国保护环境的工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之一,厦门市已愈来愈重视环境保护,在发展特区经济,大规模引进外资和高强度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改善厦门这一海上花园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我市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为2.3亿元。
蔡望怀副市长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保护环境,促进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讲话。他总结了1989年以来我市实施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成果。根据省环境保护委员会考核结果,我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8项指标的得分三年来分别是55.1分、69.8分、73.75分,说明我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逐年提高。由于适当的资金投入,加之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先后解决了鼓浪屿食品厂、第一织布厂、东海大厦、鹭江宾馆等扰民严重的污染问题;厦门搪瓷厂、蚊香厂等158项工业烟尘废气治理,使厦门岛蓝天常见、空气清新;华侨啤酒厂等106项工业废水治理,大大减轻了筼筜湖和西海域的污染负荷。此外还关、停、并、转、迁了41家严重污染扰民的企业。我市环境质量及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我市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检测、科研、宣传教育队伍已初步形成体系。蔡望怀副市长同时指出了“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令人憎恶的问题”。交通噪声扰民严重,在全国37个重点城市中名列榜首;随意燃放鞭炮的陋习使环境噪声常年居高不下;城市下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围海造地、开山采石、挖砂不止的现象也给特区的风景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此外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环境纠纷时有发生。他说,针对上述问题,新的一年里市政府将继续把环保工作作为政府主要职责之一。今年安排的环境建设项目有:筼筜湖第二污水处理厂及其深海排放工程开工建设;特区供水工程、垃圾处理厂完成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此两项工程将在“八五”期间完成。此外,嵩屿污水处理场前期准备工作开始进行,本岛、集美、同安的市政管网及园林绿化也都有安排。同时将重点加强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管理,使全市交通噪声及环境噪声降低1~2分贝,将创建厦港、槟榔两个噪声达标区并在全市推广。
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大会上表彰了厦门酿酒厂等26个1988—1991年度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和94名先进个人。数百名与会者还一起观赏了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创作的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大型滑稽戏《亲家对头》。
(原载《厦门日报》1992年6月4日赵立叶文建)
不负众望的带头人
——记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工作者高诚铁
名字很能与性格联系在一起,高诚铁,是掷地有声的三个字。你很难用普通词汇来形容他,但只要你从他所承担的工作中,就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的风格。从事厦门市环境监测站管理工作近10年来,他倾注的心血,使他和监测站成为全省和全国的先进。
1984年,年仅36岁的他,走马上任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并与其他同事一道呕心沥血,扎扎实实地抓起技术业务工作,特别是从1990年主持监测站日常工作以来,凭着多年的管理经验,很快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用此来规范全站员工。从此,全站上下团结一致,不断向环境监测的深度和广度拓展。1991年,他以创国家优质试验室活动为契机,引导全站员工学习技术业务,以提高监测技术素质,经国家“创优”验收专家小组考核,以优秀的成绩回报了他和他的同事们。
常言道,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高诚铁,这个在特区海边摸爬滚打了15个年头的铮铮汉子,就是“不湿鞋”。厦门地处经济特区,作为环境管理工作耳目的监测站,监测工作涉外频繁,但如遇有工程项目开工或验收之类的好事,他从不光顾。问他为何这等“不近人情”?他笑而不答。他的同事说:一般出去都有可能美餐一顿或者带个纪念品之类的东西回来,但他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以身作则,从来不沾边。他认为,如果把精力和时间打发在这方面,那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浪费。就这样,几年来,送上门来的请柬,他总是转送同事参加或锁在抽屉里让其过期作废。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无论是搞科研,抓常规监测规范,还是以身作则抓“两个文明”建设,这个站之所以有一支以能打硬仗而闻名的队伍,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是因为有这位文武双全的领导者不断地带领全站员工去开拓,去创新。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为之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市、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先后被评为优秀站、优质实验室和省、市环保先进集体,今年还被评为全国优质实验室。他本人也先后被市、省和国家评为先进工作者。
面对会议室及办公大楼门边挂满的锦旗和奖牌,憨厚、腼腆、含蓄而又自信的他却说,成绩是大家的,我只不过在其中起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3年12月25日)
厦门市学校环境教育呈现立体格局
厦门市教委和环保局通过10年积极探索,不仅找到了打开环境教育大门的钥匙,而且呈现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不同层次的立体教育格局。
早在1985年,在无师资、无教材、无设备的情况下,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与教育部门共同组织举办师资培训,并自编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展环境教育。
在中学的环境教育中,坚持独立开课与渗透结合的原则,制定《中学环境保护选修课教学大纲》,在高一和高二年段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固定选修课教学时间,并按授课计划进行教学,采取校内校外、课堂与课余、理论与实践、教师专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厦门市的教育现状,厦门市又专门发文布置在小学的四、五年级开设环境教育课,运用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科技活动、改善学校环境及群众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环境教育。同时,厦门市还将小学的环境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做到组织领导、活动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阵地五落实。在幼儿环境教育活动中,厦门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环境,从小养成爱花护草、保护周围环境的好习惯,出现了幼儿劝阻家长随手丢弃饮料瓶,小孩向家长了解环保问题,家长学习环保知识的动人场景。
为及时培养中级环保人才,为工厂企业输送环保技术人才,厦门市创办环保职业高中班,已培养出近百名学员活跃在生产第一线。
环境教育,教师为本。为加强环境教育队伍,厦门市不失时机地利用假期出资派教师参加全国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每逢教师节期间,又召开环境教育教师座谈会,慰问从教教师;组织参加夏令营等户外活动,从而激发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热情。为保证环境教育教师及时了解环境动态,市环保局免费为学校和教师赠订环境报刊。在历年的省、市环保表彰和奖励活动中,厦门市都不忘辛勤战斗在环境战线的教师。
目前,厦门市正加紧环境教育规划的编制工作和中小学环境教材的编写工作,力求在今年底出台。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4年9月17日)
厦门举办冬令营环境摄影赛
厦门市为配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5年国际环境摄影比赛作品的征集工作,借以提高少年儿童的环境意识,近日,厦门市青少年宫、市环保局等举办’95厦门国际环境摄影比赛冬令营,来自全市40余名曾在厦门市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的“小摄影家”参加了冬令营活动。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3月23日)
厦门卫星图像显示状况 列车窗口开展宣传
福建省厦门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大会,首次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对1993年、1994年市长环境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他们还在香港《大公报》刊登专刊,介绍厦门创建特区15年来环保工作情况,总结表彰了10年环境教育工作和部分先进单位和个人,通过运用铁路车站的“窗口”,开展环保宣传和清理铁路废弃物活动,邀请部分企业家与环保专家进行对话,使厦门纪念“六五”活动进入高潮。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6月8日)
科技在环境建设中屡建奇功
厦门整体环境保持建区前状态
福建省厦门特区依靠科技力量,解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厦门特区建立近15年来,工业每年均以20%以上速度递增,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10亿元增长到1994年的248亿元,而整体环境仍然保持在特区建立之前的良好状态。目前厦门市的大气质量优于国家质量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状况和海域水质基本达到一类水质;区域环境噪声为58.2分贝,基本符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这些成绩与该市注重科技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经济建设规划、布局、选址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厦门市注重科学论证,规定所有建设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可能引起污染的小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991年至1994年,厦门市环保局共审批成片开发18片,建设项目751项,总投资200.9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厦门筼筜湖由于70年代围海筑堤变成城市藏污纳垢的死湖。特区建立后,就着手对筼筜湖进行整治,先后委托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同济大学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了一个包括污染源控制、污水截流、污水处理、湖底污泥清淤、水体交换、排洪蓄洪、园林规划等多项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方案。经过治理的筼筜湖水体近年来基本保持在四类水质标准。
在运用高新技术方面,厦门市环保局还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三S”试验室通力合作,开发了一部集文字、图像、音响和卫星遥感分析等为一体的“厦门环境质量国情信息系统”,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克服了以往人工的标本采集与分析,不利检索和综合比较、分析的弱点,使环境监督能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6月17日王怡珩叶文建)
适应不同年龄 教育形式多样
厦门环境教育多层次格局形成
素有“教育之城”之称的厦门市,如今又在环境教育方面结出累累硕果。经过10年努力,全市已形成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层次的环境教育立体格局。
厦门市的学校环境教育起步于1985年。该市教委把环境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素质教育来抓,并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和校际间环境教育的经验交流和推广,从而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视中小学、幼儿园环境教育的教材建设,是推动厦门市环境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了自编教材,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厦门市小学环境保护知识》已编就完成并通过专家审定。市教委和市环保局还积极帮助学校收集、订购全国各地编写的环境教材和音像资料。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环境教育是厦门市学校环境教育的一大特色。中学普遍开展环境教育第二课堂,设立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小学结合各学科的教学,适当渗透环境教育,开展环保活动;幼儿环境教育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从认识周围环境开始,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到目前为止,厦门市已连续举办9届中学、小学环保科技夏令营,中小学环境教育形式已有30多种。
为适应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厦门市还开设了环保职业高中班,纳入中考统一招生范围,几年来已为工厂企业不断输送了许多急需的环保初级技术人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6月17日王怡珩叶文建)
《厦门市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出版
由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和厦门市环保局编著,青年高级工程师庄世坚撰写的《厦门市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最近出版发行。该书从科学理论高度论述了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思想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分析了厦门环保形势,并结合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时期环境保护的战略及其目标和建设生态型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构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为该书题了词,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洪华生作序。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6月24日)
厦门小学生喜读环保教材
为加强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厦门市教委近日决定从今年春季起在全市小学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同时,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环境保护知识(试用)》教材也从春季开始使用。
目前,该教材经福建省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查批准,近日分发至全市各区、县的教育局长和有关环境教育教师。厦门市教委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小学的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的教师结合有关教材选讲,并将该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通知还要求各区(县)教育局、各小学应当进一步重视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6年2月27日)
厦门社会各界为白鹭解困
厦门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环保局利用地理卫星遥感影像向全市公布1995年环境质量状况,并介绍了厦门路桥建设总公司捐10万元,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兴建供水工程的情况。厦门邮电局为白鹭保护区捐赠3部车载式移动电话和3部无线寻呼机,从而解决了白鹭保护区的通讯问题,同时,太平洋保险公司也捐资两万元,向白鹭献爱心。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6年6月5日)
厦门白鹭收礼物
6月5日,厦门市绿泉新闻中心里座无虚席,厦门市各界人士庆祝“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在这里举行。主持会议的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毛振亚宣布为白鹭捐赠签字仪式开始,150多双与会者的眼睛立刻集聚主席台前。
大屿岛白鹭保护区位于厦门西海域的一个面积仅1.9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万只白鹭在岛上栖息繁殖仅靠一口小水井及一个小蓄水池,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白鹭及其他鹭科鸟类的淡水饮用需要,因焦渴而病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白鹭的困难,引起厦门社会各界的关注,一项自发地为白鹭献爱心的活动悄然兴起,一位没有署名的市民将300元寄到厦门市环保局局长的手中,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师生向社会发出倡议,厦门市路桥建设总公司、厦门市邮电局、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厦门办事处纷纷捐款或提供必要的设施,白鹭收到一份份节日的礼物。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6年6月8日)
宣教轮子再快些 环境意识再高些
第二次 全国环境宣教会议召开
“没有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各级领导者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质量的改善就是一句空话。”这是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日前在厦门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说的。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在会上作了题为《在六中全会和四次环保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开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中宣部、中组部、国家教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及福建省、厦门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发言。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环保局的1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还向首批命名的山西太钢渣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浙江宁波市滕头村、海南兴隆热带花园等4个全国环境教育基地授了牌。
继1990年第一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环境宣传教育形成了以环保部门、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为整个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旨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交流“八五”期间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九五”期间环境宣教的任务和措施;统一思想,积极行动,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把我国环境宣传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会议重点学习了近日由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研究了落实措施。
解振华局长在会议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宣传教育是我国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是推动环保事业向前发展的几个轮子之一,是我国环保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环境宣传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张坤民副局长在报告中提出了“九五”期间要扎扎实实完成的七项工作,一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服务于中心工作,确保“九五”环保目标的实现;三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四是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监督机制;五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教育推向深入;六是加强宣教的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七是加强交流,拓宽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新领域。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6年12月24日)
厦门开始空气质量日报
经过半个月时间的试报,厦门市从5月23日开始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并通过全市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本市当天的环境空气质量。这是目前继大连之后全国第二个开展空气质量每日测报的城市。
空气质量日报就是对一天的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以空气污染指数的代表形式向公众公布。作为全国第一批开展空气质量周报的城市,厦门市从去年3月21日开展空气质量周报试报,并于同年6月5日正式实行空气质量周报制度,同时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和厦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对社会公布空气污染指数。
厦门市自开展空气质量周报制度以来,已报道空气质量周报62期,全年各周的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在优秀水平,1997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6,1998年的空气污染指数也基本小于50。市民们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自己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许多市民看到空气污染指数发生波动就打电话到市环境监测站询问变化原因,还有许多市民已把不同地域的空气污染指数作为购置房产的重要参考因素。
开展空气质量日报制度,标志着该市的环境空气监测由此进入了自动化的监测阶段,使环境监测由“幕后”进入“台前”,由滞后到及时。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8年5月26日)
厦门“6·5”世界环境日 爱我海洋
连日来,以保护海洋环境为己任的厦门市,围绕世界环境日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市幼儿园环境教育现场观摩及一批幼儿园环保教育先进个人受到表彰;以实验小学为代表的“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和“拯救我们的海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五颜六色的百米现场水彩画和环保知识竞赛,将活动推向高潮;厦门大学校园开展的“海洋与环保知识竞赛”以及专家咨询、现场书画、散发宣传传单、播放环保录像等活动在校园举行,使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爱我家环境美”活动经过一年时间的评比,75个优胜户于3日受到表彰;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将一年来厦门社会、经济和环保状况公诸于众;《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环保宣传活动在全市展开;一台《绿色的歌谣》在环境日晚上公演,将“6·5”活动推向高潮。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8年6月7日)
UNDP“妇女与环境”培训班结束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简称UNDP)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福建省委组织部、省环保局、省妇联共同承办的UNDP“妇女与环境”第10期培训班暨福建省“县处级女干部、乡镇企业女管理人员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班”,日前在厦门结束,来自全省各地近60名女干部和女企业家参加了培训。
妇女是我国也是全球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女市长与女乡镇企业管理者能力建设”项目,对女干部进行环保专题培训是其内容之一,旨在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环境意识,使她们不断增加环境知识,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岗位上和生活中自觉带动周围的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可持续发展与当前环境热点问题、环境污染与妇女健康、生态学知识与中国的生态问题、环境法规与环境管理以及妇女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等。培训采取讲授和参与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除了在课堂上集中学习以外,学员们还实地考察了厦门的环境状况和环保先进企业。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0年9月26日罗霜叶文建)
掀开神秘面纱 鼓励公众参与
厦门环评要听“众说纷纭”
评审“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专利”,福建省厦门市在推行政务公开、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中,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评工作。近日,火烧屿旅游开发建设规划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评审首次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厦门市是我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又是经济特区,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开发建设厦门周边的岛屿便摆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火烧屿这个面积27万平方米的小岛,以独特的地质构造、五颜六色的火山烧岩和绚丽多姿的景致,被称为“天然地学博物馆”。火烧屿上白鹭成群,周围海域为国家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因此,该岛的开发建设引起了市民关注。
在环评会上,来自人大、政协、政府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代表,还有教师、大学生和居民畅所欲言,纷纷发表意见或建议。
最后,专家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和建议,认为该项目属于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有关成果应作为该项目建设的重要科学依据,应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将植被保护、恢复和发展放在首位,水处理与能源方面应采用高科技手段。
据悉,厦门市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开发项目的“环评”,让市民与专家面对面讨论尚属首次。据介绍,厦门市今后的环评工作都要采取这种方式,并形成制度,真正让市民了解建设项目,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监督,保证环评意见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得到贯彻落实。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中发生争议时,将采用计票的方式进行投票,以增强环评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编后:近年来,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从环保行政处罚的听证会,到可能有污染影响的工业项目开工前听取当地居民意见,可以说,公众参与的范围在逐步地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一方面更好地促进了各级环保部门履行职责,规范职权运行规程,避免了工作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另一方面也强化对项目开发、排污等对环境有影响行为的监督,并将各项环境行为置于众多“雪亮的眼睛”监督之下,使违法行为难以遁形。今天,我们特地刊发了厦门市在旅游开发项目环评时吸纳公众参与的消息,以供各地参考。)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1年4月21日)
政务专栏挂墙上 难点热点记心上
厦门环保队伍树形象
厦门市环保政务公开专栏挂在了墙上、登在了网站上、刊发在媒体上,建设项目申办、排污费缴纳管理、环境污染投诉、污染源监测和污染事故报告等事项也公开办理。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厦门市环保系统树立了执法队伍新形象。
为使政府机关特别是执法部门能够更好地服务特区建设,厦门市环保局对廉政勤政、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等群众、企业、外商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整顿。
在解决执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活动中,厦门市环保局将一系列执法和管理活动贯穿始终。在排污收费管理中,推行公开排污收费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公开排污收费机构、收费人员及其工作职权、职责,公开排污收费标准、测算方法及使用规定,公开排污收费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公开排污收费过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处罚程序、处罚措施及处罚结果,公开排污收费的工作纪律、行为准则、举报电话。在环评审批中,公开工作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审批验收结果。对于环保建设、污染治理项目,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效益和质量的原则,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开招投标制度。
厦门市在抓队伍行风建设的同时,加大为民办实事和为民排忧解难的力度,今年上半年,对群众投诉的2500多个案件,做到件件有调查落实,受到群众赞扬。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白色污染”回潮、汽车尾气污染反弹、海滨浴场污染加剧、施工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1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