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2综合整治优化人居环境
湖里区充分利用城区开发建设、工业区“腾巢换凤”、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有利契机,推进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制定《湖里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着手组织实施,火炬高新区和湖里高新技术园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五缘湾滩涂清淤整治工程全部完工,通过打开全长1.3公里的钟宅老海堤,实现了内、外湾水体的交换,最终实现退湾还海。规划12.57平方公里的五缘湾,将有约1公里长的人造沙滩和卵石滩延伸到已建成的五缘湾商业街,两平方公里的内湾直通大海,成为独占海湾、湿地、温泉、岛屿等九大稀缺资源的人居乐土、和谐家园。同时,对餐饮娱乐业采取疏堵结合的工作原则,在五缘湾规划建设餐饮集中区,面积达到13.3万平方米;金龙客车厂房和湖里建材城改造的餐饮娱乐业集中区建设正在逐步进行。湖边水库片区拆迁一期整治目标如期完成,拆迁、清淤、截污和护岸等工程全面展开并完工。加快山体公园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完善仙岳公园景观配套设施,建设福隆体育公园和湖里公园南门;全年完成义务植树23万株,新增园林绿地26.2公顷,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开展环境宜教提升环境意识
湖里区坚持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发布环保信息,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奖励检举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提高其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今年计划新创建5个绿色社区、7所绿色学校、15家绿色酒店和1个安静小区。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5月22日)
树立环境品牌 建生态旅游区
集美建优美侨乡
厦门市集美区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致力于把集美建设成为生态型文教旅游区和环保型高新产业区,树立集美的环境品牌。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8.3亿元,增长22.2%;工业总产值551亿元,增长23.8%;共投入环保资金4.217亿元,环保投资指数为1.93%;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9%,优级率为37.2%,分别比2006年提高0.28%和7.8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7分贝,与2006年持平。
集美区通过各种积极手段控制增量、削减存量。通过制定《集美区“十一五”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共同推动减排工作。与辖区明达玻璃、杏林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排污企业分别签订减排责任书,为区域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通过工业区集中供热、拆除企业废旧闲置烟囱,既减轻了锅炉燃烧对空气的污染也美化了城市景观。集美区政府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推进餐饮集中区建设。2007年,建成凤林美食集中区、大地飞歌娱乐城等近7800平方米集中区。对治理无望、严重扰民、造成群体性上访的塘埔路小区的13家餐饮企业依法关停。
2007年,集美区在基本掌握重点工业企业生产工艺和原材料使用情况的前提下,初步建立清洁生产数据库,并逐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试点。谊瑞和三达膜两家企业启动清洁生产审核程序,采取多种措施改进技术、节能降耗。通过利用膜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和电镀废水,如华懋(厦门)织造染整有限公司每年可回用织布生产用水50万吨;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电镀车间每天节约用水286~386吨,回收贵重金属镍23.52千克,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集美区政府坚持在工业园中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导向,进一步树立“绿色管理”、“绿色准入”理念,全力打造“绿色工业区”。将路达工业、厦门电厂、广懋国际、正新橡胶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引入循环经济模式。为缓解厦门市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恶化的趋势,集美区积极开展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目前,杏林金海湾日供水规模为1200吨的中水回用工程已建成,厦门理工学院及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也都采用了中水回用技术。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已相继实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95%以上;噪声达标区覆盖面84.9%,达到全国文明城市A级水平。烟尘控制区实现覆盖率98.9%,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
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集美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注重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和谐。把节能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力争通过今后5年的努力,实现万元GDP能耗有所下降、单位土地面积产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等,实现集美又好又快地发展。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5月22日)
污染减排力度大 综合整治见成效
海沧全年环保投入4亿元
厦门市海沧区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从“立项、生产、监管”三个环节入手,确保节能减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2007年,全区环保投入4.612亿元,占年GDP210亿元的2.196%,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比2006年下降了0.8分贝。
海沧区在项目落地前,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排污减量、降低能源消耗;海沧区还将充分发挥空气自动监测站的作用,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处理好石化产业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南部石化区规划环评编制工作,制定全区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加快建设新市区与南部石化区绿化隔离带。
海沧区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通过各种积极手段,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努力控制增量,积极削减存量。从招商引资和行政审批上把好关,不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通过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加大对嵩屿电厂、国能热电、腾龙树脂、翔鹭石化等重点企业的监控力度。针对翔鹭石化、翔鹭化纤、腾龙树脂、污水处理厂异味扰民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治理对策,前后共投资约1.5亿元进行治理,取得良好成效。认真组织开展生猪退养工作,投资6400万元,拆除养猪场513户,拆除面积50多万平方米,生猪存栏数减少25万多头,全区规模以上养猪场的清退工作全部完成。开展“青山挂白”整治工程。近年来,已完成蔡尖尾山、钟山片区13个裸露点的整治工作。
区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市政雨污管网、提升泵站的配套建设工作。翁角路排污管道已委托设计院变更设计图纸,部分路段已实现管网对接;新市区污水泵站已经立项,临时泵站的建成,使新市区生活污水能够进入海沧污水处理厂;新垵村完成排污管(沟)4696米,霞阳村完成排污管(沟)2695米,莲花村完成排污管(沟)2080米;建成区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0%。
在区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全区扎实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海沧街道的石塘村,新阳街道的新垵村、霞阳村,东孚镇的莲花村被列入市家园清洁行动重点村,鳌冠村、芸美村被列入家园清洁行动区级重点村,其余各村均要求按照厦门市家园清洁行动环境卫生达标村验收标准开展各项工作。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5月22日)
千年古城风光无限
2007年同安区环保资金投入2.21亿元,空气质量优良率99.7%
素有“银城”之称的厦门市同安区作为千年古城,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同安区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将节能减排作为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确保控制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实现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2007年,同安区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环保资金投入2.21亿元,环保投资指数为2.11%。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优级率为30.6%。通过对工业、交通、社会生活噪声的综合整治,2007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8.8分贝。
2007年是同安东西溪水污染3年综合整治计划的最后一年,同安区加大了对流域范围内违法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厦戎联合造纸厂同安分厂和同安区五显造纸厂的污染防治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拆除东西溪两侧可能造成污染的违法建筑55处,清理河床及两岸土头垃圾9.36万立方米,清除杂树、杂草1.43万平方米;清除水葫芦、水花生200多亩。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西溪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巡查,较好地防止了饮用水源保护区规模化养猪场的回潮,拆除新建规模化养殖场448.5平方米。通过对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重新规划,在库区推广猪—厕—沼“三合一”户用型沼气项目,带动村民改水改厕,治理养殖和生活废水,使用沼气代替传统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库上游的生态环境。
同安区通过制定《同安区“十一五”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共同推动减排重要工作的开展。与辖区23家重点排污企业分别签订了减排责任书,督促企业如期完成减排计划,为区域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确保了同安“工业立区”战略的顺利实施。
畜禽整治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同安区政府专门召开整治工作会议,部署工作、调解纠纷。针对厦门市岛内、海沧、集美相继开展生猪禁养的现状,及时协调土地、城建、环保等部门严格把关,防止外来养猪场的大量涌入。同时,同安区政府还及时调整了规模化养殖禁养区的范围。2007年,有20家养猪场的生态型零排放建设通过有关部门的联合验收。加大对在建工地的管理和推广道路机械化清扫,有效防控扬尘污染,累计查处未设置清洗设施、未设置覆盖装置等违法案件49起;城市26条主要道路共计46万平方米实现机扫。为解决餐饮业油烟、噪声扰民问题,区政府严格控制商住综合楼项目,积极引导商住分离,建设餐饮集中区。2007年,全区共新建润洲商业广场等餐饮集中区1.8万平方米。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5月22日)
实施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
翔安镇建设环境基础设施
厦门市翔安区是厦门市实施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后新设立的一个区。针对翔安区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又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各项环保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情况,区委、区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加大环保投入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开展各类专项整治。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工业总产值215亿元,环保资金投入1.51亿元,环保投资指数为2.0%。
2007年,为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约束性指标,翔安区通过制定《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分解减排任务、明确减排责任,与全区13家重点工业企业签订了减排责任状。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区政府加强对入驻企业的审核,从源头把关;为符合入驻条件的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对应办理的手续实行一次性告知。区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翔安区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翔安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即将送审。
企业引入清洁生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实施中水回用工程。银鹭公司、如意公司已经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已有3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泓信化纤公司、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中水回用试点,其中海洋学院已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污水、垃圾得以妥善处理的根本保证。大嶝街道、马巷镇、新圩镇、新店镇、内厝镇的垃圾治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展开实施;内厝镇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全镇投入116万元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完成公共绿地15公顷、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50公顷,辖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5月22日)
厦门治水对症下药 将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库一溪一村一案一沟一口一源一案
简要内容:在流域周边严格控制新、扩建增加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制浆造纸、废水要做到循环利用零排放要求。把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整治工作列入区长目标责任制,实行年度工作考核,把考核结果列为当地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福建省厦门市政府近日提出要求,到2010年6月以前,各区政府对流域汇水区内的每个村庄、每条排污沟、每个排污口、每个污染源要进行认真研究,制定一库一溪一村一案、一沟一口一源一案的整治方案,报市环保局论证后组织实施。
厦门市政府提出,今年以前,全市各区要在原有基础上,完成畜禽养殖的禁养区、禁建区和养殖区的修订工作,并依法公告;2011年底前禁养区内的养殖场要全部拆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达到生态型养殖零排放或发酵式生物养殖技术零排放要求;对散养户聚集的区域,要进行人畜分离。
在流域周边严格控制新、扩建增加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制浆造纸、废水要做到循环利用零排放要求。不达标排放的企业必须停产治理,到2009年年底前仍未达标排放的企业必须停厂关闭。加快工业园区市政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未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正常运行,加强港口船舶和修造船业污染控制,防止污染水体。
厦门市将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2011年,60%的农村要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00%的农村要完成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这两项工作要纳入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和家园清洁行动计划。落实国务院“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今后污染源治理资金优先保障水源保护区以及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奖励和补贴。各区、镇街、村采取辖区断面承包制。把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整治工作列入区长目标责任制,实行年度工作考核,把考核结果列为当地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9年9月2日)
台湾海峡船只溢油事故风险加大
两岸共商治污合作机制
海峡两岸的近百名环保界人士日前聚集台湾省金门县,就“两岸海洋油污染紧急应变”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交流。
据了解,今年“莫拉克”台风袭台期间,台湾西南海域同时有5艘船只搁浅,所幸的是没有发生严重油污染。但是台湾海峡现在每天有上千艘船只航行,一旦发生油污染事件,受害的将是两岸人民。
金门技术学院海洋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傅琨成指出,过去台湾海峡航行船只为南北走向,随着台海开放海运直航,现在越来越多是东西往来,这增加了海上溢油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此次召开研讨会,旨在未雨绸缪,探讨两岸共同做好海洋油污染防控应急工作的合作机制。
专家认为,海峡两岸在环保领域可以合作的项目非常多,包括亚洲地区沙尘暴的监控与控制、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置、海洋污染防治的互助、水污染防治与废弃物处理的经验交流等。这次研讨会关注的“海洋油污染紧急应变”及“海洋漂流垃圾”的问题,可以作为两岸环保技术合作的样板。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9年12月4日)
三年减排进展顺利 任重道远不辱使命
厦门百万元奖励减排企业
福建省厦门市政府日前通报总结3年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并拨出百万元专款表彰16家减排先进单位。
近年来,厦门市各区、各部门紧密协作、精心计划、严密部署,增加减排投入,落实减排政策措施,严格监管;重点减排企业为完成省政府和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积极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加强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减排台账。经过共同努力,厦门市减排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确保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完成。2008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4.667万吨和4.704万吨,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有效控制在“十一五”计划目标4.93万吨和4.94万吨之下。经福建省环保厅核算,2009年上半年厦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同比降低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据了解,厦门市减排工作总体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个别项目没有按期完成的情况,今年5月,同安工业园由于污水管网堵塞,每月超过12万吨的污水直接排入环境,而管网疏通工作直到10月21日才完成。
福建省政府在减排计划中要求石渭头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同安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石渭头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已完成投资7100万元,占总投资比例31%;同安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投资2300万元,占总投资比例26%。
厦门市环保局表示,对2006年以来所有的减排项目,包括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加大现场检查力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对故意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要严厉查处。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9年12月9日)
构建绿色交通市政体系 倡导绿色消费
厦门部署低碳城市建设
福建省厦门市市长刘赐贵在向厦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做报告时说,2009年厦门市生态建设积极推进,今年厦门市要坚持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定位。
据了解,2009年,厦门市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增城市绿地700公顷、生态风景林建设1.2万平方米,完成58万平方米沙滩修复整治。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能耗统计监测、清洁生产、绿色照明等工作有序推进。
在介绍今年的政府工作时,刘赐贵指出,厦门市要坚持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布局低碳化循环化,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在城市发展上,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市政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
刘赐贵强调,要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相关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刘赐贵指出,要完善数字城管系统,加大机动车简易工况排气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力度,加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以及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扬尘污染、油烟噪声扰民治理的日常管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海域清淤整治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落实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1月20日)
厦门三维丝正式登陆创业板
袋式除尘技术需求广泛,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7%
2月26日,福建省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维丝)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证券代码300056。至此,创业板迎来第一家在袋式除尘细分行业内从事高性能高温滤料业务的企业。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盈利预测,公司在2009年的净利润接近2200万元。粗略统计显示,2006—2008年三维丝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2.59%,远高于行业平均发展速度。
据介绍,三维丝是一家主营袋式除尘器核心部件——高性能高温滤料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是以各种高温合成化学纤维为原料,经非织造生产工艺制造,并经过特殊后整理工序处理的各类高温滤料,包括滤毡系列和滤袋系列。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火力发电、垃圾焚烧、水泥、钢铁、冶炼等行业的高温烟气治理领域。截至2009年底,公司在国内高温滤料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第四,在国内火力发电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为内资企业第一名。
多年来,三维丝公司一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5%作为研发经费投入,确保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经过长期自主科技创新积累,公司已掌握多项专利及非专利技术,取得了多种国内领先的高温滤料研发成果,在产品性能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滤料品牌水平。在硬件设施上,三维丝拥有国内滤料行业(包括外资企业)设备最齐全的企业技术中心,在产品检测及研发条件上拥有领先优势;而在应用领域,公司一直致力于开发最适合国内除尘技术发展和环境要求的新产品,已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规划一代”的良性循环,能将客户的要求快速转化为产品。
近年来,公司还参与了2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三维丝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正负责起草“燃煤电厂锅炉尾气治理袋式除尘器用滤料”和“垃圾焚烧尾气治理袋式除尘器用滤料”两项行业标准。
三维丝此次公开发行1300万股A股,募集资金拟投资于高性能微孔滤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技术中心建设项目以及与主营业务密切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
公司认为,高性能微孔滤料作为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件,其市场需求正随着袋式除尘行业的发展而快速增长。三维丝高性能微孔滤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企业盈利水平;而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公司整体竞争力。
据介绍,三维丝公司所处的高温滤料行业是环保设备制造业中非常细分的市场领域,近年来行业发展迅速而且市场空间巨大。分析认为,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和国家环保要求的日趋严格,以及国家对烟气污染控制要求的提高和对微细粉尘控制的日趋严格,袋式除尘技术将在高温烟气除尘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未来5年国内高温滤料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7%。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2月26日)
厦门市长在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强调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
在近日召开的福建省厦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厦门市市长刘可清强调,今年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
刘可清在会上谈到今年工作计划时强调,必须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全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和幸福厦门。
刘可清指出,必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创建国家低碳城市,保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重要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加大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努力向无尘化目标迈进。变城市道路保洁清扫为清洗,治理汽车尾气,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推进绿色社区和安静小区建设。加快海域清淤整治,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加快建设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全面建设生态城市。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1月19日)
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推进低碳试点 打造宜居城市
厦门市市长刘可清在日前举行的厦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号召全市人民,举全市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刘可清介绍说,2011年,厦门市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创建文明城市,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今年是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总评年,厦门要树立必胜信念,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举全市之力争创“三连冠”。
在回顾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时,刘可清说,厦门市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建设和谐厦门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厦门市逐步修复海洋生态,新建了12个社区公园,新增园林绿地700公顷,城市主干道和重要节点景观整治取得成效。厦门市还完成了天地湖污水截流工程,扩建石胄头、同安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重点整治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油烟污染,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2%。厦门市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和公交站点,荣获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称号。
厦门市还开工建设了长泰县枋洋镇饮用水第二水源枢纽工程,推进汀溪水库群、同安区东西溪下游河道等综合整治。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部固废处理中心等一批环卫设施建设,加大环岛路、松柏湖截污治理力度。
在新材料方面,厦门市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特种金属材料等产业,建设厦门新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节能照明产品、废水膜治理回用等产业。
针对厦门市目前发展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难度加大、投资总量偏小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刘可清强调,“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今后5年,要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低碳化;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保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打造“宜居厦门”。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4月11日)
厦门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最大限度挖掘潜力
在日前召开的厦门市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厦门市长刘可清强调,要充分认识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面临的严峻形势,强化保障,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刘可清指出,节能减排完成情况要直接作为上级考核下级领导班子、主要领导、相关领导的重要内容。各区、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刘可清强调,各区、各部门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程项目、全面监督管理、新技术与新产品应用、政策宣传等关键环节。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根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以重点节能治污工程项目为支撑,推进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三要以监督管理为保障,确保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四要加大节能减排适用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五要以经济政策为引导,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六要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
刘可清强调,要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环保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建立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节能与循环经济的扶持。三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分解指标任务到各区、各部门和重点企业。四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最大限度挖掘节能减排潜力,确保不留死角、不缺项、不漏项。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10月17日)
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全市环保大会上提出
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福建省厦门市日前召开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动员部署暨全市环境保护大会。
会议提出,要以保护环境质量为目标,持续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力争到2013年底,厦门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强调,要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资源循环利用,严格落实环保责任,持续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
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大力培育低碳工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生态型服务业,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持续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效益。
要夯实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基础。大力推动造林绿化,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满意度。
要加强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这一支撑。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加强海洋资源管理。
要落实环保责任这一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督察考核,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成效,扎实推进跨越发展。
于伟国强调,要继续全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再创环保模范城市,是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之需、协调发展之策、改善民生之要。
厦门市市长刘可清就下一段推进创建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他要求,认真对照创建指标,围绕提高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竞争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提高市民对环境的满意率、提高全市环境保护的合力等方面抓好整改工作。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6月4日)
2012年鼓励岛内企业外迁到岛外工业新区
厦门优化布局促进发展转型
30年前,福建省厦门市成为中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但当时的特区面积只确定为131平方公里的厦门岛范围内。
30年来,厦门产业结构变化巨大。从最初的轻工、食品到后来的电子、机械,再到近年的光电、软件,从工业为主导到第二、第三产业共推进,从高度外向型到内外需齐拓展,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1980年的21.6∶57.8∶20.6转变为2011年的1.1∶50.0∶48.9,服务业比重接近50%,且高科技企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近60%。
厦门“三产”比例为何如此之高?“功劳”主要在企业搬迁。
□市民感受:“整个小区像调皮的小孩洗了把脸,干净多了”
工厂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过去厦门旧城区的典型写照。
自家窗前一个大锅炉,常常冒黑烟,家里一天擦好几遍也不见干净,锅炉生产震动的声音犹如乘坐以前的安—24小飞机,吵得人不得安宁。多年来,厦门思明区后江埭一带的住户对此苦恼不已。
近日,在思明区后江埭小区,王女士站在阳台上,“干净、整洁,噪声也没有了,空气很清新,整个小区像调皮的小孩洗了把脸,干净多了。”她笑眯眯地对记者说,“在这里养老,最合适不过。”
王女士是福建泉州市人,退休后定居厦门,2000年搬进后江埭小区。忆起之前的“脏乱吵”,王女士皱起了眉头。“南面是厦门橡胶厂,西面是电池厂。工厂机器轰鸣声、出风口排出的杂物、彻夜通明的厂房灯光,时刻折磨着小区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多亏2005年橡胶厂和印刷厂外迁出岛,生活环境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像后江埭小区这样的例子,在厦门有很多。
□企业案例:厦门烟草技改搬迁成先进单位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厦门卷烟厂,原址位于厦门市湖滨中路的繁华地段。
由于受厂区面积狭小、原规划不尽合理等条件限制,以往历次技术改造及污染治理项目,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烟草的气味、锅炉燃油烟尘、设备噪声和污水排放,对周边单位和居民的环境和正常工作、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的排污超标罚款不断上升,每季度排污费近10万元,不仅对城市环境指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影响企业效益。
2003年,企业在厦门市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海沧新厂的异地技改搬迁工作。在新厂设计和建设中,企业将“环境一流”作为重点,这方面的投资占新厂总投资的10%,各项环保指标均符合并超过环保验收标准。
不仅如此,新厂还大量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后续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在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方面取得了成效,每年可节约水4.746万吨、电98万度、油近900吨,减少污水排放量600吨,降低了污水处理站设施进口端的COD浓度,减少污水处理成本,折合经济效益705.982万元。
近年来,企业荣获了“厦门市节水先进单位”、“厦门市节能先进单位”、“清洁生产示范单位”称号,获“中国烟草行业淘汰三氯一氟甲烷贡献奖”,装备动力部动力班组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政府策略:岛内工业向岛外转移
过去,厦门市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岛内和岛外的杏林工业区。然而,岛内工业已经不适应经济特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特区开发初期引进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与这个“海上花园”格格不入。
于是,厦门大手笔开始了企业搬迁规划。厦门市委、市政府早在“十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岛内工业将向岛外转移。
2010年10月的一次厦门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会议达成共识:鼓励更多岛内企业迁到岛外。会议提出,有序推进岛内外工业企业向各专业化工业园区集聚,推动工业合理布局。鼓励企业通过搬迁转移,提升产业素质。鼓励企业就地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厦门市的跨越式发展,集美机械工业园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光电产业园区、同安轻工食品工业区等一批岛外工业新区相继崛起,岛内企业纷纷外迁。
现在,岛外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已达65%。截至去年年底,就有6条产业链产值超过百亿元,其中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链产值更是超过500亿元。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正会同相关部门及各区政府,根据产业链延伸、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提出将岛内规模以上400多家工业企业(指年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搬迁至岛外相关产业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政策措施。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津表示,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同时,厦门市将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的发展,努力以大企业为龙头建设产业链(群)。对戴尔、宸鸿、厦华、金龙汽车、厦工、翔鹭、厦顺、厦钨等一批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达到百亿元以上产值(包括已达百亿元)的企业逐个调研,并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