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美丽家园
7376700000007

第7章 对策篇(1)

宋健同志在福建省调查研究时提出

向污染者宣战!

最近,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在福建省调查研究时提出“向污染者宣战”。他认为,治理整顿不光包含调整经济环境,也包含调整生态环境。我们宁可放慢建设速度,也一定要保持环境的清洁优美。这也是发展高技术、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

宋健同志一行是到福建调查高技术发展情况的。他先后到了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厦门、邵武和武夷山。宋健同志所到之处都向各级领导提醒环境保护。在厦门,宋健同志对记者说,厦门就这么大一块地方,每年要接待几十万国外和港澳台客人,一定要加强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建设。厦门完全可能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要避免环境污染,避免发达地区把污染重的、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引进来,不能饥不择食。他强调,对现有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毫不客气地按法律限期治理,对不治理的要关停并转,把它们轰出去。要采取严厉措施限制企业排放污水、废气。要严格监视海域环境污染。保持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这也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像厦门感光公司,对空气净度的要求比一般企业高得多。所以,我们宁可放慢建设速度,也一定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在前往圆北山区考察途中,宋健同志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深恶痛绝。他批评崇安县的领导,“你这也不敢抓,那也不敢抓,结果把环境污染得一塌糊涂。子孙会骂我们的。”他指示对造纸厂要限期治理,治不好要关闭。对污染严重的建阳县麻沙纸厂,宋健同志气愤地说:“告诉他们,我下次来要找厂长算账!”他说,要告诉各级领导,特别是地市县一级的干部,在改革开放中千万不要有短期行为,要提高环境意识,要为争孙后代着想,一定要保护好福建的山、水、河、海。他对随行的福建省环保局副局长林甄说,当前正在开展的治理整顿不光包含调整经济秩序,也包含调整生态秩序,要放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环保工作者要挺起胸来,不要怕困难,你们是在维护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他说,你们要报道,我给出个题目,就叫“向污染者宣战”。宋健同志还请福建省环保局副局长林甄转达他对福建省环保工作者的问候。当林甄同志提到机构问题是环保工作的关键时,宋健说,机构改革中环保部门要加强是不成问题的,你们担心会被削弱,我看不会。国务院已经做了表率。宋健同志强调,你们宣传的调子要高一点,要大胆宣传。国务院环委会将定期评选公布一些最脏、污染最重的城市、县城、企业,让全社会来监督,同时也表扬一些环保工作搞得好的城市和企业。他说,如果一个城市连厕所问题都解决不了,又怎么能建设现代化城市呢?

宋健同志还谈了封山育林,保护繁育野生动物问题。在武夷山市,宋健同志还应市领导要求欣然命笔题下“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八个宇。

宋健同志一行8月1日离开福建。

(原载《中国环境报》1988年3月25日李良叶文建)

环境不改善 市长心不安

厦门市决定三年拿出六千万元治理水环境

目前,福建省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就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中突出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召开市政府常务扩大会议,决定在近8年内每年至少拿出2000万元用于治理水环境,重点解决筼筜湖的黑臭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厦门特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水环境问题开始突出起来。其中,位于市中心区的筼筜湖污染尤为严重,黑臭的湖水对湖周围16万居民形成直接危害。

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邹尔均市长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统一认识,努力克服急功近利,置环境于不顾的愚昧行为。市计委、经委、财政等部门要克服一切困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足够保证,争取用3年时间彻底改变筼筜湖的黑臭现象,并逐步将湖区建成新市区的核心地带。会议还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统筹考虑,每年认真解决几个环境问题。同时要支持环保部门的工作,给环保部门一定的权力,今后所有新、扩、改的项目,没有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的,一律不准上马。

(原载《中国环境报》1988年10月8日李良叶文建)

“海上花园”环境保护的反思

厦门四面碧波扬帆,风光旖旎,毫不愧为“海上花园”。然而,这仅仅是先天的赋予,至于后天如何装点,还要看这座“花园”的主人:他们是心安理得享受着她的美,甚至对这种美加以损坏;还是在享受的同时也有所给予!当然,人们在“海上花园”的建设中,也总想多多给予,把这座“花园”装点得如花似锦,而且确实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建设。但在建设中却也有意无意地作了一些损坏“花园”容貌的事情。

1971年5月5日这天,在“与天斗、与地斗”的口号声中,人们毫无意识地埋下了令当今市领导和环保部门感到极为棘手的种子。就在这一天,筼筜海堤土堤闭气,筼筜港没有了,筼筜湖诞生了!

筼筜海堤犹如一把利剪,割断了筼筜港与大海母亲的脐带联系,筼筜港失去了活力,生命开始枯萎。而且,由于湖四周百来家工厂不断排污,生活区的大量废水,使筼筜湖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坑。据1987年统计,年排入湖的废水总量达1657.4万吨,使得筼筜湖有有机物BOD?和铜分别超过国家地面水三级标准(最差的一级)的10.8倍和5.9倍。

然而,除恶臭外,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欣欣向荣的新区景象:湖南边是市环境保护局,北边是市府大楼、振心大厦、振业大厦、水仙大厦等,生活区大楼更是鳞次栉比。看到湖四周这特区建设的新面貌,我们在感情上很难说修筑筼筜海堤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事实上,很多的人也不会去反省修筑这条海堤给厦门带来一大片寸寸是金的土地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当然,如果没有四周那不断增加的污染源,筼筜湖也不致于像今天这样令治理者大挠头皮。

搬迁仍在纸上

1988年3月的一天,厦门第一印刷厂附近的几户居民,正准备吃午饭,被从一印飘来的强烈的气味熏得吃不下饭。于是,十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冲出家门,将一印厂牌砸了个稀烂。

1987年12月和198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收到了两封内容大致一样的控告信,前者有百余人签名,后者竟有602人。他们控告厦门第一印刷厂涂料车间污染,危害人民生活。早在1985年3月,厦门市环保局就收到一封盖有16只鲜红大印的控告信,同样指控一印严重污染问题。其实,自1976年第一印刷厂建厂以来,涂料车间的污染,就引起四周单位和居民的强烈不满,群众投诉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环保局和各新闻单位的信件、电话不计其数。

1987年6月15日,市环保局局长吴子琳在群众来信中批示:

“监理科阅处,一抓到底,取信于民。”1988年9月9日,他又在151人签名和盖有9个公章的控告信中批示:“环保局不能为民做主,排忧解难,确实无地自容!”

在此之前,单1987年,市环保局就针对一印污染问题,连发了三次“红头”文件《关于处理市第一印刷厂废气污染问题的报告》、《关于解决市第一印刷厂污染问题的决定》、《关于要求下达第一印刷厂涂铁车间迁厂任务的报告》。

凭良心说,市环保局对此做的工作是不厌其烦的。一印也曾提出“印铁涂料车间搬迁建议”。然而,至今搬迁一事仍只在纸上。(注:据市环保局称,一印涂料车间在今年内可迁出岛外,新址正在设计中。)

阻挡不住的“欧拜克速度

如果说,第一印刷厂的污染是在缺乏环保意识的年代里造成的既成事实的话,那么,在今天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且环保法规逐渐健全的情况下,欧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的投资造成的新污染则让人难以理解了。1987年12月13日,本报还在头版头条,以《“欧拜克”速度》为题,对该公司从建厂到出产品之间的快速度进行了褒扬。

该公司成立一月后,1987年2月17日,厦门市规划局和环保局联合报告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一份“红头”文件《关于解决“欧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选址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写道:

“厦门欧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筹建过程中,违反城市规划条例和环保法律、法规、法令,在没有办理规划用地手续,没有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没有执行“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的情况下,擅自选址在故宫路北段原木材制品厂内建设。

该厂址位于近我市居民稠密区,在老市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又是城市总体规划中新老市区的枢纽。目前其周围几处住宅群已获准在建。另一方面,该厂生产中存在着喷漆有害有毒废气、噪声等污染,在目前国内技术条件下,很难治理达到环境标准要求。

环保局和规划局提请市政府责成该厂另行选址,或把喷漆车间设在别处。

但这些“红头”文件丝毫无法阻止“欧拜克速度”。结果是,新的污染诞生了,无疑,特区建设需要“欧拜克速度”,但如果能同时考虑这种速度下的社会综合效益,不是更有价值吗?

危害的产生及其出路

稍微回顾一下,我们就很清楚地看到,损坏“海上花园”容貌的主要有这么几个关键因子:一是五十年代之后大量的围海筑堤,包括筼筜海堤、集杏海堤、马銮海堤及东屿等海堤,有意无意地破坏了“海上花园”大自然景观及生态;二是在没有环境意识的情况下兴建一批如第一印刷厂和电化厂等严重污染的工厂,包括在鼓浪屿建了多家工厂,这给后来环境治理带来了诸多麻烦;三是在特区建设中产生的新污染源如欧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和华夏食品有限公司等。当然,一味地责备过去并不合情合理,也无补于事。关键在能否对历史进行反思,以及在今后行动中,不致重新犯同样错误。

其实,一个城市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性质。人们只能遵循城市的性质系统规划安排各种建设,否则,这个城市不仅会变得毫无“个性”和特色,还会因而带来许多麻烦。

反观厦门,从地理自然条件看,无疑,她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港口旅游城市,从中央对厦门的特殊政策看,有可能建成一个多元化的自由港。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和厦门市计委的研究结果,厦门应建成“以轻型工业结构为主体的港口旅游城市,并逐步建成综合发展的多元化自由港”。因此,厦门的发展,应紧紧抓住“港口旅游城市”来做文章,现有的工业可据此来调查,对污染严重、有碍景观和与城市性质不协调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新建的企业,则不仅要符合城市性质,还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诚如是,厦门将会走上一条有利的发展之路。

(原载《厦门日报》1989年6月4日叶文建林水圳)

红了“樱桃”,别污了“芭蕉”

——对如何妥善解决饮食业污染问题的思考

最近,记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在册的酒家餐馆小吃摊点共有2484家,其中95%以上属个体经营。酒家餐馆小吃摊点简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见缝插针遍布各角落”。饮食业的繁荣当然是可喜可贺,但是,在“繁荣”的同时却派生出一种不谐和声音,那就是与之俱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关于酒家餐馆影响居民生活的投诉比较频繁,关于饮食小吃摊点与邻近居民纠纷斗殴的事件更是时有所闻。

如何妥善解决饮食业带来的污染,一直是人们街谈巷议的老话题。

此景此情大煞风景

怀揣着一叠厚厚的投诉信,记者来到了投诉最多的厦大海滨。只见白城东区沿海岸不到200米的地方排列着14家饮食店,海岸线上丢弃的蟹壳、虾头、西瓜皮等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比比皆是,苍蝇哼哼声叫人听了起鸡皮疙瘩,海滩上成堆的垃圾让人作呕,水面上不时漂浮着易拉罐、塑料袋等。据家住白城新村的一位老师介绍,这里的饮食店大多白天关门睡觉,傍晚开始营业。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食客便在这里悠闲地轻斟慢酌。海风给食客们送去凉爽,却给附近的居室送去炒菜的油烟和大功率鼓风机“呼呼”的叫声,住户们只好忍受酷暑,紧闭门窗。其间,有时还夹杂着酗酒、猜拳、打架斗殴的喧哗。等到饮食店打烊关了铁门,已是凌晨4点多钟了,住户被吵得不得安宁。

景色宜人的厦大海滨,吸引着众多的外地和本岛游客,在这游人如织的地方开设饮食店确实独具慧眼,而且方便食客。但是,有关部门也许没有想到繁荣的饮食店会给附近居民以及海滨带来如此的“灾难”!如何妥善解决这一带饮食店与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一些令人不安的事件。不久前,某居民投诉一炸油条摊点影响其正常生活,争论中引起纠纷,想不到炸油条的竟动了刀子,结果这个居民被砍掉两根指头,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某楼上居民气恼楼下炸五香条、油条摊点的油烟污染其居家,一怒之下,竟将半桶人尿从窗口往油锅里倒,以示报复,顿时油贱人伤,双方大打出手。

此景此情确实大煞风景,那感觉就像在一碗美味佳肴里发现一只苍蝇一样。据环保局有关人士透露,去年他们就处理群众投诉的有污染问题的酒家餐馆小吃摊点近百家,今年又有20多家正在处理中。

污染问题何时了

环保部门的同志诉苦说,刚刚处理了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饮食店,又出现新的污染源。饮食业的污染问题没完没了。

那么,难题就这样无可奈何而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吁吗?

环保局规划管理处工程师老吴认为,杜绝新的污染源出现,是解决饮食业污染问题的一大关键。他呼吁有关部门今后在审批发照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对于不具备环保要求却开办饮食业者不能勉强发证。而对于目前尚未办理环保手续的饮食业,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则应敦促其早日前往办理,同时进行严格考核,个别污染确实严重又无能力无条件改善者,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污染问题要防患于未然,譬如饮食店开业之前,环保局就要对其油烟排放、垃圾处理等作硬性规定。不能等到污染已成事实,人们投诉呼吁之后,才匆匆忙忙擦屁股。

据老吴介绍,1984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在“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条款里谈到:“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产的乡镇、街道企业,都必须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审批,未经审批的项目……工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但时至今日,我市饮食业办理环保手续者还不到2%。

在市工商局,记者听到另外一种意见,工商局郑副局长认为,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饮食业的繁荣势在必然。而且饮食业大部分集中在繁华闹市区,油烟、噪音等污染多多少少在所难免。郑副局长介绍说,不久前,定安路某家皮鞋店个体户生意亏损想转搞饮食店,楼上居民告到市政府、人大,说搞饮食店会影响居住环境。个体户也极力辩解,双方舌战不休。考虑到得给个体户生活出路,而且搞饮食店的条件基本具备,最终饮食店还是开了。记者提到《国务院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郑副局长认为餐馆小吃摊点不能归到乡镇、街道企业中。目前,申请开办餐馆小吃摊点者,只要具备土地、人员、资金、卫生许可证、健康证条件,工商部门就会发放营业执照,至于以后出现的环保问题,则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管理,正如出现的治安问题主要应由公安部门负责一样。

看来环保部门与工商部门关于餐饮业的管理问题并未取得共识,有关领导应依照国家环保法多加沟通取得一致意见,依法办事,因为这是关系到大自然和民生的大事啊!

即使餐饮业的污染在所难免,即使某些民众和大自然注定要付出代价,那么能不能千方百计把污染和代价降到最低?红了“樱桃”,别污了“芭蕉”!餐饮业不要成为污染环境的罪魁,这是民众迫切的要求。

(原载《厦门日报》1991年6月20日张黎华叶文建)

万里委员长考察厦门特区时强调

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和环境保护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11月18日至20日考察了福建厦门经济特区。他在充分肯定了福建改革开放的成绩和厦门特区建设的成就后强调,要进一步搞好造福子孙后代的城市规划管理、绿化和防止污染的环境保护工作。

万里同志是厦门特区建立后第三次来到这里。他先后考察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湖里及杏林两个工业区和海沧台商投资区。他对厦门这几年的建设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厦门争取在200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宏伟目标十分赞赏,对福建省制定的“八五”计划和南北发展战略给予很高评价。他说:我对闽南三角洲和闽江三角洲的开发有很大信心。它们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应成为我国开放地区的首富。万里同志还再次强调了城市基础建设。他指出,要建设厦门特区就要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远见,既要有长远规划,也要有近期规划。同时要依法加强管理,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他还指出,港口城市的水质很重要,用水问题值得重视。要搞好城市的绿化和防治污染工作,特别要重视消除工业污染,保护好城市环境。

万里同志还参观了新建成的厦门高集跨海大桥、厦门中心体育场,并在万石植物园亲手种下纪念树。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1年11月26日李良叶文建)

围之惑

大海所给予厦门的馈赠是无价的。海,使厦门有了“海上花园”的美称,使厦门成为我国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使厦门成为一个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并拥有了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对海的拥有足以使厦门人感到骄傲。

然而,海毕竟代替不了土地。对正在飞速发展的厦门来说,用“寸土寸金”4个字来形容土地的珍贵一点也不过分。也正因此,曾经让人骄傲的海变成了如今挂在人们脸上的忧虑。

在海与地矛盾的交锋中,在高昂土地价格的诱惑下,无数只手伸向了大海。

围海造地,毫无节制地对大海进行蚕食,令厦门市环保局局长吴子琳,一位敢说敢干的“老环保”异常激动:港口建设要围海,城市建设要围海,房地产开发要围海……各部门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你围一块,我围一块,后患无穷啊!这已成为厦门市目前所面对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围的目标绝大部分集中在被喻为厦门经济特区生命线的西海域——一个两头大中间细形似哑铃的半封闭海湾,唯一的出口也被犹如瓶塞般的鼓浪屿半遮半掩地拦在中间。

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在海湾、半封闭海的非冲积型海岸地区不得围海造地,确需围海造地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必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厦门西海域恰恰属于“不得围垦”之列。

然而,就在这“不得围垦”的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围海造地从未间断过。据了解,近十年来,西海域被填近6平方公里。目前,象屿保税区、东渡港二期工程、石湖山码头区等已填平了4平方公里的海域,象屿、中屿、狗睡屿、虎屿等许多美丽的小岛从此永远地消失了;筼筜湖海堤西侧原定向西围垦300米,以作城市绿地及生活岸线之用,现仍计划继续向大海延伸;按照厦门港总体规划,西海域7平方公里的东屿湾也难逃被围被填的厄运……

对大海的疯狂蚕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有人惊呼,西海域将变成西海沟;更有人发出警告:莫使西海域成为厦门市的第二个筼筜湖。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70年代,厦门市盲目在筼筜港湾口围海造地,从而丧失了有“筼筜渔火”之称的厦门市八大景点之一,失去了一个天然海湾和避风良港,使之成为藏垢纳污的人工湖。不到10年,湖水发黑变臭、飞禽避走、鱼虾绝迹。为治理筼筜湖,厦门市投入了上亿元的资金,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西海域水深、广阔、平静、不淤、不冻,是大自然赐予厦门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厦门成为港口城市的依托所在。规划中厦门特区的发展范围将围绕西海域展开。

50年代以后,厦门市先后修建了4条海堤,从而使西海域面积减少了一半,仅余现在的50平方公里,退潮时只剩下20多平方公里。其中仅高集、杏集、马銮三道海堤就使西海域纳潮面积减少了36平方公里,潮流减少40%,纳潮量减少30%。厦门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庄世坚称,由于西海域纳潮量锐减,潮流流速减弱,直接影响了海底冲淤的能力,导致西海域浅滩的淤积和局部航道的严重游离和缩窄、弯曲,厦门港主航道局部已形成8米水深的浅水区。另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泽夏说,有些地区的主航道,过去5万吨货轮可畅通无阻,现10米等深线已有数处被切断。根据80年代多次调查,现在新的水动力平衡已基本形成,来沙量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若再围垦,势必使水动力再次改变,淤积问题也将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威胁厦门港的生存。而且,围去滩涂再生新的滩涂,长此以往,没有穷尽。

西海域是厦门市最主要的纳污水体,每天要接纳厦门本岛及周边地区80%以上的污水。随着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排污量直线上升,西海域污染不断加重,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等指标已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1986—1987年间,这里连续出现3次赤潮。有人做过测算,围筑7平方公里的东屿湾后,西海域每天将损失4000万立方米的纳潮量,从而使西海域纳污能力明显减少。此外,厦门市投资数千万元的深海排污工程正在加紧进行,有专家担心,纳潮量的减少,将会造成这一工程的深水区污水排放口的报废,并且迫使厦门本岛不得不重新考虑陆域的污水系统工程。

厦门市环保局副局长林汉宗认为,西海域污染总量控制研究经过努力已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若继续围海造地,造成纳潮量减少,水动力改变,必将使这一科研成果付诸东流。

处于西海域口的九龙江每天都搬运着大量的泥沙,与厦门岛周围的海流取得动态平衡后,造就了厦门岛和鼓浪屿17.5公里长的白壁沙滩。这自然的垂青令不少滨海城市眼热。然而,围海造地破坏了原有的水动力平衡,使海岸侵蚀加剧,海岸崩塌后退严重。许多数米厚洁净柔软的金色沙滩在40年内慢慢荡然无存,海边防护林整排整排倒向海里。40多年前建筑的碉堡,现也纷纷下海,淹入潮水之中。沿岸的一些构筑物也因海浪冲刷而岌岌可危。

围海造地所带来的危害像魔链一样,一环套一环正不断显现。水产资源受到威胁;文昌鱼、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生物资源目前也正在衰减。

1993年,吴子琳、林汉宗、陈泽夏等数十位专家学者联名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各部门从西海域的港口、旅游、生态等多种角度出发,制止围海造地行为,制定西海域环境管理条例,组建由环保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令人遗憾的是,专家学者的呼吁未能荡起任何波澜便石沉大海了。

据说,厦门的地目前已卖到5000元一平方米,有的地方已超过此价格。200年前,泉州港作为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辉煌一时。由于淤塞衰退,泉州港沉没了。未来的厦门会是什么样子呢?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4年10月15日孙海东叶文建)

治水当属筼筜湖

筼筜湖本不是湖,它原只是厦门市的一个8平方公里的港湾。70年代初,一条1700米长的海堤将港湾同大海分开,从此,海湾围成了人工湖,也围出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围海,围出个臭水湖。厦门市有一景,就是被称作“筼筜渔火”的筼筜港湾。这里原是一个天然的避风坞,湾中盛产鱼虾,白蟹成群,因此又成为厦门市的主要渔业基地。每当夜幕降临,渔船星罗棋布聚泊于此,灯光闪烁,别有奇观。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海湾被填来种地,从此,祖祖辈辈以海为家的渔民便上了岸,在这片盐渍地上当了农民。

对自然的盲目的掠夺必然遭到无情的报复。10年后,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稻谷芳香的人们突然发现,筼筜湖似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模样。湖水发黑发臭,鱼虾销声匿迹,就连最后一只白鹭也扇动着翅膀远去了,仅留下一声悲鸣。

据厦门市环保局局长吴子琳介绍,筼筜湖承担着厦门市区37平方公里汇水面积的蓄洪排水功能,同时接纳200余家工业企业和近20万人每天排放的达15万立方米的污水。大量污水源源不断涌入湖中,使湖水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检验的各种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数倍或数十倍,水体自净能力丧失殆尽,不仅影响景观,玷污“海上花园”的声誉,而且还直接危害沿湖居民身心健康,制约特区经济发展。

记者从筼筜湖治理前的录像片中看到:一位从旧市区搬到湖边北岸新建小区的个体司机,指着家中的电器诉苦,本想乔迁在此享受清福,无奈湖水的恶臭所产生的硫化物气体,将家中的收录机、电风扇、电冰箱污染得锈迹斑斑,为躲避蚊虫叮咬,晚上不得不躲在蚊帐内看电视;一位在湖边大兴土木建设高级别墅的港商抱怨,湖水污染,环境恶化,使其别墅的出售率不足一半。因为筼筜湖,“美丽的厦门”中又多了个“臭”字。

治不好筼筜湖,无颜见江东父老。面对满目疮痍的筼筜湖,福建省和厦门市的领导们再也坐不住了。1989年7月,厦门市人大通过了《关于确保筼筜湖综合整治规划实施的决议》。要求政府每年保证从财政中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筼筜湖治理。当年,厦门市政府提出宁可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治湖资金,并从湖区岸边的土地批租中再增加1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力争到1992年使湖水达到不臭。

于是,一场加速综合治理筼筜湖的战役打响了。市政府调集了在厦门的所有的科研力量,邀请和走访了省内外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并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厦门大学等单位展开了一场科学治湖的攻坚战。方案提了数十个,经过反复论证和比较,最终确定了污染控制、污水截流、污水处理、清挖湖泥、搞活水体、防洪蓄洪、园林绿化和护岸维护的综合治理方案。同时,市政府还把筼筜湖综合治理工程列入市长任期环保目标责任制,并报国家作为全国第二批限期治理项目。

为避免边治理边污染,市环保局首先对排入筼筜湖、负荷占65%的25家主要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并责令3家造纸厂停止制浆生产。同时,通过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运用限期治理、罚款、加倍征收排污费、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以及关、停、并、转、迁等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印染、造纸、电镀、医疗等排入湖中的废水实行厂内处理,从而大幅度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对新建工程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使之做到达标排放。在治理过程中,仅工厂企业的污水处理投资就达1500多万元,年新增处理能力800万吨,占湖区工业污水总量的42%;削减有机污染量70%、重金属污染物80%,从而大大减轻了筼筜湖的污染。

厦门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和污水治理工程筹建处的广大员工,更是夜以继日地抢时间、拼速度,建成了福建省第一座日处理能力一级13.4万立方米、二级3.7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并将工业污水全部截流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放出海;清挖长期淤积在湖底和滩地的污泥230万立方米,扩大了水面50公顷,增加库容近200万立方米。为使长期存积在湖中的臭水变清,又实施了引海水入湖工程,利用海水潮差每天引入80万立方米的新鲜海水进入湖区顶部,将臭水冲稀后排入大海。每5天时间,湖水便可更换一次。潮水奔涌入湖,不仅带来了海的气息,引回了成群的白鹭,而且还带来了新的希望。

1992年6月5日,为检阅这耗资1.5亿元的庞大工程,厦门市在建国后首次在曾经污染最为严重的湖区东干渠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龙舟邀请赛,近10万观众目睹了这壮观的场面。

筼筜湖水质改善和湖岸修建后,焕然一新的景观引来了跃跃欲试的国内外客商,纷纷表示要出重金将筼筜湖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娱乐、旅游胜地。

前面提到的那位个体司机在饱受污染之苦后,终于赢得了好的环境,往日不愿在湖区居住的市民也纷纷想办法再搬回来。湖区北岸的西堤别墅及商品房被抢购一空,在建的每平方米售价高达近700美元仍供不应求。

负责污水治理工程的高级工程师郝松乔眉开眼笑地告诉记者,综合治理和利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实在难于估算,通过治理,在湖心造地27公顷,政府只需拿出其中1/4的土地进行批租,就可以解决全市正在规划和实施的其他5座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

厦门市一位政府官员说,筼筜湖的变迁给人的教训是深刻的。现在,厦门已经醒悟了,那就是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筼筜湖治理被国家环保局和建设部评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最近,该项目又被联合国开发署列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向东亚沿海国家推广。

筼筜湖的故事至此并没有结束。虽然说投入了1.5亿元资金,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筼筜湖水质目前也仅维持在4类水标准,遗留的问题仍不少,要彻底解决筼筜湖的污染,进一步的投入、管理的强化等等是绝不能忽视的。

厦门,莫要止步。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4年10月25日叶文建孙海东)

情寄白鹭

12月20日下午,厦门宾馆6号楼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日本著名摄影家川上绿樱的近40幅白鹭专题摄影作品在这里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将全部捐献给有鹭岛美称的厦门市的环保事业。

下午3时半,当主持人宣布义卖竞价开始时,厦门大洋实业有限公司的老板先声夺人,一幅长105厘米、宽74厘米的作品——《爱的季节》,以底价1.8万元叫卖。接着,厦门汇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经理便拿出志在必得的气势加价。大洋公司也不甘示弱,使这幅作品价格频频看涨。最后,汇成公司以2.5万元的价格抢走了《爱的季节》。

今年10月,以拍摄白鹭而享誉国际的日本摄影家川上绿樱先生,在厦门友城电视艺术周期间,将70余幅得意之作空运厦门,举办专题摄影展。此举获得厦门市社会各界和国内外友城来宾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白鹭是厦门市的市鸟,是厦门人民所情有独钟的。然而,由于过去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这里的白鹭日益稀少,鹭岛已有名无实。近年来,厦门市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使阔别多年的白鹭重又归来安营扎寨。为了表达对“白鹭故乡”厦门的热爱及对厦门环境保护的关切,川上绿樱先生自愿将其具有代表性的白鹭作品义卖捐献给厦门的环保事业。

义卖场上,大洋实业有限公司一举买走4幅作品,厦门非金属进出口有限公司也在叫卖声中捧走一幅。更扣人心弦的是,厦门日报社与大洋实业有限公司为一幅《得手》竞相叫价,从1.5万元抬到2.8万元。最后,大洋公司还是拱手让给了对手。一些因重要公务无法到场的“老板”们表示,希望在竞价活动后,主办单位能为其开“小灶”,让他们挑选心目中的白鹭,以表达对白鹭的爱,对白鹭故乡的深情。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4年12月27日)

宋健同志在厦门特区考察时指出

要为后代留个大自然本底

2月7日至9日,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在厦门经济特区考察时指出,要尽快抢出一块净土,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子孙后代留个大自然本底,使其能了解大自然的真正面目。

宋健同志在时隔5年再次针对厦门特区进行高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考察后,倍感亲切。他高兴地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5年不见当刮目相看来形容厦门经济特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反复强调指出,厦门应尽快抢出一块净土,建立起自然保护区,让子孙后代了解大自然的本底状况。他还提醒厦门市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厦门海湾的管理,不要使其变成臭水港。

宋健同志在厦期间,听取了洪永世市长关于厦门市经济、科技和环保工作情况的汇报。他在副省长王良传,市长洪永世,副市长王榕和科委、环保局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万石植物园、筼筜湖污水处理厂和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当他了解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筼筜湖已改变过去黑臭面貌后,高兴地说,筼筜湖综合整治被国家评为优秀项目当之无愧。他勉励大家要巩固已取得的治理成果,并要求继续做好筼筜湖二期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在了解到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设备运转费用仍由市财政负担、市财政仅运转费每年得花费600万元时,他说,这不合理,应该逐步用收取企事业单位的排污水费来维持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转。

宋健同志还就气象、水文地质、海洋等科技领域如何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2月11日)

厦门:为民创一方宁静

当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回过头来追求安静祥和的文明环境。就拿岛城厦门人来说,这种对安静环境的渴望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当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手持声级器,再次来到城市中心最繁华、交通流量最密集的“重灾区”监测时,监测人员兴奋不已地发现,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的噪声,一夜之间降幅竟达4.9分贝,全城交通噪声平均降幅2.9分贝。这是8年首次来之不易的数字,这是靠“先行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数字,这也是靠“一杆笔”、“一杆枪”得来的数字。

8年前,厦门市曾根据中外游客和广大市民的强烈愿望,通过了包括交通在内的噪声管理办法。然而,由于这项工作在软件和硬件上尚未建设成熟,加上人们的认识差距,仅仅执行了几天就耽搁了下来,于是,机动车依然“引吭高歌”,我行我素,以致每年噪声的高分贝不断上扬,在全国出了名。

“道路本来就窄,市政建设因发展需要,又到处在马路上开膛破腹,更加上行人不守交通规则,随意横穿马路,不按鸣喇叭无法开车。”众多司机为自己的行为找托辞。

个体出租汽车竞相拉客,在宽阔的城市道路上争先恐后地你追我赶,发出刺耳的喇叭声,让路人和乘客胆战心惊。众多市民都抱怨司机的不文明驾车。

为使整顿交通噪声能落到实处,仅1994年,厦门市就从财政中拨款1.6亿元,并从银行融资近1.2亿元,开展市区“先行工程”,并通过“借款启地,收费抵押、土地偿还”和向土地要资金,以地养城,以地养路,以桥养桥的投资新模式,一举完成了厦禾路、石鼓山立交桥、莲岳路、市府大道、海山路、金尚路和仙岳路等的兴建、改造和拓宽,为城市的流畅和全国整治交通噪声污染做了前期准备。

1994年的最后一天,厦门市凭着拥有特区立法权,再次颁发禁令:在市区主干道设有禁鸣标志路段禁止鸣笛。于是,新增的150根禁鸣标志便站立在市区15条主干道上,提醒机动车司机注意禁令。同时,数万张宣传单发至了广大司机的手中,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近3个月的宣传。有关部门就靠这“一杆笔”,反复提醒司机不许按鸣喇叭,对个别明知故犯以身试法者,或是由于习惯性一时管不住喇叭的个别司机,执法人员便会将处罚单送到他们的手中。这“一杆枪”果然奏效。

如今,厦门市区的车辆运行秩序井然多了,这座犹如海上花园的城市也安静多了。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3月30日)

让环保搭上高科技快车

厦门将建我国首个膜工业基地

“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学工业的明天。”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近日在厦门召开的“膜科技与厦门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向与会者强调的观点。

“膜”是一种具有特殊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无机或高分子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工程、海水淡化、环境保护等领域。膜科技被国家列入重点攻关计划和“863”高科技计划,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中,强调膜技术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高新技术。

曾在化工部担任过副部长的成思危副委员长认为,膜技术的应用,为化学工业实现无公害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医药工业等方面,膜技术大有用武之地,所以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他希望厦门把膜工业搞上去,建立一支膜科技队伍,打下扎实的膜技术产业基础。

厦门市政府决心要为膜生产企业、人才培育引进创造条件,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推动基地发展。据了解,厦门将发展以膜科技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厦门将以政府支持,民间组织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参与,合作建立膜技术基地。

这次由中国膜工业学会、厦门大学、厦门市计委主办,厦门大学三达膜科技产业发展中心承办的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美、日、德等海内外膜技术生产经营的跨国公司及国内膜技术生产应用企业代表参加研讨。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