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西海域整治初见成效
福建省厦门市通过2002年人大代表的议案、政协委员的提案、政府认真办理议案和提案,并采取专项整治,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71平方公里的城市西海域得到有效治理。
厦门西海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长期以来,西海域生态环境良好,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目前仍是中华白海豚、白鹭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和繁殖地。近年来,该海域的水产养殖呈现无序、快速发展态势。据调查,西海域内有浅海网箱养殖55154箱、浅海吊养4595亩、滩涂围网养殖23145亩。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规范,过量的投饵养殖导致海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自1986年开始,该海域几乎年年发生规模不等的赤潮。
针对厦门岛西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的问题,近年来,厦门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政协委员不断呼吁,引起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综合整治西海域的决定,成立了西海域水产养殖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发出《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西海域禁止水产养殖综合整治的通告》,组织海域所辖的杏林、集美、湖里3个行政区和海沧投资区领导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同时,投入资金两亿多元,拆除了网箱养殖和滩涂围网养殖。厦门市政府还组织了海上联合执法行动,发挥多兵团联合作战的作用,建立水产养殖综合整治联合执法队伍,采取划片包干、分工负责等措施,使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目前,西海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向厦门早日实现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的目标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3年1月7日)
做好“美、洁、亮、绿、畅、居”六篇文章
厦门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
去年马不停蹄抓城市管理,今年大手笔启动海湾型生态城市建设,福建省厦门市在不久前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基础上,最近又决心以争创“联合国人居奖”为契机,做好“美、洁、亮、绿、畅、居”六篇大文章。
今年,为使城市功能和投资环境更加完善,厦门市政府提出了城市管理和建设的“六大工程”。实施“美化”工程,将对城市主干道湖滨南路进行改造,启动厦禾路等景观工程,拆除与鼓浪屿风格不协调的建筑。实施“绿化”工程,将继续推进平改坡、屋顶绿化、工地拆墙建绿和整治裸露山体绿化工程,并在厦门岛外租地建设城市“绿色走廊”,使人均绿地达到9.1平方米。实施“亮色”工程,将高水准规划设计夜景工程,重点建设环筼筜湖、鹭江道、鼓浪屿、会展中心、厦门大桥和集美片区的夜景工程,同时,提高城市主干道的亮化水平。实施“洁静”工程,将对一些重点路段和窗口地带实行24小时保洁;开展筼筜湖、湖边水库的清淤保洁,改善水质;陆续建设新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分拣中心和垃圾焚烧厂,推广垃圾分类,开征城市垃圾处理费,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对汽车尾气污染和餐饮业油烟扰民问题进行整治。实施“畅通”工程,将建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让城市道路更加畅通。在“居住”工程方面,厦门市今年将加快旧城、旧村改造步伐。
目前,这“六大工程”所涉及的各项具体任务,已经被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3年1月11日)
厦门金门开展环保交流
应台湾省金门县爱护水资源协会的邀请,由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组织、以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庄世坚为团长的金门生态环境保护考察访问团一行20人,近日赴金门进行为期3天的交流与考察。
考察团考察了金门的森林公园,参观了金门生态展览馆,参加金厦民间环境保护及生态保育座谈会,双方全面介绍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现状,并就共同关注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据金门环保部门介绍,金门四面环海,近几年海滩垃圾充斥,相当部分垃圾为九龙江入海漂流而来。金门环保界人士很希望与厦门环保部门就建立金厦海域、海滩垃圾污染防治协调机制,谋求解决意见与共识,进而建立金厦生命共同体与永续社会发展机制。
厦门市将积极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还要协同九龙江上游城市龙岩、漳州做好九龙江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以最大的程度减少九龙江的垃圾对厦、金海域造成的污染。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4年7月22日)
厦门发展重视环境指标
近日,福建省省委常委、厦门市市委书记郑立中在视察、调研厦门市的环境保护情况后,号召全市人民重视环境保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厦门市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郑立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在于统筹,主题是发展,核心是推进科技进步,实质是以人为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相统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发展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发展目标上要将环境指标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走低能耗、轻污染、少排放的集约型道路,在发展内涵上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郑立中要求厦门市各级政府要重视环保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扶持环保产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与政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环保领域,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收取污水处理费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环保治理设施专业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如何强化环境保护,郑立中指出,各级政府要抓好规划制订、工作部署和督促检查,确保责任、措施和投入到位。环保部门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管理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4年8月11日)
厦门市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为了建立绿色行政,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福建省厦门市政府近日要求,在厦门岛内131平方公里的思明、湖里两个行政区全面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厦门市是国家环保总局最早在我国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试点城市之一。根据福建省“市长环保目标责任”的要求,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提出“建立符合ISO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初步建成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厦门市已先后在鼓浪屿国家风景名胜区、集美北部工业区等开展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有40家工业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目前,厦门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政府已经从财政中拨出专款,并成立相关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相应的前期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通过规划、实施、检查、审批等运行模式,争取2005年底以前完成认证工作。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4年8月13日)
厦门翔安区加强基层环境管理
村镇“一把手”担当协管员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最近在内厝镇推出由人大常委会主任、镇长及村支书或主任等为村、镇环境保护协管员,利用基层的政权组织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据悉,近期内该项制度将在辖区的其他5个镇全面推行。
为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翔安区最近决定在该区所辖的内厝镇聘任村镇党政“一把手”为环保协管员,首批22位协管员任期3年,将通过一学、二宣、三查、四助、五做、六防、七治、八管等方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一学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本村、镇的经济、环境、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尽心尽责;二宣是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规章;三查是查找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污染隐患,及时反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并提供信息服务和工作建议、意见;四助是协助查处污染事故、纠纷、投诉和举报,把环境问题化解在基层;五做是为村、镇在经济开发、项目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环境,防治污染;六防是在开展文明村、镇,优美乡镇及生态自然村的创建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七治是带头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餐桌污染,指导村民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八管是提高服务意识。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4年9月20日)
油烟噪声污染投诉占投诉总量的将近一半
厦门规范餐饮业经营
“下为店面、上为住宅”是厦门多数房地产项目的传统套用模式,而在人口稠密的居民集中居住小区内,这些店面往往是餐饮娱乐业最集中、最“火”的地方,但与此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今年以来,厦门市积极采取措施,在创新和管理上做文章,有效地控制餐饮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据今年1—6月统计,厦门市对饮食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染投诉达1443件,占污染投诉总量的46.6%。为了彻底解决厦门市的油烟噪声扰民问题,厦门市政府规定对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应当规划和建设餐饮业集中经营区域,餐饮业的建筑物应当设立餐饮业专用烟道,在住宅楼、距住宅楼10米以内的建筑物、未设餐饮业专用烟道的建筑物、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住综合楼层,禁止新设可能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餐饮业项目;对经营中可能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餐饮业项目,厦门还推行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力度,要求经营者应事先采用书面公示,包括通过媒体进行公示,征求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的意见后,再与环保部门签订娱乐服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许可告知承诺书;同时严格执行环保前置审批和推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经营场所及地点许可者,环保部门还要对防治燃料污染、防治油烟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保配套设施设计安装维护提出具体要求,从源头上解决油烟扰民问题。
对现有餐饮业项目,厦门一方面鼓励规划建设餐饮业集中区,目前湖里、思明和集美区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20个餐饮业集中区(点),进驻餐饮业已达近百家;另一方面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重点集中处理,先后对特贸苑、鑫客家食府、中港花园一楼6家餐饮店做出“停止营业”的决定,对长青路、局口街、海富路餐饮店进行了集中治理。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4年9月28日)
厦门兑现“五项工程”让市民满意
“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是今年年初厦门市提出的五大环保工程,那么,年底能否兑现这5项工程?回答是肯定的。
厦门市为遏制不断下滑的环境空气质量,开展了“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整治、重点工业企业粉(烟)尘污染治理、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禁止使用燃煤和高污染燃料专项行动、创建海沧烟控区”六大整治工程,取得较好效果。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为53,空气质量良,空气质量优级率为41.39%。
在建设“碧水”工程方面,厦门首先开展全市水环境现状调查,提交了《厦门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思路》白皮书;开展了厦门岛内生猪禁养综合整治,100%拆除养殖网箱、浅滩吊养和滩涂围网养殖。
在建设“绿色”工程方面,厦门启动了厦门海湾型生态城市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青山挂白”专项治理工作,整治了高速公路两侧29.5万平方米的坑洼土地,完成了500公顷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进一步完善大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基础管护设施,对保护区重要植被病虫害和鹭鸟病原生物进行了调查。
在建设“宁静”工程方面,厦门加大各行政区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小区建设力度,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加大了对餐饮娱乐业噪声扰民的整治力度,建成餐饮业集中区30万平方米。
在建设“洁净”工程方面,厦门进一步规范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集中收集处理电子垃圾,实现了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开展放射源专项调查和整治行动,建立放射源管理动态档案和数据库,并开展了实验室废液专项整治工作。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4年12月13日)
厦门要建生态型园林城市
2005年,福建省厦门市确定了三大环境目标: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体系;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推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厦门市今年将依据“规划先行、生态先导”的原则,重点抓好《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海洋经济发展和综合管理规划》、《厦门市“十一五”环保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和《鼓浪屿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环保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全市实现电力行业煤灰、感光材料业废物、印染废水、家禽养殖业的污水、泔水和电镀废水等的零排放。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全力抓好思明区、湖里区、大嶝镇和集美台商投资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确保年底前通过认证;加快清洁生产审计步伐,建设一批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模式在厦门早日形成。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1月13日)
厦门市长刘可清密集调研城市绿化情况并要求
做好绿化规划为模范城添彩
自3月以来,履新不久的厦门市市长刘可清先后5次调研城市绿化情况。在厦门市副市长詹沧洲、潘世建、林国耀等陪同下,刘可清实地察看厦门市在建城市道路、公园等绿化项目,对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进行现场研究。
刘可清指出,城市绿化提升要与市容市貌整治同时进行,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具体工作和实际行动,利用春季有利时机,做好城市绿化。
刘可清说,各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把握时机、真抓实干、抓出成效;要凸显效果,提高成活率,真正做到种一片、成一片、绿一片。
刘可清说,近年来厦门市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是土壤问题造成的。因此,首先要解决绿化土质问题,今年起土地被征用后,表土要收集保护起来,作为绿化用土。其次,要抓好绿化重点。厦门岛内凡是树木长期长势不好的,要下决心通过更换绿化用土重新种树。岛外的空地尽量换上熟土,为绿化创造良好条件。再次,近期是厦门市最好的种植季节,各相关部门要惜时如金,要科学选择长得茂盛、成活率高、成本低的树种。
刘可清指出,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抓住重点难点,找准薄弱环节,明确工作目标,加强检查指导,一抓到底,绝不放松。要像打城市建设“五大战役”一样抓城市绿化工作,像种菜一样种绿篱,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绿化,在4月底之前完成全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刘可清强调,要像做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一样,搞好绿化规划设计,道路、公园、机关、酒店周围的绿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种植,形成各自的特色。
刘可清说,要动员全市力量,做好城市绿化提升工作,为创建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再创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营造良好环境。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4月15日)
海沧凝聚合力实现跨越发展
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坚持环保优先,推进污染减排
从厦门市政府的所在地出发,不到二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在这里,看不见林立的烟囱,闻不到刺鼻的气味,听不见扰民的噪声,厂区内花木扶疏、绿草如茵。近年来,海沧工业产值连连攀升,但污染排放总量却在逐年递减,这现象的背后正反映出海沧科学发展、环保跟进、经济腾飞之间紧密的因果关系。
厦门市海沧区位于厦门岛西面、闽南金三角突出部,西与漳州接壤,北与集美相连,东南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1989年,国务院批准海沧设立台商投资区,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2003年,厦门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海沧区,保留台商投资区继续履行开发建设职能。海沧区面积17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3万。
以“新港区、新工业区、新市区”作为发展定位的海沧也才20岁,她是年轻的。海沧乘着中国改革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的强劲东风,30年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的海沧抓住发展的良机,向世人展示着她不竭的生机与活力。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海沧的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GDP翻番,城乡环境大变样
“十一五”是海沧增投资、抓建设、显新姿的5年,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5年。海沧已从港区逐步拓展为海峡西岸重要航运物流中心、从工业园区逐步提升为海峡西岸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市镇新区提升为规划中的厦门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海沧实现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5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07亿元,常住人口人均GDP超过1.6万美元。
“十一五”期间,是海沧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海沧紧紧抓住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契机,加快新城区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4亿元,超过前15年投资总额200亿元,建成区面积增加15平方公里,达到51平方公里。据市委常委、海沧投资区党工委书记、海沧区委书记钟兴国介绍,海沧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海沧大道、海沧大桥西引道建设,翁角路扩建,城市道路、工业区主要道路景观改造,建设海沧湾公园、市民公园,商业网点日趋完善……仅从“道、路、园、点”来看,现在的海沧,跟2005年相比,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特别是海沧大桥西引道通车,更是拉近了海沧与本岛距离。城乡一体化持续加快,农民们欣喜地发现,城市道路、给水、排污、路灯等建到了村子里、甚至是家门口,村(居)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卫生、公交、保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居环境快步提升,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路更好了,生活在海沧更加惬意了。
“十一五”期间是海沧人民生活节节升高的5年。一切的建设、一切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2010年海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52元,比“十五”末的6230元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9年已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2010年达26369元,比“十五”末的14136元增长了近一倍。
产业结构优化,排污总量下降
年轻的海沧从规划之初就描绘出科学发展的蓝图,从第一家企业落户开始就定出了主基调: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对此,厦门市环保局海沧环保分局局长陈清江形象地比喻:“经济要发展,污染要减排,也就是说GDP要促上去,污染物要降下来,这就是环保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事实上正是如此,30年前的海沧,还只是海边一隅的小渔村,种田讨小海的生产模式虽然不存在环境问题,但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今,海沧从一片滩涂中崛起新型工业区。曾几何时,海沧也遇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的“碰撞”,如何“碰撞”中“协调”?海沧找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中间路线”。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海沧一贯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海沧区政府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成立节能减排领导机构、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制定招商环保政策,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开展,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海沧区立足港口优势、对台优势、工业优势、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先发优势,持续推进新港区、新工业区、新市区建设,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由4.3∶81.4∶14.3调整为0.5∶73.6∶25.9,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11.6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海沧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放在首位,优化产业结构,已经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着力引进资金密集型、技术先进型的项目,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电子、生物医药、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坚持环保优先,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和污染防治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330多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
“十一五”期间,海沧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环境污染整治经费,建设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区政府共安排财政资金3.7亿元,用于流域整治、雨污管网建设、林相改造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环保总投入(包括企业投入)达20.9亿元,占GDP的平均比例为1.85%。
“十一五”期间,海沧在GDP翻番的前提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从5.07万吨削减到2.9万吨(降幅42.8%)。全区污水集中处理量从831万吨增加到188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始终保持在“十一五”总量控制指标5000吨以内,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海沧20年来的成功实践,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走出了一条“海沧之路”,即“三新”(新港区、新工业区、新市区)建设之路,惠民利民之路,对台交流之路,节能减排、环保优先之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之路,有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之路。对这条“海沧之路”,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海沧将很好地总结并在创新中继续走好。
打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示范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区
“十二五”期间,海沧区将努力构筑机械、电子信息、港口物流、商贸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优先培育生物医药、石油交易、新能源、文化创意四大特色产业。
钟兴国认为,港口物流是海沧最为独特的优势所在。海沧港区港阔水深、岸线资源得天独厚,依托海沧保税港区,内陆物流辐射便利,国际航运商纷纷开辟航线,一个辐射全球的区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在此已是呼之欲出。
新任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任、海沧区区长郑云峰指出:“要建立逐步退出机制,对一些污染严重、产能落后的企业要通过产权置换、兼并收购、政府回购等方式,逐步进行腾笼换鸟,既可以腾出以后工业发展的空间,引进新的好项目,还可以提高海沧工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十二五”海沧将在“十一五”基础上,通过着力“五个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着重“七项任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对台交往渠道、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推进基层党建科学化。力求“五个跨越”:在加快速度、壮大总量上力求跨越,在优化结构、产业集聚上力求跨越,在内引外联、繁荣港口上力求跨越,在统筹城乡、建设新城上力求跨越,在提升品质、为民惠民上力求跨越。力争实现“七项翻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地方级财政收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和民生与社会事业投入等七项主要指标实现翻番。
“十二五”期间,海沧将继续坚持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抓住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海西建设跨越发展和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港口、对台、工业发展、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等优势,突出新港区、提升工业区、繁荣新城区。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全力把海沧打造成为辐射全球的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产业高度集聚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岛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厦门中心城区,成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区。
为此,今后5年,海沧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二三产共推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内外需齐拓展;拓展对台交往渠道,打造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基层党建科学化,凝聚跨越发展合力。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4月19日)
源头疏导 可控在控 标本兼治
华夏减排实现“三个转变”
草木葱茏,绿茵芬芳。在美丽的厦门西海岸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的大型火力发电厂。走进厂里,你看不见冒烟的烟囱、闻不到刺鼻的气味、听不见扰民的噪声,这里就是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嵩屿电厂。
多年来,华夏电力主动承担环保义务,努力践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实现节能减排从“末端治理”向“源头疏导”转变、从“应付应对”向“可控在控”转变、从“被动防范”向“标本兼治”转变的“三个转变”,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打造了一个向公众开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保型企业。华夏电力节能减排工作多次受到国家减排核查组的表扬和肯定,先后荣获“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点”、“厦门市节能先进单位”、“厦门市节水型企业”、“厦门市节能示范工程”、“厦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机组全部安装脱硝装置
华夏电力始终注重环境保护,在一期工程两台30万千瓦机组的环保设计要求已经按照当时国内先进标准建设的情况下,又利用二期扩建投入7.6亿元巨资开展节能减排。公司通过“以新带老”,进行一期设备的技术改造,增设脱硫、脱硝和电除尘扩大电场,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公司投资2.5亿元,采用海水脱硫工艺进行烟气脱硫,平均脱硫效率达到了95%以上,早在2007年就成为国内较早同步实现四台30万千瓦的新旧机组全部安装烟气脱硝装置并投入运行的火力发电厂。
二期工程投产后,企业的产能扩大了一翻,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却降低了90%,实现了1+1<1的环保目标,成为一家增产不增污的环保型电厂。华夏电力将环保理念体现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不折不扣地贯彻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每年至少花费6000多万元用于保证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华夏电力勇于承担,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喝着这里的水,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当然要造福于厦门人民”。
废弃物变成绿色建材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从头到尾都渗透环保设计,同时又是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华夏电力公司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在华夏电力,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建成,实现了从原料来源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全方位利用,用循环经济诠释着企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面,公司研制生产的粉煤灰产品,成为新型的理想建筑材料,被省绿色建材推荐委员会确定为“绿色环保建材”,实现了“变废为宝”。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华夏电力积极探索废水回收利用的途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4%,机组补给水率1.01%,优于一流火电厂1.50%的考核标准,发电综合水耗0.32千克/千瓦时,为全国同类型机组平均水平的2/3。
深挖节能减排潜力
华夏电力实施节能减排目标及项目的闭环管理,制定了年度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中长期节能工作重点,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节电、节煤、节油、节水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的节能降耗计划措施,并对年度各项目采取“三落实”的方式跟踪检查,进行闭环控制。华夏电力从源头抓起,认真落实原煤采购、掺配、燃烧、库存管理规定,加强燃料管理工作,合理控制入厂煤含硫量及高、低硫原煤采购比例,采取每天化验入炉煤含硫量指导锅炉运行调整等措施,合理安排入炉煤掺烧计划,实现了优化调度与燃烧。
华夏电力从细微入手,探挖节能减排潜力,根据海水温度、机组负荷、真空、环保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循环水系统经济调度工作,合理采用单机单循泵、两机三泵的运行方式,日最大节电量约4.8万千瓦时。在锅炉上水及起压初始阶段采用气泵前置泵代替电泵向锅炉上水,每小时节约厂用电量1350千瓦。通过对停运机组每日耗电量的跟踪检查,及时调整除尘系统运行方式,停运机组日节约厂用电量约5000千瓦时。华夏除了投入资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减排外,还通过精细、规范的管理手段,深挖节能减排潜力。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4月19日)
陆海致力废弃物再利用
自主研发出纸、塑、铝分离技术
2006年元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辟《节约中国》栏目时,以“废相纸中有银矿”为题,介绍了厦门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综合利用和资源再生情况,把此事作为栏目开篇新闻进行了报道。
造纸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塑封纸、牛奶纸、纸杯纸等特种纸,以及感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相纸、废胶片等不可降解的工业废纸,如果没有进行综合处理,将给环境带来无穷的“灾难”。陆海采用自行开发的有机高分子浸透剂和疏解剂,对酶解后的废纸进行活性疏松处理,成功地实现了从废纸中分离纸基和塑封的PE薄膜,得到高品位的再生资源——纸浆、塑料、铝屑,实现清洁生产和有效资源(纸浆、PE薄膜及银)的全回收。
综合回收率达九成
位于厦门海沧新阳工业区的厦门陆海环保公司,一直致力于相纸、软饮料包装物、铝塑复合膜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综合开发利用,迄今已成为国内在这个领域中技术领先、规模最大(年处理软饮料包装3万吨、铝塑复合膜8000吨)、综合回收率最高(90%以上)的企业之一。
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陆海环保的主要原料来自工厂生产的边角废料和使用过的废弃软饮料包装物、铝塑复合膜包装盒、涂塑纸等,都属于特种纸,由于这些特种纸的特殊用途,使它必须具备防水、防潮、密封、保鲜等功能,因此其纸芯相当特殊,铝箔、聚乙烯层、纸层通过热压或黏合后,结合强度极佳,各层之间难以分离。如果这些包装盒一旦成为废弃物,难以分解,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陆海环保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成功研制出了纸塑分离、铝塑分离技术,并能够做到技术领先、工艺成熟,不产生二次污染,真正做到污水零排放。
陆海环保的核心产品是通过回收得到高品位的再生资源——纸浆、塑料、铝屑。公司负责人说,分离后的纸浆可做箱板纸、手巾纸、牛皮纸、薄页等;分离后的再生塑料可做发泡和吹膜料使用;回收铝屑广泛用于烟花爆竹、炼钢助燃剂、发泡水泥等,这些再生产品仅在福建本省就已经供不应求。
陆海环保希望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努力,以领先的纸、塑、铝分离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固体废弃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的标杆企业,成为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典范。
扩大规模不断创新技术
陆海的理想和骄傲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字基础上的:公司的再生浆系统现有6条生产线,年处理软饮料包装边废料3万吨,年产1.8万吨再生纸浆;塑料造粒系统,目前月加工料米能力为360吨,未来两年内年产再生料米生产能力将达1.2万吨以上;铝塑复合膜的分离系统,年处理铝塑复合膜达到5000吨,未来两年内年处理能力将达到5万吨,年产5000吨铝粉。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陆海环保的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势。
据了解,国外发达国家的液体食品包装中,无菌包装已占65%以上,每年的增速超过5%,光是纸盒无菌包装,全球每年就消耗约2000多亿个。国内每年使用量在60万吨左右。生产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边废料,而这些包装的生产厂家并不具备铝塑分离回收技术,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包装盒回收利用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陆海公司来说,环境保护是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2011年3月完成华安工厂二期建设,计划2011年4月逐步投产,增加日处理60吨纸塑分离线一条、日处理100吨的铝塑分离线一条,投产后年内产值增加1.2亿元;2011年12月,第二条日处理100吨铝塑PE膜生产线将会投产,2012年年产值预计达到2.6亿~2.8亿元;2014—2016年,将在京津塘、长三角地区选址,募投资金建设分厂。
随着固体废弃物回收力度的加大,利乐公司积极投入,伊利、蒙牛等企业也加大牛奶盒的回收利用力度。在去年世博会期间,世博园使用的上海东冠制造的再生木浆手巾纸,其使用的优质再生浆是由陆海公司提供的。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4月19日)
坚持不懈的努力
古老的同安,经过岁月的沉淀,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已淘洗和散发出古朴迷人的光彩。三面环水,南襟大海,与宝岛台湾一衣带水,沉淀出难以割舍的两岸情缘。时光的经纬织就古韵同安悠远的文脉。海滨邹鲁之地,文物之邦,千年人文荟萃成同安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如今,历史发展的浪潮让古同安走出传统农业文明的旧局,以前所未有的昂扬之势,立于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加速推进,打造同安经济建设主战场;岛外商贸发展次中心和集物流、专业市场于一体的新商圈,酝酿群雄并起的现代商业时代;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构筑成城市休闲后花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有着同安环保工作者坚持不懈的监督、指导和服务,体现了同安环保工作的“力度”:从去年的一组数据中,我们看到同安付出的努力:建设项目审批数:554件,占全市13.78%;建设项目环保验收:299件,占全市24.69%;排污收费:1325家,征收1035.53万元,占全市34.07%;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立案数145件,占全市11.92%;处罚金额387.7万元,占全市30%。
首先,巧用“四两拨千斤”。他们结合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制度的实施要求,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环保工作职责,并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充实环保专管员,重点配置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环保机构,承担日常的环境管理工作。
其次,实施分区规划环评。抓紧组织实施同安区分区规划环评,为新一轮的区域开发提前布局,同时排查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调整和治理,协调解决局部环境冲突,促进和谐发展。
再次,完善基础环保设施。加大环保投入,解决建成区雨污分流及管网建设配套问题,重点完善工业集中区及主要河道汇水区的管网截污工程,规划建设五显布塘片区、汀溪小城镇、凤南片区、滨海片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及泵站配套设施。
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治理水源保护区养殖污染,实施退果还林,防治水土流失,保障饮水安全。
全面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着重改善农村环境;开展东西主河道、城南排洪沟、五丰溪小流域等重点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全面清淤截污,净化水体环境。
同时,强化环境执法。继续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加强环境监管,防治环境污染,严查偷排漏排行为,维护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