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美丽家园
7376700000010

第10章 对策篇(4)

厦门力推产业发展低碳化

福建省厦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保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等指标居全国领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厦门。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将着力推动低碳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低碳化。厦门市提出,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目标内。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突出结构减排,加强与我国台湾地区低碳产业和技术的合作,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组团式开展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争取实现大部分居民在组团内就地就近工作、生活,整合优化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厦门市还将在岛外新城公共设施建设中优先采用节能模式,规划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等,建设低碳新城。推广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新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善城市信息通讯网络建设,完成国家“十城万盏”LED试点城市和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城市工作,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低碳化。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1年5月2日)

集和谐之美 扬文明之光

集美5年建成生态型文教旅游区

集美区是厦门市6个行政区之一,这里环境恬静幽雅,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集美将成为生态型文教旅游区和环保型高新产业区,成为人居环境舒适、创业条件优越、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

“一走到集美新城西亭核心区施工现场,就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集美新城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时,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除了8号楼外就是一个大坑,现在已经是一片气势恢宏的建设工地。我可以自豪地说,集美新城‘一年全面启动’的目标已经实现,我们正以只争朝夕的气势向‘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飞跃。”谈到集美新城建设,区委书记倪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集美新城,位于厦门城市的几何中心、环绕6平方公里的杏林湾水域。未来将成为一个集商务、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

从2010年集美新城70.2亿元的投资,到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集美新城区的轮廓已经初步显现。2011年1月,总投资102.36亿元的集美新城百亿工程16个项目同步开工,大手笔打响集美新城建设的第二战。集美新城形成宏大的建设规模和高昂的开发气势,一个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优美、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正快步向我们走来。

过去的5年,集美始终坚持规划统揽,确立“一心四片”集美新城发展格局,持续重视和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重视历史风貌的延续传承,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累计投入14.18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新城建设中,集美区坚持“双轮驱动”,在保持工业项目原有优势的同时,借助优美环境、交通便利等优势,依托文教区,加大了对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招商力度。

“十二五”期间,集美区突出“加速城市化、推动跨越发展”的主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奋力争当岛外新城形象区、争当产业发展活力区、争当社会和谐示范区。集美还将打造厦门新的商贸服务中心和文教休闲中心。

围绕“奋力争当五个区”的5年发展目标,集美将全力加快新城建设,以新城核心区为引领,重点推进“一轴”和“一湾”建设。同时,把核心区与厦门北站片区的建设作为整体来推动,加快推进集北片区向北拓展,实现集美、杏林、后溪和灌口片区之间的联动发展。

生态型文教旅游区和创新型高新产业区,是集美今后5年的发展定位。围绕“建设生态型文教旅游区”这个主题,在集美新城建设中引入了全新的生态、环保、集约的低碳理念,利用杏林湾、园博苑、九天湖等自然资源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这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局集美分局局长许特的期望。

集美,以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线,让人们赏心悦目。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1月31日)

一本1+1≥2的“生态账”

厦门市集美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拥有杏林和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根据环保型高新产业区和生态型文教旅游区的两大发展定位,集美区坚持督促辖区内高耗能、高排污量、低产能、高投诉率的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改革开放初期,集美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发展方式粗放。改革开放早期环境准入制度几乎空白,地方引进企业仅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未对环境与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造成一些隐性污染行业和企业无序发展,产业相似度高,中小企业数量大,布局分散,结构污染比较突出,加上技术产业支撑不够,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可贵的是,近十年来,集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提高健康危害监测和诊疗能力,严格环境准入,依靠科技进步,从源头抓起,扎实做好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集美区的做法可概括为四点:首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民生保障,大力防控和应对环境污染,保障环境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第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污染物为主线,全面规划重点任务,统筹污染防治与产业发展,统筹现有污染源整治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分区、分类、分期实施污染综合整治。第三,治旧控新,综合防治。以污染源的监管防控为重点,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施污染源综合整治,努力消化存量、多还旧账,保安全、防风险。同时,采取综合手段,坚持源头预防,严格准入,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第四,政府引导,责任落实。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整治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落实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调,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鼓励全社会参与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行动的污染防控新格局。

如今,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集美区,又列出了一本1+1≥2的“生态账”,同时对这一“生态账”精打细算:政府大力推行的“三大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以“控制增量、不欠新账;削减存量、多还旧账”为总体目标,制定每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同时,采取了有力措施,确保圆满完成了各项污染减排任务,辖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面对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也是出于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的考虑,集美区提出了“三严一优”的新建项目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相关行业准入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集美将在和谐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1月31日)

44个村作为连片整治示范点,实施“以新带老”减排举措

同安牵住农村治理牛鼻子

同安区是福建省厦门市典型的农村占主导地位的行政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曾经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同安古城,其农村生产模式已经转成多元化,使农村生态环境和重点流域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面对矛盾与困难,同安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提出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使各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畜禽养殖业逐年走向规模化、无害化、资源化,并达到生态型零排放的要求。他们完善各镇(街、场)农村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工业污染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辖区各流域水质达到《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的规定要求,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

将汀溪水库选定为保护区

同安区政府将辖区的主要饮用水水源——面积达104.8平方公里的汀溪水库选定为保护区,将上游5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作为厦门市农村连片整治示范点。

近年来,同安区结合辖区内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及饮用水水源保护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区委、区政府把汀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作为区域内重点整治项目,列入区政府年度重点督办要件,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各镇(街、场)组成的同安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区长郑岳林在今年政府第一次成员会议上,就如何推进汀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提出很多指导性的具体要求,再次明确连片整治项目的重要意义。

同时,同安区各职能部门开绿灯,在程序和资金上给予倾力支持,配套的资金600万元及国家专项资金共1200万元及时到位,立项、审核限时完成。目前,5个片区已全面进场开展主体工程施工。2009年以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汀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设污水管网0.5公里,砖砌明沟38.9公里,截污沟0.8公里,整体三化池70座,沼气池228座,化粪池268座,垃圾中转站5座,垃圾收集池(屋)20座,配备垃圾保洁车20辆。在库区一级保护区内设立40座界碑、4个车辆道路警示牌、6个禁止倾倒垃圾、禁止游泳宣传牌和两公里的围网,以及2.85公里的总干渠围网。

另一方面,加大保护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2010年,同安区政府实施规模化养猪场拆除,共拆除保护区内规模化养殖场及部分散养户养殖场194家、猪舍198座,建筑面积8095平方米;同时,严格实行“一户一栏一沼气池”的养殖模式,做好散养户签订退养协议工作,签订退养补偿协议1108个,发放退养补偿资金360万元。执行关闭一级水资源保护区餐饮店5家,责令8家位于二级水资源保护区的餐饮店进行整改,做到污染物“零”排放。

同时,落实“以鱼治藻”措施。汀溪水库管理处先后投入34万元,向汀溪水库和溪东水库投放鱼苗近73万尾。2009年以来,全区共退耕还林两万多亩,其中汀溪水库周边区域退耕还林1万多亩,退果还林400多亩,投入汀溪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补助经费400多万元。连续10年未审批采伐天然阔叶林,全区纳入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7万亩,保护区内植树造林970多亩。

拆除禁养区16家规模化养殖场

同安区加强禁养区畜禽整治工作。结合辖区实际,分期、分批、分区域地拆除禁养区的规模化养殖场。

2009年,组织开展了同安区轻工业食品园(黄金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规模化养殖场16家。

2010年,区行政执法局共拆除规模化养殖场63家,猪舍25610平方米。拆除保护区内规模化养殖场8家,猪舍3260平方米;村民自行拆除猪圈40处,共1800平方米。

2011年,区行政执法局拆除东西溪两侧及其他禁养区域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养殖场182处,占地面积约62095平方米,建筑面积49059平方米。查处无证开采非煤矿山事件5起。

推行猪—沼—果(林、草)、生物发酵式等生态型养殖模式。2009年,同安区农业局完成4家规模化养猪场污染整治,建设沼气工程4处,共1500立方米;2010年完成两家,建设沼气工程两处,共250立方米;2011年完成5家规模化养猪场污染整治,建设沼气工程5处,共930立方米。同时,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式零排放养猪模式,鑫兴宇、欣宝旺、欣海旺3家养殖场,在莲花镇上陵村完成洛东生物发酵舍建设,生猪常年存栏量达1.5万头。

立案查处256起违法案件

同安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重点抓好重金属排放企业的专项整治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检查。3年来,出动整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26642人次、检查污染企业9398家、责令停产停业治理37家,对违法行为较重的256起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共处罚款556.8万余元。

同安区加强管理,严把环保审批、验收关,强化持证排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控制增量、不欠新账。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实施项目配套的环保设施跟踪落实、开展“以新带老”的污染减排举措,落实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对污染排放企业严格核发排污许可证,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排污许可证动态数据库,及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市政污水处理厂、站及管网建设,同安加大市政污水管网配套。同安区目前的污水管网总长度为137公里,为不断提高污水接入率,在同安环保分局的牵头下,建设局、开发办、工业园区和同安污水处理厂积极配合,先后完善工业区、城东、城南和影视城等区域的污水截流系统改造与修复建设,每年新建污水管道超过4000米以上。

真抓实干,扎实完成年度减排计划。全区高度重视减排工作,为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年度下达的任务要求,积极挖掘减排潜力,从工程减排、结构减排以及管理减排等方面入手,真抓实干,如期完成减排任务,并为厦门市的COD减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4月9日)

实施四绿工程发展绿色经济

灌口镇建绿色低碳示范城镇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围绕生态、绿色主题,依托山地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保新城,致力于建设“产业发达、宜居亲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集美新城组团和厦门西部新城。去年以来,灌口镇通过“点、线、面”的城市绿化美化,努力实施“四绿工程”(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保障、绿色城市);通过转型升级发展低碳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崛起;将低碳理念融入房屋建设中,有力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提升;通过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环境意识与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灌口生态文明建设。

“点、线、面”城市绿化,实施“四绿工程”

“点”上突破点的绿化布局和实施主要针对的是城区公园、小区公园、企业厂区绿地和在建、待建工地、三角地。已经建成的公园和小区公园有:总面积达39公顷的风景湖公园、11公顷的涌泉绿色园林、3.5公顷的航天公园等一批园林精品项目。汽车工业城绿地、三圈电池工业花园等一批工厂区绿地以及幸福家园、凤泉小区、乐活小镇等10多处社区小公园的绿化美化,实现居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享用绿地的目标,营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绿化特色,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风景湖公园是灌口镇中心城区的大型市政休闲景观公园,是省、市、区重点民生工程,同时也是灌口小城镇绿色廊带、绿化景观工程的重点项目。按照“四高”标准,结合大型市政公园提升层次、提升品位的要求,建设绿地、环湖道路、石亭、青石栈道、湖心岛、管线、园区道路、夜景灯、景观小品、建(构)筑物等公共配套设施。

“线”上开花线的绿化布局和实施主要是绿色廊道建设:一方面是建设沿溪流——深青溪、瑶山溪、顶许溪两侧的防护林带,另一方面是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两侧建设的通道林带,同时绿化灌口境内324国道、319国道、20条城市主次干道,形成绿道、绿廊景观带。在灌新路、集美北大道两侧建设不低于50米的绿化带。

截至目前,灌口三条溪流生态廊道建设已经完成绿化120公顷。瑶山溪流经的风景湖公园经过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厦门市河道治理与景观改造典范,新增园林绿地21公顷、公共绿地10公顷。今年来,灌口镇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两侧各征地20米宽,灌口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沿线5个村庄(三社、铁山、浦林、井城、深青)的960亩农地征用,按照规范要求种上景观树,形成蜿蜒的城市绿廊。

依托小城镇已经规划好的17条城市主干道,做好道路两侧绿化,特别是重点城市道路灌口中路的提升改造绿化,连接灌口大道与双龙潭生态运动区的坑坪路、洋亭路、瑞林路等。

“面”上提升面的绿化布局和实施主要是:依托灌口镇4.5万亩的山地景观资源,沿灌口西、北面的天竺山、仙棋山、越尾山、笔架山等山脉,打造旅游休闲景观区,使坑内森林人家、双龙潭滑草场、汽车越野赛场、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龙谷山庄、台湾火龙果园、仙棋山庄、五彩山庄、东辉大峡谷等景区的绿化、美化、彩化有机融入山脉大自然体系中。灌口镇还改造万亩果林,不断提升果、林经济综合效益,有效地提升灌口的生态环境水平和层次。预计到2020年,灌口将实现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011年灌口小城镇开始实施深青溪、瑶山溪综合流域环境整治工程,截至目前项目工程已完成90%,总投资超过3.4亿元,沿溪流域新增120万公顷绿地和树木。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用于沿溪流域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截流引入城市污水配套管网的投资累计达1500万元;2011年集美全区立项的排污整治工程有93项3480万元,其中灌口镇安排顶许、田头、三社新亭、上塘等自然村排水排污及公厕等排污整治工程9项472万元。

2011年灌口镇新建农村公厕4座,建成黄庄村等4座“四合一”环卫设施、清洁楼等垃圾转运站。今年以来,灌口小城镇启动风景湖周边及中心城区的两个环保项目工程建设——灌口风景湖污水再生处理工程和灌口风景湖片区污水综合治理工程,污水再生处理工程位于风景湖与灌口中路交叉东侧。建成日处理5000吨污水处理站一座,占地约2800 m2;工程估算总投资约3163万元,由区财政筹资解决。目前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于6月25日完成污水处理站水泥筑底施工,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入试运行。工程还将实现中水回用,将处理后的中水通过管道“打”到风景湖上游,实现节水循环和绿化灌溉,提升了灌口环境管理水平。实现截污减排,让风景湖水清岸绿。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分别在灌口旧街、第一社区、黄庄、铁山等社区设置排污口、污水提升泵站,将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集中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工程估算总投资约1200万元,由区财政筹资解决。计划今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产业低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几年来,灌口镇通过转型升级发展低碳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崛起。

科技创新,产业低碳,灌口小城镇是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所在地,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两个百亿产业链的170多家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从2009年以来,厦门市政府、集美区政府重点支持三圈工业园区、汽车工业城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厦门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中心(简称“污控中心”)和厦工1.5万台挖掘机技术改造等数十项工程机械和汽车节能产业化项目,推进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效控制了企业污染物排放。以三圈电池工业园为例,仅三圈工业园地埋式污水处理站每日处理污水200吨,每年可减少排污7万吨,还实践节水循环,将处理后的水用于浇灌绿地和清洁厂区,实现污水零排放和企业清洁生产。汽车工业城、厦工机械园区和电镀城的污水处理站每年减少排污超过50万吨。

在灌口,工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不但没有矛盾,而且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汽车制造、工程机械以及今年投产的正新轮胎三大“百亿”产业链是灌口工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大金龙客车3年来投入研发资金3.6亿元,研发了10多款新能源汽车;厦工致力于天然气装载机等节能减排产品研发和车间照明节能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据厦工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廖水旺介绍,955-3型天然气装载机能耗只有原同系列型号柴油装载机的50%,维修成本减少60%,排放物为水蒸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厦工还对大部分车间进行照明节能改造,用300瓦无极灯代替原先同功率的金卤灯,节能30%,灯光亮度增加50%,预计一个车间一年可节省8万元费用。目前已经完成10个车间的照明改造,年节省费用超过100万元。

招商引资,产业低碳优先,在招商引资方面,从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和控制环保产业项目的要求出发。在东部主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软件产业,厦门软件园三期总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在灌口区域内的软件园起步区已经开工建设,已经有包括微软、摩根大通、雅马哈等在内的200多家国际知名软件商青睐入驻。6月26日,位于灌口小城镇东部的4幅商住用地总成交金额25.39亿元成功出让。北京龙湖地产大鳄首次进入厦门即“吞”3地块,在厦门地产界引发一波震撼。4幅“航母地块”成为去年以来灌口小城镇面积最大的房地产项目,对于灌口片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着重大意义。

建筑节能低碳,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提升

灌口镇建筑节能低碳,主要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选择新建公共建筑开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选择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广场、公园等区域实施太阳能照明和夜景工程;结合主干道路的建设,开展太阳能照明和信号灯示范项目。

灌口小城镇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主要围绕灌口市民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进行。灌口镇人民政府已经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中心签订“碳交易”减排合作协议。灌口市民中心建筑群将成为联合国建筑节能减碳项目在中国少有的案例。建成后,它将可以到国际上进行碳交易。

灌口小城镇结合已经建成风景湖公园,利用风景湖两侧的生态环境改造与公共建筑,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与照明系统,包括太阳能屋顶与夜景工程、太阳能路灯与公园夜景照明等,实现低碳节能减排;对规划建设的深青公园、新城公园、万宝公园开展太阳能示范工程建设,几大公园内的照明及夜景系统也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建设,并利用风能资源建设风光互补道路照明系统示范;同时,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普及太阳能照明系统。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8月21日)

实施九龙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建设海湾生态修复工程

厦门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

厦门市近年来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坚持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带动环境保护,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环保工程建设,努力提升和改善厦门的环境质量,塑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新形象。

投入3.6亿元,推广新能源环保公交车

厦门市采取改善交通设施、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实施污染治理代执行制度等综合手段着力改善空气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改善交通设施,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为解决交通拥堵,减少油耗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近年来,厦门市政府将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采取“制定规划、明确分工,强化领导、完善法规,提高标准、淘汰限行”等措施,淘汰更新公交、出租运营高污染车辆达6000多辆,更新车型全部达到国Ⅲ以上排放标准。2011年厦门市投入3.6亿元,推广使用新能源环保公交车辆。

厦门市完成了机动车双怠速和简易工况检测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制度,全市汽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91%以上。积极推进简易工况检测法,完成了机动车检测排气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准入、环保标志限行制度。加大路检执法力度,查处尾气超标车辆。同时,厦门市还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制定并颁布了《厦门经济特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于2012年6月5日正式施行,为厦门市全面提升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控制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污染。为有效控制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污染,厦门市采取开展人工降雨除尘、普及机扫或简易机扫的作业方式、建立文明施工审批制度、落实扬尘控制措施、建立扬尘污染控制考评检查制度等举措,确保扬尘污染控制落实到位。

积极推广使用电、天然气、脱硫乳化重油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所有中小型燃煤和重油锅炉;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建设城市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总金额达6.5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供气量达1.309万立方米/年的天然气供应设施,大力发展清洁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公交采用并逐步普及燃气和混合动力车辆,出租车推广使用CNG清洁燃料。

推广海水热泵、空气热泵等节能技术。为提升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奠定基础,2011年全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57.37%。重点实施电力、集中供热和大型燃煤锅炉脱硫和烟尘污染治理工程;严格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超标排污或超总量排污,有效地治理重点企业污染源。

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

厦门市高度重视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把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海域环境质量作为重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投入巨资,开展了以保护饮用水水源为重点的水环境专项整治,全面改善和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创新“三联合”工作机制,开展九龙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厦门市80%的饮用水取之于九龙江。近3年来,闽西南5地市领导先后3次召开联席会议,围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山海协作、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和协商,签署了努力推进“二个保护(水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三个联合(联合巡查、联合监测和联合治理)、四个协作(信息、技术、资金、排污总量)”的《闽西南五市区域环保工作协作书》,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从2003年至今,厦门市每年从市环保专项资金中拿出1000万~3500万元,作为上游龙岩、漳州两地市开展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积极推进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交接断面排污总量控制责任制试点工作。全面实施北溪引水(龙海段6.4公里,厦门段2.6公里)和坂头水库明渠改暗涵工程建设,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奠定了基础。

制定规划、落实措施,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和达标。厦门市制定和调整了《厦门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完成了《厦门市镇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编制了《厦门市突发性水资源污染应急预案》和《厦门市城市公共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11年12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十三届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保护条例》。

完成了重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边界界碑设置和保护性设施建设,深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专项整治,拆除了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投入近10亿元,完成北溪引水左干渠44公里明溪改暗涵等工程建设,实现全线封闭输水,彻底解决沿途水质污染问题,提高了供水安全性。2008—2011年,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100%、98.38%、100%。

投资15亿元建立水带绿色生态走廊

全面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厦门市高度重视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成立了重点流域整治领导小组,编制和实施了《厦门市十条溪流流域综合治理与景观规划》。

2008—2010年,为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厦门市先后投入5.65亿元,对海沧区过芸溪、集美区深青溪和瑶山溪、同安区东溪下游河道等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共整治和清淤河道42公里。

从2011年开始,依据规划,厦门市一期投资15亿元,开展以溪流“生态重建”为重点,全面实施海沧内湖、过芸溪,集美深青溪、瑶山溪,同安东西溪等流域综合整治,营造溪流生态滨水景观,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水带绿色生态走廊。

全面实施海域水产养殖清退与海湾生态修复工程。厦门西海域和环东海域污染综合整治面积达161平方公里,投入7.5亿多元退养资金,拆除海域内养殖网箱8.5万多箱,恢复湿地公园1.5平方公里。实施海域水产养殖清退与海湾生态修复工程,调整用海结构,确保了港口航运和滨海旅游主导功能的长期发挥,改善了海洋环境,形成了优美的滨海生活岸线和海洋生态景观。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12月21日)

治十条溪流 建十大景观

厦门落实“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规划

编者按:在环境管理实践中,监测指标数据和群众直观感受不一致的情形仍然存在。数据在改善,群众感觉却不明显,自然会对数据产生质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监测指标,将更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纳入进来。厦门市落实“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规划,提出将十条污染溪流打造成十大景观,不仅强调水质数据上要有改观,而且切实注重群众直观感受,设计很大胆,也很巧妙。如果这一战略取得成功,一定会赢得群众的认可和赞赏。

整治规划分两步走

将十大污染溪流变成十大景观,想法很大胆。这一想法提出后,立刻得到了高度重视。

整治规划分两步走。对于首批通过专家评审的5条溪流,厦门市按照“让水变清、山变绿、景变美,可操作,可施行”的总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编制过程。

这5条流域的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涉及4个行政区的5条水系,即海沧区的过芸溪、集美区的瑶山溪和后溪、同安区的东西溪、翔安区的九溪。

另外5条溪流规划编制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包括集美区的深青溪,同安区的官浔溪、埭头溪和龙东溪,翔安区的翔安新城东坑湾至南部港汊景观水系。

据了解,十大溪流总长达162.61公里,流域面积达895.73平方公里。

整治包括3方面内容

厦门市中小河道密布,河面窄,河床浅,加上多年淤积和人为挤占,时常发生内涝。

近年来,厦门市以水患治理为龙头,以生态恢复为核心,落实“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的概念性规划,不断加大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力度。

相关规划部门表示,溪流综合整治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流域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二是溪流(用地)控制规划,三是溪流景观设计(国内外方案征集)。

厦门市将根据溪流功能区划,进行污染综合整治、河道生态保护修复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同时,厦门市还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城区功能定位,对溪流沿线绿化景观带进行设计,将流域污染控制工程和岸线整治与城市公园、绿带、慢行系统工程相结合,形成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市民活动场所和休闲旅游景观带。

3年恢复灵秀田园风光

在同安东西溪流域综合整治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安东西溪的景观设计分为“两区四段”。“两区”即同安山林生态休闲度假区、同安城区,“四段”为山林生态段、郊野生态段、北部旧城段、南部新城段。

按照规划,东西溪山野及郊野河道段两侧外扩500米范围内,禁止建污水及垃圾集中回收处理点,各入库河流沿岸外扩500米作为禁养区,禁止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在翔安区的九溪整治现场,工作人员说,九溪是目前厦门最美的林相溪流,厦门市规划保留绝大部分的九溪沿线原有堤岸树列与垂直于堤岸的防风林带,形成九溪流域总体景观的绿色基调元素。

同时,厦门市还将在九溪流域片区打造产业升级服务走廊、厦泉产业与小总部中心、城市田园旅游绿谷、对台文化交流中心、高新教育科研园区、两岸合作生态示范城。

海沧区过芸溪贯穿天竺山森林公园、东孚商业中心和马銮湾湿地,将生态园林游、城市绿色廊道及新城绿肺巧妙融合。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过芸溪流域的东孚镇洪塘村西塘社东侧,支流过坂溪西北岸的西塘村污水处理工程已建设完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处理工艺为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项目总投资约90.6万元。

同时,后坑、杨厝、下社、汤岸4个村庄污水治理工程也已开始施工建设,出水指标将达到DB35/322-2011二级标准。截至目前,过芸溪流域上游7个村庄污水就地整治工程都在加快推进,项目总投资约700万元。

据介绍,通过十大溪流污染综合整治,3年恢复灵秀田园风光的梦想完全可实现。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3年7月29日)

厦门火炬高新区提高准入门槛,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低碳经济长出“高产田”

今年1—5月,厦门火炬高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29%,高于全市增速1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786亿元,同比增长28.6%,高于全市增速13.6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出口创汇76.6亿美元,同比增长15.1%。

高标准:严格集约利用资源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区

1991年3月,厦门火炬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因此,高新区从创建之初就明确落户企业必须坚持“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准则。同时,严把三关,即严把规划关,对区内建设的详细规划进行反复论证,对投资企业严格根据其实际需要给予地块,确保每一寸土地用得其所;严把土地投资强度关,土地出让合同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工业产值等集约利用指标;严把清理关,对超时限荒置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者利用效率不高的依法进行清理,对现有土地和已用土地项目实行“动态土地管理”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使高新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时高效使用。

同时,高新区本着“科学招商,理性引资”的原则,对入园企业严格甄选:一要技术含量高;二要高效益;三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四要能带动园区及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入区企业都是光电、电子信息、电工、软件、生物医药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既保证了高产出,又能做到节约土地、低能耗,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新区。

高要求:优化新区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低碳新区

“有限空间,无限发展”,这一集约开发理念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经开花结果。为了实现“低能耗、高产出”的目标,高新区严格按照产业规划设立门槛,认真筛选好入驻项目。

如今,高新区还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高新产业布局,抢占产业前沿阵地,不断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率先成为国家每平方公里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区,率先成为福建省1000亿元开发区。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电力电器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目前,园区内各类企业数量达到2400多家,不仅吸引了DELL、松下、ABB、联想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并且培育了科华恒盛、三五互联、三维丝、乾照光电、美亚柏科、易联众等20多家本土上市企业,孵化出8家“全国百强高成长高科技企业”。其中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亿元企业71家。高新区产业链延伸精细,形成了光电(平板显示、LED和光伏)、计算机及通讯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三大支柱产业,并积极发展软件、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文化创意等创新型产业集群。

高效益:科学谋划园区发展,开发建设顺利推进

由于孵化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在全市除海沧区之外的5个行政区建设了8个园区——1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厦门科技创新园),1个海西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创业园),3个综合园区[火炬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3个专业园区(软件园、信息光电园、北大生物园),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技术密集、布局合理和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光电、计算机及通讯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初露峥嵘,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葱茏绽放,成为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与市场对接方面真正实现环节互通、上下联动的高新技术企业“造星工厂”。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3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