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共和国长子
7379700000012

第12章 赴欧洲考察引进先进设备

1962年6月,新中国第一个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任务的赴欧洲考察团成立了。

国务院任命林华为代表团团长,副团长是国家科委外事局副局长米国均,成员有北京机械设计院总工程师卢焕章,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师、深冷分离专家蔡惠林,兰州炼油厂副厂长、总会计师、炼油专家龙显烈,北京石油设计院工程师高士。

仅仅看一眼名单就知道,这个考察团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工业战线各个领域的顶尖技术专家。

带着国家发展的重托,带着民族工业化的希冀,考察团成员踏上了风景迷人的欧洲大陆。他们历时3个月,足迹遍及英国、法国、瑞士、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所有能够被允许考察的企业。每到之处,考察团成员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的工业化与西方工业的巨大差距。

10月2日,金风送爽,天高秋浓。金秋的北京格外迷人,刚刚欢度过国庆佳节的北京依然能够体味到节日的气息。怀着收获的喜悦,林华代表考察团成员来到化工部,部主要领导亲自主持汇报会,20多位司局长全都参加,林华一口气汇报了4个多小时,汇报会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1点多才结束。会场上出现的氛围是前所未有的,与会者被林华带回来的诸多思想、前沿技术等等,感染得热血沸腾。

10月4日,化工部副部长李苏带着林华,来到国家计委副主任柴树藩办公室,林华简要地汇报完考察情况后,首次提出希望能够引进12项工业装置的建议。

10月10日,李苏、柴树藩带着林华来到周总理办公室,日理万机的周总理见到这位延安时期的“故友”时,显得格外亲切!一阵寒暄后,林华开始向总理汇报,当听到林华建议引进西方国家12项成套工业装置时,总理大加赞赏,并用睿智的目光盯着林华说:“早就应该这样做了。”

是日下午,林华又向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副主任韩作光做了汇报。

一周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引进12项工业装置计划。

国家审批的第一个国内引进西方装置计划,竟然只用了一周的时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实属罕见!

中央最初的想法是,把这次引进的12项成套装置中3.6万吨乙烯和与之配套的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丙纶和腈纶等6套装置建在上海,因为上海是工业发达城市。听到消息后,林华紧急赶赴北京,从战略战备的角度到兰化发展石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再到兰化的潜在优势等方面,反复地向中央有关领导陈述自己的观点。最终,中央决定把这些装置建在兰化。在建乙烯装置时,林华又根据当时的国情引进了联邦德国的砂子炉,砂子炉的投产出料,标志着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真正起步。

砂子炉是我国第一套初具规模的乙烯装置。

国家这次引进的12套装置建成投产后,实现了我国现代石油化工的起步,提高了国内乙烯和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化纤等合成材料产品产量,为增加粮食产量和丰富人民群众日用品需求做出了贡献。尽管当时这些石化产品所占比例不高,但对探索以石油化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等问题,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如果说“二五”、“三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较大困难和问题,那么石油化工则通过对外开放,开始步入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