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强梁者
74003400000055

第55章 使命

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四年,也即公元732年,日本朝廷决定派出以多治比广成大使、中臣名代副使为代表的第九次遣唐使。而这一次出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派遣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学习。

原因要从公元677年说起,那时的佛教传入日本不过一百八十多年,一切混沌不清,也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因此在那一年,天武天皇为了表示自己崇尚佛法,发了一道诏书,要求在朝的亲王和公卿“每户赐出家一人,其出家者,不问男女长幼,皆随愿度之。”

就在这个诏书发布后一直推行的五六十年来,严重的负面效果产生了。日本的“私度僧”开始变得泛滥,很多百姓为了逃避苛捐杂税,都纷纷躲进了寺庙成为了和尚。但选择成为和尚终究是被逼出来的选择,与其内心是否信仰佛法毫无关系。于是,当收税的人走后,这些假和尚就又纷纷还俗了。这样就导致了日本出现了田庄大面积的荒芜。也有很多假和尚白天道貌岸然,夜里花天酒地,佛学风气极度败坏。

公元715年,元正天皇就曾这样斥责了各地佛教的种种弊病:“朕听闻全国多数寺院不遵守法令,占用大量土地,却门庭荒废,牛马散布,荆棘丛生,佛像蛛网缠绕,佛岸尘土淹没。我们建设了那么多庄严神圣的庙宇,和尚尼姑却都不居住,也不念经礼佛,反而像俗人一样在家里从事生产经营,娶妻生子。有些甚至为了争夺寺院的产业大打出手,官司不断,扰乱地方日常生活秩序......”

这些都是当时日本佛教界的现状。于是,当政者决心按照大唐的受戒规则来约束僧侣,没有正式受过戒的,就不具备僧侣的资格。

遣唐使船出发的前些日子,舍人亲王召见了日本名僧,日本僧界的翘楚,隆尊和尚。

“日本虽然想要以佛教治理天下,然而目前僧尼行仪堕落,纪律废弛,已是病入膏盲。现在仅仅依靠朝廷的法令,实在无法整顿。如果以佛教的律法和仪轨来整治,能够扭转现在的局面?”

“日本佛教的混乱,来自私度僧的泛滥。按照大唐佛教的戒律,身为比丘和比丘尼,就必须受具足戒,否则不能成为真正的僧侣。”

“何为‘具足戒’?”

隆尊答道:“所谓的具足戒,就是按照教规,僧侣在受戒的时候,戒坛中要有‘三师七证’。“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七证”指七位莅临证明的戒师。核心就是需要有一位精通戒律的大师,可是这样的人日本并没有。”

舍人亲王立刻道:“可否请一位?”

“大唐僧人,无论各个宗派,都必须经受严格的戒律规范方能入门。没有正式受戒的出家人,不能承认他的僧籍。日本想要尽快建立受戒制度,应当派人去大唐寻得一位精通戒律的高僧,回到日本设坛授戒,讲经传法。”

舍人亲王沉吟了一会儿,抬头对着隆尊和尚正色道:“日本的第九次官方使团要出访大唐了。请大师推荐几位合适的人选,随着遣唐使团一起前往大唐,着令他们务必请得道高僧来日本传法。”

“贫僧定不辱命。”隆尊点头称是。

隆尊虽是元兴寺的高僧,但为人不拘一格,选择出来的两位僧人却是大安寺的荣叡和兴福寺的普照。两位都是青年一辈僧人中的佼佼者。才华横溢,德行高尚。荣叡看上去体格魁梧,而普照则略显孱弱矮小。

隆尊对两人说罢来意,荣叡大喜:“我荣叡被提拔为留学僧,实乃前世造化,十分荣幸。我极愿赴唐学习,报效国家恩的。”

看到坐在旁边的普照若有所思,隆尊问道:“普照法师有何想法?”

普照道:“取法大唐,不知道去修习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呢?为何一定要冒险远渡重洋,我日本国难道不可求法吗?”

隆尊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道:“佛教进入日本以来,因为戒律不完整,所以纪律松弛,乌烟瘴气。大唐佛法之所以兴盛,正是源于其律法森严,章法齐备。因此高僧辈出,一代为另一代受戒,福荫后世,连绵不断......”

普照这才点点头。

隆尊见此,继续道:“你们此去,不仅仅是学习,还要从大唐礼聘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传戒大师来日本传戒讲律。这是事关日本佛教未来命运大事,干系重大,万望两位谨记于心。”

两人一怔:“聘请一位高僧?”

“是的,朝廷想用佛教治理天下。如果不去整备戒律,建立再多的寺院也无所用处。现在日本佛教的乱象,相比两位已经看到了。只有从根本开始,以佛教戒律约束众僧,这样我国的佛教才有前途。因此一定要聘请一位高僧前来弘法讲律。这会很艰难,可能会有几十载的光景,但请你们务必坚持下来。”

看着两人变得肃然的面孔,隆尊认真的点了点头,口诵佛号。

辞别了隆尊,两人走到花园里。荣叡道:这一使命值得我们冒死前去。”

“我倒觉得自己多学点东西,也就如愿以偿了。”普照笑笑,眼中却带着沉稳和慎重。

公元732年3月26日,大使广成入朝接受了天皇授予的节刀,节刀是为了证实天皇亲自任命的遣唐使,相当于中国的尚方宝剑。4月2日,天皇等文武大臣同送,大船从奈良缓缓驶离,到达了难波津,一个出濑户内海的港口。

要出海的大船总共四艘,长十五丈,宽三丈,每一艘船可以容纳一百多人。船上满载着粮食、衣服和贡品。船要离岸时,送行的人都挥手致意:他们承载着这个国家的希望。

随着吹向西南方向的第一缕海风扬起时,出海之日终于到了。

从这个港口前往中国本有两条航线,第一次到第五次遣唐使团都可以从这里前往壹岐,对马,然后沿着朝鲜半岛的西海岸背上,穿过渤海湾,最后在山东的莱州或者登州进入中国。后来新罗在唐王朝帮助下统一了朝鲜半岛,而新罗与日本有过节,因此这条路不能通行了。这样目前只能走第二条路线,那就是通过壹岐海峡,到达斐前值嘉岛,也就是今天的五岛列岛。然后虽指责顺风到达长江入海口,沿着长江西到达扬州。

第二条路线比第一条凶险数倍。

荣叡和普照乘坐的是第三艘船,即判官秦朝元的船。船上还有两个留学僧,荣叡两人并没有见过。一个叫玄法,体格高大,一个叫玄郎,眉清目秀。

玄郎一上船后就开始晕船,胃里翻江倒海,想吐也吐不出来。普照见此安慰道:“忍耐忍耐吧,只要到达了长安和洛阳,听说那里繁华无比,可以见到世界各地的僧人,名寺里也肯定藏了无数宝典......”

尚未说完,玄法便打岔道:“别高兴得太早,船只能否抵达还要看天呢。”

一句话吧几人的忧虑挑了出来,几人陷入了沉默。

船只在海上安然航行了一周,玄郎的晕船好些了。白天,他们可以看见海平面的第一缕曙光,看着朝阳从海面上缓缓升起。傍晚则看见斑斓晚霞,夕阳落入海中。夜里则是漫天繁星,四艘船依次排开,可以看见彼此船上的桅灯,忽明忽暗,让人燃起希望。

行船到第二十一天,海上突然起了大雾。留学僧所坐的船不得已抛了锚。而因为这场大雾,他们与另外的两艘船走散了,只有中臣明代的第二艘船跟在后面。在广袤的大海上,多一艘船便多一个伴,现在伴少了,内心的不安也加剧了不少。

行船到第三十天,海风变了方向,只能逆风行驶。船是帆船,没有机械动力。尽管收了帆,船还是在随风飘。于是只能再次抛锚,等待顺风。而在海上多耽搁一日,人们内心的堡垒就好像又被攻克了一重。

行船第四十天,海上狂风骤起,暴风雨下了一整天。海浪疯了似的扑向船,就好像千军万马,不将船打折了决不罢休。海水灌进来,所有的船员,僧人都拿着盛水的器皿往外舀。这是在和死神战斗,如果一个不慎,让船舱进了水,船非沉不可。

“我不想死在这里,在这里死了,葬身于大海,虽然浪漫,但太轻了。”玄法一边舀水,一边吼着。

“死了,就去找以往的留学僧做伴,不知道有多少日本僧人葬身于此。倘若侥幸活下去,就一定要对得起死去的英灵。”荣叡道。

“那就先拼命活下去再说吧。”

一夜过去,四个僧人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但至少,他们熬过了这噩梦般的一天。

在这场暴风雨过去后,船终于等到了顺风,跑到了中国大陆附近的小岛上。他们沿着岛弧,边调整便前进。终于在八月到了长江口,最后抵达苏州。幸好其他几只船也都顺利到达,这次飘洋过海算是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