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强梁者
74003400000077

第77章 有执

这一次,挡住鉴真的,是他的高徒灵佑。他并没有跟随鉴真东渡,相反,他对东渡的态度一直很抵触。倒不是因为对日本僧人的不屑,而是觉得鉴真一把年纪,东渡过于折腾。

但不管具体原因如何,和三渡时越州僧人的行为一样,灵佑求助于了官府。他联名江北一带多个寺庙的三纲,请求官府遮令挽回大和上。三纲是每个寺院里统帅大众,维持纲轨的重僧,地位举足轻重。官府不得不得不考虑。

通牒告知各个州县后,于是江东道采访使又继续下蝶。先把鉴真经过的寺院的三纲捉拿起来,盘问鉴真去处。然而任何僧人都绝口不提。谁知官差聪明,越是态度强硬的,越有可能接待过鉴真一行人,这样推测的方式顺藤摸瓜,竟真的在禅林寺附近找到了鉴真的踪迹。

官差们不敢对大和上无礼,只是以“防护”的名义押送,十里围绕,鉴真想要什么都悉心奉送,唯有自由不行。而其他僧人则被就地遣散。

回到扬州的大和上闷闷不乐,罕见的呵斥了灵佑,但已经回到了扬州,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就在这时,荣叡和普照也悄然消失了。

扬州恢复了平静。

天宝盛世依旧,比起佛寺一年如一日的慢生活,之前急速推进的开元时代已经过去,新的“天宝”这个年号正在一点点蚕食掉当初的成就。一晃眼就是三年过去。

今年是唐天宝七年春,鉴真目前寓居的崇佛寺里,来了两个故人。

他们便是刚刚离开了同安郡,南下来扬州的荣叡和普照。

这三年来,为了避免给大和上带来麻烦,让其他人对鉴真放松监视,两僧选择了避人耳目,在扬子江上的一个小镇熬过了三年。此时的荣叡已五十出头,普照也接近五十岁的年纪。这一年,是他们来到唐朝的第十六年。

十六年,第五次了。

普照扳着手指头算。三年前,他几乎是心如死灰的被遣散,之前的东渡还能说是计划受挫,但第三次、第四次都可以说是看不到希望了。比海上的风浪更加难受的,是连经历海上的风浪的机会都没有。

他是有执的,他的民族精神,让他对这股执念的执着程度强烈了不少。可三番五次的打击正在一点点消磨他的执念,滋长他的恐惧。

恐惧他的失败是天命。

可就在他准备放弃时,和鉴真道别的那天,鉴真只是道:“随时再来,相机行事。”

于是,三年后普照来了,带着第五次东渡的决心。

一边秘密在扬子江到瓜州的运河上造船,一边筹措人手。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这一次的准备非常快,转眼十天左右,能准备的基本都准备好了。

当然,在出发前,普照还去见了一个人,业行。

他觉得,分批装运经书是一个比较安全稳妥的方法,趁此机会,可以将业行的经书运出去一些。如果整装整运,万一发生了意外,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业行三年来未曾露面,他把写的经书托放在不同的寺院,这样是怕万一发生了火灾,经书在一起会被毁。看来只要是关乎经书的事情,业行总要显得比别人聪明些。

普照终于在一个小寺庙里找到了业行。大概是因为年龄增长的原因,业行的个子矮了许多,变成了一个瘦小的老头。他看到普照的时候,还是那一副老表情,既不是非常激动,也没有无动于衷,介乎两者之间一种很难描述的状态。现在他手里拿的不是誊写经书的笔,而是画笔。他不抄经书了,改画仪轨了。普照走过去的时候,看到他笔下有很多曼陀罗,还有诵经、供养的细部。

直到普照说明了来意,业行的神色有终于有了些变化。沉吟了许久,他同意了。只是郑重地望着普照:“你要保证安全。我留下来,等待其他船只,再把剩下的经书一并运回。”

普照明白,这里的“安全”,指的是经书。尽管业行一声谢语都没有,说话也几乎带着隐隐的命令口吻。但普照还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业行这样的语气,他已经习惯了。只是看着面前这个瘦小的老头,想着此去一别,不知能否再见,心中不自觉地升起一股悲凉之感。

六月二十七日,随着业行两箱子经书的到位,鉴真一行人从崇福寺出发,分头前往新河那艘船上,一搭上船,便不敢多做停留,直下扬子江来到了常州狼山附近。

这里,是鉴真第二次东渡结束的地方。

狼山,光听名字,便知不是一处善地。谁想到这一次东渡,在同样的地方又遇到了恶风,恶风一直不减,海浪一次次向着船头冲过来。船既不能掉头,又不能前进,就这样在风浪里旋转着,不过经历过这样阵仗的人,倒也保持了淡定。

连续三天三夜,第四天终于刮来的顺风,人也心情开朗了些。船随着风到了越州地界的三塔山,因为前几日的阴影还在,加上逆风又起,鉴真一行人就在此山等候顺风。不曾想一等就是一个月,一个月后又起好风,船行至署风山再停了一个月,才又有了顺风。尽管行程不快,就这样交替着行船,但也算安稳。

直到再过了半个多月,船离海岸远了很多后,周围的环境又有了变化。风加剧了,海浪明显高了起来。

这里已是深海,水黑的像是墨染一样。波涛把船顶起来,等到巨浪过去,船又从顶部跌到了深谷,一前一后,来来回回。过了一会儿,天上又下起了暴雨,就像是火上浇油一般,船就像是待宰的羔羊一样被来回任意蹂躏。

船上的僧人、水手等人就像是醉酒一般,根本就站不稳。就在这时,掌舵的人像是下了决心一样,大声的喊道:“船这样下去要沉了,赶紧把货物抛到海里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