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防治土地退化中的应用
7541400000014

第14章 技术成果(4)

⑨几点不足:由于受管理体制的局限,实践上缺乏,以及认识程度上的参差不齐,项目研究中建议应纳入宁夏湿地立法条款的一些内容没有纳入,如,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由于在这方面国内目前都在探索,仅在部分地区开设试点,明确条件还不成熟,没有纳入可以理解;又如,湿地保护社区参与共管机制,由于本地区实践较少,成熟经验不足,也未能纳入;再如,实行湿地保护综合协调管理体制的各相关部门职责,以及明确湿地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项目研究认为比较重要,但立法部门认为这些内容不宜太细,未能列入;等等。

4.3跟踪评估《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已正式施行,《条例》的施行,首先需要广泛宣传,使《条例》家喻户晓,特别是使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所熟悉。同时,本项目研究也为《条例》的制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保证《条例》的顺利施行,同时为进一步验证项目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推广价值,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

②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③跟踪《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执行情况,并开展后评估。

五、永宁县闽宁镇土地退化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闽宁镇园艺村示范点项目是宁夏GEF-OP12土地退化防治建设能力项目,是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示范点之一,是宁夏首批两个示范点项目之一,是全方位、多渠道宣传GEF项目的重要设置点。示范项目在土地综合治理新理念的指导下,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退化土地综合治理为方向,协调农、林、水、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参与示范区的综合治理,中央及自治区GEF-OP12项目办派专家开展调研与培训,并帮助示范区搞好综合治理规划。园艺村示范点通过栽植防护林、菌菇种植、葡萄种植、建设沼气池、发展畜牧业、开展技术培训、环境能力建设和环境教育等,探索出在农户内部形成一个资源互相利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1.菌草产业技术集成模式与土地退化防治机理措施

1.1菌草循环经济技术集成模式

1998年,根据闽宁两省区党政联席会上决定引用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技术,由农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在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闽宁镇试种,取得了成功。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闽宁镇园艺村2006年启动了“闽宁菌草循环经济科技生态园区”建设工程,规划用地1000亩,5年建棚1万间。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摸索总结出了适合贺兰山东麓地区的菌草蘑菇生产操作规程及技术要点,形成了适合当地技术条件的菌草循环经济技术集成模式。主要特点有两个:充分利用当地菌草资源,节约成本;依托荒地,菌菇产业生产的废料返田改良土壤,防治土壤退化效果明显。

1.2菌草产业发展对土地退化的防治作用机理

菌草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通过菌菇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全村11个组的葡萄种植、畜牧养殖、饲(菌)草种植、沼气利用,形成“以草养畜-畜粪入棚(池)-种菇(产气)-菌肥(池肥)-返田种草(林)”的良性循环,既发展了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土壤改良,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与土地改良的双赢。

菌草产业对土地退化防治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产难以利用土地的利用和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减轻了对耕地等农用地的生产压力,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空间模式;占用荒地发展蘑菇,菌菇废料还田,作为有机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使种植业增产、高产。

从土地退化防治的作用机理和措施角度分析,菌草产业代表的是一种拓展性土地集约化利用模式类型。菌草产业外部资源调集投入能力强大,主要利用劣质荒地资源,土地质量维护作用以外向性为主,对整个社区的土地退化防治的支持带动作用巨大。相对传统种植产业,其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驱动效应显着,通过高强度资金输入,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土地生产能力障碍问题被有效回避,温室系统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得到显着强化,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加强,突出表现为大量外部调集资源利用后产生的有机废料资源对农户潜在土地退化治理响应行为的支持能力大幅提高。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截至2008年,园艺村共发展菌菇标准大棚628栋,流转利用劣质土地586亩,按经济产出折算,间接替代一般粮食种植土地5230亩,输入小麦秸秆6000吨,外部(社区)净输入3000吨以上,生产菌菇废料9320方;如果全部投入耕地或葡萄地,所直接替代的化肥投入量也是较为可观的。更为重要的是,此类资源由于养分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机质含量较高,其改土效应十分明显,因此菌菇废料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社区产业发展和土地改良具有重要的价值。

1.3菌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以一栋30m×7m标准菇棚,生产面积600平方米为例,年产菌菇6500kg,每kg2.3元,产值14950元;废料产出8000kg,售价500元;菌菇种植补贴2000元;产出合计17450元。每年菌菇生产辅料投入合计,每栋麦草18000kg,干牛粪9方,磷肥198kg,尿素198kg,石膏粉348kg,碳酸钙162kg,碳铵102kg,客土21方,麸皮300kg,按当地市场价折算,辅料成本合计2450元左右;一栋菇棚初期基本建设费用大约25000元;不考虑水电人工费用,如果菌菇售价保持稳定,第二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5000元左右,从第三年开始,每栋标准棚的毛净收益应该在15000元上下。

2.酿酒葡萄种植技术集成模式与土地退化防治机理措施

2.1酿酒葡萄栽培技术集成

从苗木定植到果园管理,总结集成了酿酒葡萄种植过程的10个方面的技术要求及内容,具体包括:

①苗木定植。

②夏季修剪。

③反复摘心。

④合理间作。

⑤土、肥、水调控。

⑥灌溉管理。

⑦采收。

⑧入冬修剪。

⑨适时埋土。

⑩病虫害防治。

2.2葡萄产业发展对土地退化的防治作用机理及措施

截至2008年,园艺村共发展葡萄1276.7亩,与麦套玉米的种植模式相比,年节灌128万方水(按葡萄年灌水10次,粮食年灌水20次,每次每亩100方计算)。葡萄产业的发展相对菌菇而言,更多价值体现在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方面,可以看作一种原位的质量置换过程,直接的土地覆被价值尤其凸显:减少耕作次数减少风沙,为小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和庇护场所。通过根部施肥和换土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理化性质。村民种植葡萄的亲身实践更证实了改善的效果。

从土地退化防治机理与措施角度考虑,葡萄产业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土地适宜性利用模式,土地投入和产出间关联性很强,特别是对有机养分投入的依赖性较强,主要替换传统耕地,直接的土地质量维护作用突出(内向性),是社区土地利用调整的主要方向。在驱动-系统-响应模式框架内,土地利用属性的改变所决定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土壤扰动频度和强度下降,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推动土壤质量的持续改善,土壤养分平衡能力强化等,通过土地利用方向的直接调整,使系统机能完善,对土地退化防治的驱动和响应过程也更为顺畅、自然。

2.3葡萄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葡萄建园初期的客土改造和后期的连续改土活动需要资金和劳力的高额投入,这是限制葡萄产业启动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其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近几年市场收购价格稳定在3元/kg左右。在规范管理条件下,参照当地的一般葡萄产量水平和农户调查数据,1000kg/亩可以作为一个多年产量均值,每亩产值稳定在3000元上下。葡萄种植初期的改土措施十分重要,成本也很高,按覆土30cm计算,每亩需拉土70车,按每车20元计算,合计1400元;施牛粪3车,计6方,合计300元;苗木200元左右;葡萄建园成本合计大约1900元/亩。每年施肥灌水和农药投入(尿素25kg/亩,碳铵100kg/亩,二铵25kg/亩;农药26元/亩;灌水10次/亩,牛粪5方/亩),不计人工费用,合计600元/亩上下。一般,三年后葡萄进入盛果期,第一年和第二年的产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第三年的葡萄收入基本可以收回三年的所有投资,而第四年开始,每亩的盈利可以保持在2000元左右。如果每个农户保持5亩的种植规模,在规范的管理和投入下,每户年收益可以稳定在10000元以上。

3.沼气产业技术集成模式与土地退化防治机理措施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整体农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沼气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集能源、养殖和种植为一体,把沼气、生物、肥料、饲料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养猪、种菜、净化环境。沼气可用于做饭、储粮;沼液、沼渣可用于作物的叶面喷施,培肥地力、生产绿色食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3.1沼气循环经济技术集成

通过技术集成,从沼气池的基本构造及作用、沼气池的设计、建池容积、放线、挖坑、备料、浇铸、套抹、养护、装料、加水、封池等沼气池修建的各个方面入手,详细描述其技术要求及设计规格。同时提出了沼气池的发酵工艺过程、条件、废渣处理、日常管护的技术要求。

3.2沼气产业发展对土地退化的防治作用机理

沼气综合利用是指沼气、沼液、沼渣(简称“三沼”)运用到生产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技术措施。沼气用作生活能源(做饭、照明),大大减少了家庭生活的作物秸秆、柴、煤、煤气、电的消耗,保护了森林资源和植被,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沼气使用使得家庭生活的秸秆消耗更少,支持畜牧业和菌菇生产所需的原料,同时产生的沼液和沼渣支持菌菇生产和农作物种植。

沼液经过充分腐熟发酵,其中富含多种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极宜作根外施肥,效果比化肥好。耕地长期施用沼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沼肥中的腐殖酸含量为10%~20%,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作用;沼肥中的氨态氮和蛋白氮使该有机肥具有缓速兼备的肥效特性;沼肥中的纤维等有机成分为疏松土壤及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沼肥中大量活性微量元素则是提高肥料利用以及增强土壤肥力的因素。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增加作物对营养的利用和吸收,显着提高土壤肥力。

3.3沼气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建沼气池的投料、投工等费用共计1200元(8立方米),国家补贴灶头、管道;每年加料2次,主要是牛粪、猪粪,3三轮车牛粪共计360元。1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50~400立方米,节省秸秆2500kg,节煤2吨,节电200度,全年可节约燃料费900元。

4.园艺村以产业带动的土地退化防治模式分析

农户作为土地经营的基本单位,经济利益往往主导其土地管理实践,同时农户往往进行兼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因各自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进而在退化土地的治理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途径和效果。

4.1以农户为单元的对比分析

依据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同,共选取四种典型农户:

①传统种养模式农户;

②劳务输出模式农户;

③农作物种植-养牛-沼气利用生态产业模式农户;

④典型专业化生产模式农户。

分别从经营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土壤改良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由于经营结构的不同,典型农户间投入产出平衡出现明显差异,整体而言。

①传统种养模式农户,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种植和小规模家畜饲养为主,土地依赖程度高,土地利用结构单一,集约投入强度不足,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收益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类型。

②劳务输出模式农户,在土地利用结构上与传统种养模式相似,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来源以外部输入为主,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尽管集约投入条件优于传统种养模式农户,但是其土地的集约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土地管理及其利用方向取决于劳务输出的收入效率,技术与设备又是主要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