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7546500000017

第17章 蓝染纹饰题材的伦理意义和花版“原生地”(2)

宗法制度的大小宗在布依族的社会组织中似乎颇为重要,那种一般认为非常独特的袖管衣饰中常见的大涡轮,按照他们的解释,也是他们“大宗”、“小宗”的关系图:六个涡轮围绕一个涡轮,组成一个大圆,两个大圆之间是12层平行的三角纹,伍馆长的解释说那是山坡坡。而大涡轮也就是山脚下的水涡窝。这六个等大的涡轮围绕一个同样大的涡轮,外圈六个涡轮每个都在外同引出一根弧线连在中间涡轮的圆周上。这个结构和前面说到的五服纹样的中心是一样的,在那个中心里,外圈6个反弧圈和中心一个反弧圈等大,均以一弧线连结中心。对应起来,这里的中间涡轮是宗族的大宗,外圈六涡轮是小宗,连线表示小宗从大宗而出。而表面上看似水涡窝的图形,也隐藏着寓意的信息,水是生命之源,是宗族后代蕃衍的标志。

从表现形式上说,衣袖上靠腋窝的部分是半圆,正如同她们的肩饰,在前端是以斜出的三角形,即把正方形斜向分出一半。

这是什么意思呢?

伍馆长的解释是:宗族是完整的,不应该只有一半,而臂里的一半,是表示还有另外一半。他还补充说:布依族以前是母系氏族的性质,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后来很快进入父系的现代社会,对以前只有一半的家庭在服饰上加以暗示,是对族群家庭一夫一妻完整性的重视。

而肩上的三角形也暗喻还有“另一半”的存在才臻完美。

肩上的绣片分上下两列,均分割成正方形,用红、绿、黑、蓝、黄五色分填色块,排列时上下颜色相错,组成任何一色块都呈“品”字形,这有含义吗?

有的。

伍馆长说:布依族先人和苗族争夺聚居地时,苗族用稻草铺设地界,布依族用火攻,烧毁稻草界线,苗族失去依据,节节退让,最终退到山上。布依族的地界用块石垒成,品字形垒石稳固结实。在衣肩上缝缀这种品字形花边,寓意在此。

布依族的服装上衣下裙,上衣以深蓝黑色为底,蜡染纹饰集中在两袖,如前所述,两袖的纹饰又是以大涡轮为主体,黑白、蓝白分明,明净清爽。

下着长裙则以白为底,蓝黑色方块细小而整饬,上下对比,十分悦目。裙子用布甚多,是因为细密的折皱把裙身逐步缩小,是所谓“百褶裙”,倘若把裙子展开,就十分宽大了。

在这一大片裙体上最多的是裙面白底蓝黑小方块的四方连续。这些小方块和裙摆部分自上而下纹样都是含有具体的内容,如右图自上而下:

(1)小方块是田地;

(2)下方三角形尖尖是狗牙板,意思是守护家园的狗;

(3)平行线是村寨道路;

(4)团状的小圆点是鱼虾子;

(5)平行线又是道路;

(6)上下两列大水涡轮,斜向两个水涡外周相连,表示大河;

(7)下又有平行线,表道路;

(8)又是鱼虾子;

(9)又是平行线的道路;

(10)三个菱形为一组为二方连续,表示大树成行。

其中第四、八两处的团状小圆点是什么?当时在现场的解说是:“苍蝇”。为什么画“苍蝇”?回答是:因为有苍蝇的地方就是有人的地方。

但第二天,伍馆长特别赶来说那些团状小点子,是“鱼虾子”。这大概和当天在场的一位伍馆长上级领导对他的及时教诲和导向有关,生怕在解释上有什么“落后”、“不卫生”的内容,有损其形象。其实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说,画苍蝇倒应该合乎情理,因为其本意是表示有人的地方,有人则有苍蝇,自古至今皆如是。布依族的苍蝇纹反映的正是上古先民质朴的生活经验,和卫生观念并不相干。

布依族的服饰甚至有对自己生活环境加以图案化表现的情况,我们看下页一件蓝蜡染的局部,从上至下是:蓝里底色上均匀排列九列白色小圆点,按3、2、1,2、3、2,1、2、3序列排出,他们说,这是夜空中的星辰;

下面是二条平行线上的菱形,表示大地上的一行大树;

白色平行线下稍宽的黑带是河流;

河流下两条白色平行线标志河边道路;下面就是一团团的苍蝇,意思是到了人群聚居之所了;

再下方又是两条白色平行线,也是道路的意思;

下面有一排倒置的白色三角形,反衬出蓝黑底的正立三角形一排,这是狗牙板,狗是护寨守家的,因此狗牙板在寨的外围,表示到了寨门外;

下面是主纹饰,横竖线条构成的正方形,正中间是村寨寨门和寨内粮仓;

再下方又是狗牙板,表示又有很多狗守护着村寨;

下方又是道路;

道路外是河流,卷曲的纹样表示翻腾的浪花;

再下方是河岸道路;

过了河边的小路,又看见成团成团的苍蝇了:

最下方两道平行线是村寨族群的地界。

把这个图示和石头寨自身的地理位置相参照,看到寨门外就是白水河支流,哗哗的河水也够湍急。进寨门、到粮仓,处处见到来回溜达的狗;苍蝇嗡嗡,一阵一阵,确是和人群形影相随;通过各家相通联的石子路,到寨外界内,小溪淙淙,漫石而过,转过山石就汇入前寨门前的白水河支流。

再前望去,一丛丛高大树木遮住了视线,仰天远眺,满目星斗,光亮眩目,几可伸手相触。从这一方面看,布依族具体聚居地的地貌或理想的安居乐业之地,和她们服饰上的图案之间确有着某种关联。

(3)白领苗的“窝妥”

三都县在丹寨县的东南面,是贵州省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总人口30万人,水族占60%以上,白领苗成了水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了。

三和镇巫塘村是白领苗家聚居地,从镇边公路到巫塘村要走一个多小时山峦小道,当地村民除了步行,就是骑马。

山峦小道间不时会看到三三两两翻山越岭的中学生,男生女生,有的三、四人结伴而行,也有独自一人肩背手提。

有的挑着担子,一头放书包文具,一头放米袋子。原来山里的学生都要自带一星期的粮食到学校。

“水涡窝”

白领苗蓝蜡花中一个有特色的纹样就是大涡圈。白领苗女个个都擅长画这种大涡圈,画法都一样,都是从外周落笔,右手持蜡刀基本不动,左手持坯布,缓缓转动。随着坯布转动,大涡圈从外逐渐向内进展,最后收至中心结束。

这种大涡圈是什么呢?

她们的回答是:窝妥。

但是“窝妥”在白领苗语言中,据说就是蜡染花衣的意思,所以说“窝妥”,其实没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再说,从这种大涡圈的形式来说,并不只限在白领苗这一个分支族群中出现,它普遍存在于其他族群的蓝蜡花中,说明这一个“窝妥”具有广泛的意义。参照《苗族古歌》的内容,这种“大涡圈”、“小涡圈”似乎早就是苗族历史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原始主题。

《苗族古歌》中把自己的先祖“古时老妈妈”称作“妹榜留”,妹,是母亲的意思;榜留是蝴蝶。

苗歌中有关成亲和蕃衍的内容都和水涡窝有关:

妈乏妹榜留,心爱小水泡;会说也会唱,长得又漂亮;

同他去游方,和他配成双;榜留和水泡,游方在哪里?

成双在哪堂?榜留和水泡,游方急水滩,成双漩水潭。

很明显,这个“心爱小水泡”,就是“水涡窝”,就是“他”。

“大涡窝”又是她们创造世界的榜样,有这样古歌句:以前造日月,没样子摹仿;宝公和雄公,且公和当公,出门找模样;来到大河旁,蹅翻大石块,滚进深水潭;一轮圆水圈,荡漾水中央;他们四个公,见了喜洋洋:那个大水圈,又圆又好看,我们照水圈,铸造金太阳;我们照水圈,铸造银月亮。

白领苗的“水涡窝”,在单位纹样上是8个为一组,两个水涡线的外周相汇成一根线,和水涡内圆周引出的切线成平行线,指向圆心。圆心则有一小圆,小圆形如汉五铢钱。如果我们从符号意义方面审视,白领苗的“水涡窝”可以解读如下:8个水涡窝是先祖创造生命和创万物的力量,已经神化为创世纪的超自然力,分布八方: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这也是汉族的周易的八卦方位,而八卦的概念在我们对贵州蜡染的不断深入调查中发现一直是存在的。

8个水涡窝指向圆心的平行线在终端反卷如勾,参照其他族群的相关纹样,则水涡窝变化为大“铜钉”,这是把日月星辰钉在天空的大钉子。能够把天空造起来,把日月星辰钉起来,大钉子当然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这和水涡窝的本元意义是一致的。

8个水涡窝共4组钉勾拉住的是什么呢?

拉住的是村寨头上的一片天。

圆心的外周白圈是河流,向里一周锯齿状是狗牙板,再里白圈是道路,4个半圆形蓝黑块是田地,田地间是通道,中心是寨门。

在8个一组的水涡窝之外,左右也出现两个水涡窝为一组,同样有勾脚,这是何意呢?

这也是能钉住天空星辰的超自然力的“铜钉”,钉住的是族群村寨以外的天空,所以这些“铜钉”是和8个“铜钉”相交相切:天塌不下来!

(4)歪梳苗的“鱼窝窝”

织金县是黔西北普宁最北面的地方,从安顺到普定,正是行走在云贵高原最东部的边缘线上,这里海拔在1000至15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上方来水在这里分成北向和南下两支,北上一支流入长江,南下一支则汇入珠江水系。

在走出云贵高原最后一片高地的上下坡道旁,有一个简陋的神龛,供奉着一尊高不过40厘米的土地老爷泥塑像,有香火但并不旺,十几根残香插在像前小香炉上,还没有燃尽。

站在这高原边缘的山巅上,看背后,群山逶迤,连绵重叠;回首看东南,顿失起伏的山巅,树杪尽在视线之下,远处平畴万里,一览无余。

织金地界已接近江西,这里的苗族有很多本来世居江西。

明末清初之际,明朝军队从南方溃败,祸及包括苗族在内的平民,不得不因战乱避难,分别南迁至此。吴三桂降清后又反正举事,受到清军追击,又有大批汉军溃散,从军中脱离出来的汉人只能往山高密林的偏僻之处求生。其中不乏逃进苗寨,被苗族收容,成为苗族女婿的。所以这一带不少苗民其实是苗汉通婚的后代,如我们造访点蜡时的屋主杨先生,原姓熊,他的祖先在明末清初时是吴三桂军队的下级军官,从江西带兵进入贵州,追随吴三桂造反,失败后在贵州当地和苗女结婚,所以熊先生的身上有汉苗血统。他说到自己的祖籍还念念不忘“吉安府大树头小桥乡”,可是他至今都不知道吉安府在哪里。

歪梳苗生活的织金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歪梳苗的得名是妇女头发发饰上总要歪插着一只木梳,但她们自称叫“蒙洒”,据说是“汉苗”的意思。

“鱼窝窝”、“鸟窝窝”和“鱼线”

歪梳苗的点蜡最为精细,蓝白之外,往往会在局部以红线缀以红点,色彩配置俏丽而明亮。歪梳苗的蓝蜡染纹样之所以最为细腻,和绘制方法有关,根据实地观察,很多细线条是依靠蜡刀和指甲完成的,第一步都是先用指甲划出纹样的轮廓线条;第二步用粗蜡刀点蜡,此时点蜡的面积较满,形同蜡底;第三步用指甲在蜡底上刻剔出“阴”线条,她们能使指甲划出的线条边缘齐整光洁,细而不裂。因而染出的蓝线条可以极细腻。在一些连续纹样中,则先涂满底蜡,再用指甲按序剔划蜡面,依靠指甲完成图形,如像锯齿状的“狗牙板”,就是用指甲剔出小三角形而成。正如同宋代北方民间陶瓷的磁州窑、耀州窑上的剔划手法一样。一南一北,尽管双方在时间空间上相差久远,但装饰手法却如出一辙。

歪梳苗使用的蜡刀工具和其他族群的蜡刀形状不一样:不是那种刃部呈外向弧圈形,她们的蜡刀刃部小而平,有的甚至偶向内弯,使刀尖突出,这种尖出的结构可以使画出的蜡线极细。她们把蜡融化后,蜡刀蘸上融蜡后还要立即在固体石蜡上擦一下,借此使蜡刀刀片的温度稍稍降低,目的是使划出的线条细而均匀。照她们的经验,蜡汁太烫,划出的线条会先粗后细,这对于歪梳苗来说,就是线条画得不好。

歪梳苗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画的任何一个纹样都是有说头的,如果以为她们画的蜡花没有什么具象的依据,或者竟然看不出画的是什么玩意儿,她们就不客气地把你看作是“笨苗”,就是大笨蛋的意思。她们自称“尖苗”,“尖”是聪明的意思。

歪梳苗的蜡花中最富于奇思妙想的是“鱼窝窝”、“鸟窝窝”之说,点蜡时先用蜡刀画出曲曲弯弯的细线,称为“鱼线”。

“鱼线”是什么?她们的回答是:鱼在水面上游过去留下的水痕。然后在“鱼线”外侧用点的形式画出密集排列的小短竖线,说:这是“鱼花”。“花”,还是样式的意思,所以小短竖线就是小鱼。为什么这么多?她们的回答是:小鱼总是游来游去的嘛。“鸟窝花”内一圈有竖起的一周线条,据自述即是“龙”,其意是护卫雏鸟。由此可见,歪梳苗族群对“龙”的崇敬和汉族一样,都出于护卫本族群的意愿。不同的是,她们对“龙”的造型既不像汉族那样,把蛇躯、鱼鳞、鹿角等众多动物之一部加以汇集;也不像其他族群那样,演化出“蜈蚣龙”、“鱼龙”、“鸟纹”等各种形式。她们用几何形化手法,简约的一笔、二笔,就“概念化”般处理了。

“鱼线”构成的轮廓内又会画若干个小涡圈填充空间,这些小涡圈是她们对鸟窝的描写,而涡圈起始线条的小圈是鸟头。在巢中的鸟则是雏鸟。所以在内圈上还会画出似有若无的小喙,她们要表现的是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再问:“鱼线”里面怎会有鸟窝窝?

回答却是干脆明了:“鱼线”在水里,水边有树,树上有鸟窝嘛。鸟窝倒影在水里的嘛。哦……口气上是对提出这种问题的“笨苗”大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