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里面包含着这样的信息:上古时代的羿和嫦娥是异族通婚,嫦娥属于后来的“汉族”,羿不是汉族。羿得罪于“汉族”,被“汉族”以失妻形式处罚,嫦娥不得不回归本族群。关于羿的后来情况,汉族文献(神话也是一种文献)不予记录。而汉族神话对嫦娥背着丈夫偷服长生药的行为,显然也未加褒贬,只说她飞升时已觉奇冷,到了月亮上,不久化成蟾蜍。而蟾蜍在汉人观念中是“五灵”之一,地位不算低。
嫦娥出走奔月了,丢下了家庭、也丢下了同族同胞,也丢下了蓝染蜡花。
可是羿却有自己的族群,并且是以蓝染和蜡染着称的族群,他的后代今天还生活在西南贵州一隅,总人口约5万人。
虽然他们一直被认为是苗族的一支,可是他们总不忘在任何场合都要强调自己是:愅家。
愅家的自述
从贵阳东行4个小时车程不过300公里,到达凯里。从凯里北上到属于黄平县的重安镇不过50公里,却要3个小时车程,从重安镇到枫香寨以前是没有汽车可走的路,全靠步行走一天。大概就是因为交通极为不便,愅家才在这真正的一隅之地代代繁衍下来。
今天的愅家主要集中在贵州东部的黄平县枫香寨,黄平有一条大河,名叫重安江,枫香寨现在是愅家最大的聚居地,重安江流域散居的愅家人都是从这里陆续外迁的。从贵阳出发前,已经有朋友告之:愅家人的族群认同感极强,到枫香寨千万莫问他们是苗家哪一支。到了凯里,凯里的苗族人远多于愅家人,但苗族朋友在他们面前也从不谈这些,表现出他们对愅家族群意识的相当尊重。在我们和苗族、愅家一起吃饭喝酒的场合,愅家也不忘和苗族的区别,他们总是强调苗家劝酒,自己是“劝饭不劝酒”。对此,在场的苗族朋友皆不置可否。
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苗族的分支,他们说自己是羿的后代。
枫香寨的愅家人毫不忌讳地说自己是羿的后裔,在他们的传说中,因为天帝要羿爷爷去谈判,并没有同意他去射杀太阳,况且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剩下的一个太阳因为害怕了不敢出来,才免去一难,而大地却因此失去阳光,变得一片黑暗。苗族古歌说:
天地黑茫茫,活路不能做,牛羊没法放。回家走错门,睡觉上错床。砍柴拿错刀,烧饭错火塘……羿犯了这个罪,永不能上天,也不能居本地,只有迁徙再迁徙,一直走到这荒无人烟、无人管辖的大山里,才永远地住下了。
后来他的后裔又有若干支系外迁,但不论迁往何处,都是把这里视为羿氏宗族的大本营。
按《史记》和相关文献推测,羿当在夏朝中后期,是一位尚武的人物。他一度代执政权,但因自恃善于射杀,不擅人事,错用了寒浞,反被其害。《史记·夏本纪》“正义”说:
羿因为臂长,向吉甫学习射技,成绩突出,被任为“射正”官,世代相袭。喾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做了管理“射”的官员。夏朝末年,他又迁到穷石,在当地“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是当时公认的坏人,却被羿任为相,结果羿在桃梧被他杀害,寒浞代夏为帝。夏有一位叫靡的遗臣曾为羿服务过,羿死后,他逃亡在外招兵买马,又杀回来,杀死寒浞和他的儿子。这段混乱历史为时40年。在愅家传说中,并没有汉文献中那么详细的人名、地名和事因,也许神话在传述过程中都在回避某些内容,如《史记》“正义”所述,那位杀害羿的寒浞后来是和羿的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并由他们东征西伐,才让自己一度代夏为帝。《史记》的记载至此为止。
在长沙出土西汉早期的轪侯夫人墓帛画非衣上已有嫦娥奔月的题材,证明这个神话传说产生在汉之前。在战国时代,阴阳思想十分流行,日、月是极阳、至阴的代表,嫦娥是阴精,在汉族的阴阳观念的思维逻辑中,她飞升奔月是必然的。
可是在苗族、愅家的传说中却没有这样的思维结论,从来没有羿的妻子的概念,或者可以说是在刻意回避这个概念。
羿所犯的罪是什么呢?愅家人说不清楚,但对羿射太阳的经过却比汉族传说要详细得多,他们说,当初羿去射太阳,是因为连年大干旱,接到命令(谁的命令却语焉不详)去治理大旱的祸首,就是那些一天并出的10个太阳。他本是神箭手,自然想到射落太阳,于是打着旗帜,戴上遮阳帽,登上北山之巅。可是站在北山之巅,望日却稍远,弓力不够,第一次射日失败了。
第二次选择了南山,在南山之巅望日真切,当太阳一个个轮着升上来的时候,羿张弓搭箭,弦响日落,排在最后的一个太阳看到前面的太阳一个个中箭,左右摇晃,就坠落大地,未免惊慌失措,躲下去再也不敢出来。
天上没有了太阳,黑暗降临了,温度下降了,万物失去阳光,渐渐枯萎凋零。人为了生存,此时又要想法子把躲下去的最后一个太阳叫出来,这时候的羿已经无能为力,于是大家来商量,想法喊太阳,想法喊月亮。
最后是:
公鸡好心肠,跑来把话讲:我愿喊太阳,我愿喊月亮……公鸡拍拍翅,抬头高声喊。早晨喔喔叫,太阳出东方;下午喔喔叫,月亮接着上。白天有太阳,夜里出月亮。高山和深谷,日夜亮山谷。
牯牛不打架,姑娘才出嫁。田水才温暖,庄稼才生长……这些内容其实在苗族自己传承下来的古歌里也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愅家服饰已经把这些内容“图形化”,使她们的服饰纹样成为本族群历史信息的读本。
羿出现在大干旱的时代,他能被派出整顿天旱,显然是一个善射的族群之首。但他一口气射落九个太阳,以致最后一个太阳也不敢出来,天黑地暗,万物凋萎。这就是他受罪罚的原因。
他以前曾为向西王母讨要不死药去过昆仑山,西王母居处山势险要,一般人根本无法逾越的险山恶水,而羿却能顺利到达,可见羿原属的族群应该是居中原以北,近昆仑山一带。
也许这一情节透露的是羿受罚后的最初意图是返回故里原族群,但显然没有被认可,反而因私自返回而罪加一等,处罚是失妻,嫦娥离他而去了。
对羿而言这个打击太大,他完全失去自信心,既不能返回故乡,也不愿在大族群中等待羞辱和惩治,于是只有率领族群南进,于是过黄河、再过长江,经过洞庭湖一代一代南下、南下,直到……枫香寨!
这一切的一切,都起自一个射太阳的情节,对此愅家人刻骨铭心,今天愅家头饰、衣饰仍然在极强烈地展现着这一点,愅家未出嫁姑娘的头饰都有一个“射太阳”:发髻中有弓、箭和红太阳,而箭矢是正中太阳中心的。
愅家称羿是“阿依公公”,苗族也说到射日,名字却和愅家不同,叫“桑扎”:
大家拿弓箭,一齐上高山,要射金太阳,要射银月亮……桑扎是好汉,挺身站山岗:“东海射日月,由我来承担!”日月跑得快,玉树长得高,一箭射出去,一对日月掉;两箭射出去,两对日月掉;三箭射出去,三对日月掉。射来又射去,箭箭中要害;日月十一对,纷纷掉下来……剩一个太阳,剩一个月亮,跑到天岩躲,跑到天岩藏。
不管是“阿依公公”,还是“桑扎”,当时的大旱情景是:
日月十二双,昼夜不停跑;晒得田水啊,好比开水冒。晒得石头啊,软得像黏膏;晒得坡上啊,草木齐枯焦……小孩晒死了,没人养牛羊;姑娘晒死了,没人缝衣裳;后生晒死了,没人种米粮。
上古神话中射太阳的内容,在很多民族中都有流传,愅家的“阿依公公”,也可写作“阿羿公公”,就是汉族射九日的“羿”,台湾南部的屏东雾台地区的排湾族也有相同的神话传说,居住地的壁饰、雕塑都有射太阳的形象。可见在上古时代,确有一次大干旱,而此大干旱可能又是由突发的流星雨造成。
所以引发各族群不约而同有“射九个太阳”的情节。各传说都是用弓箭,可见其时应当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这一次上古特大干旱存留在族群集体潜意识的一种惨象,最后都以“射太阳”为结局。
但是,只有愅家人才能在服饰的物质文化上呈现他们的历史记忆。这一记忆在未出嫁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发饰上有形式不同的表达,而射太阳的主旨不变。未出嫁姑娘是头戴红色流苏围成一周的圆形红缨小帽,红缨帽套住头帕包起的发髻,帽周箍上银头围,银头围呈弓形;帽顶中央部分是红圆圈,外环以黑圈相围。红圆圈中间是空的,一根银簪从这里插进去,扎住发髻。他们说红色圆形是太阳,这根银簪就是箭矢:整个头饰是银箭射中了红太阳,已婚的妇女不再戴这种有红色流苏的帽子,她们用染成蓝黑色的布缠裹出日、月的形状,把它们裹在发髻头巾里,用银条弯成发箍,把头巾箍紧,后面再用银簪刺入发髻,意思还是射中太阳。
羿是善射的勇士,传说中的他一生征战不息。今天的愅家女性的盛装和出征的甲胄几无二致:头饰中的含意除了射太阳之外,头巾的左右贴耳也都披下,如同战士盔帽;上部坎肩用厚布缝制,挺括平直,前后护胸的马甲也形同胸铠。下部短裙长不过膝,下扎绑腿,完全是战争装扮。这种飒爽英姿的服饰装扮实在是其他族群所没有的,也许这种习惯透露的正是上古以善射着称的羿族群的备战尚武精神。
在集市墟场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是愅家妇女,标志就在她们胸前的服饰。愅家女的大襟衣胸前或后片都用白线绣着统一的图案,如同现代企业的标志一样。图案是几何形的,向她们征询含义时,才能明了:正中的矩形其实是大屋顶,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尖尖的三角形,是大屋两侧的边房房顶。承载着三个屋顶的是一个长长的矩形,这是一个缩小了的高台,正如同枫香寨的地势就是一个稍平整的高地,高地两端向上延伸出7道线条构成拱形,这是一道彩虹。大屋顶正中的脊花被特别地夸张了,成为一朵盛开的花朵,6片花瓣相拥花芯,花瓣饱满而略有揺曵之状。在高台的外侧各有一个碉楼顶,碉楼外又有两道向上延伸相交的拱形,这是河流。
这个形象标志在表现手法上通过细节的不同展示寓意的不同,如屋顶的边缘以锯齿形表示瓦片或屋脊装饰,碉楼顶则无此锯齿形。彩虹内外两侧线条呈波状,内侧第4、5线条以矩形出现,其形如青铜器鳞纹。最外两条拱形线按照她们其他纹饰的形、意特点,表示是河流。整个图形的全部寓意是他们建在高台上的村寨,天空有彩虹环绕,高台上竖立着防卫的碉楼,碉楼外是护寨河流。
所有的愅家女的便服上都有如此同样的图案,构图、题材、造型一致,形象上存在的一些大小宽窄差异,那是因为各件衣服的主人在刺绣能力上的不同造成的,而图案显然是统一的。在日常便服上特别设计统一的形象标志,这在其他族群中还没有同例,只能归结为愅家独有的强烈自我认同感。
枫香寨的廖紫英
廖紫英是一位30岁左右的高个女子,看到她时,她穿着一套牛仔服,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显得机敏能干。
她的丈夫是凯里的州歌舞团演奏芦笙的演员,所以她住在凯里街上的州歌舞团的住宅区,三间大屋,一个小客厅,夫妻两人住得很宽敞。
廖紫英的父亲廖如旗是黄平地区的小学校长,已经退休住在枫香寨。廖如旗任职的小学离枫香寨很远,廖紫英小时候就离开枫香寨到父亲的小学读书。8岁的年龄,在学校里读书做作业,还要为自己和父亲烧饭烧菜,“最难的是”,廖紫英说:“替爸爸洗衣被,站在河边,拧不动大人的衣服,好费力气也拧不开。”
大人的衣物为什么要孩子洗呢?
“爸爸那时候做校长,事务多,天天忙得连晚饭都很迟很迟才得吃,这是我该做的呐。”廖紫英是完全的愅家人伦理观,也是她们代代相传的家教美德。
愅家人用“阴阳”代替正、副,所谓“阴族长”,就是副族长。按照他们历来的分工,阴族长分管的是本族群历史和文化的含义,最主要的是诠释。这项工作是世袭的,所以愅家的文化“话语权”也就成为世袭的,这也就是廖紫英不能擅自解释自己点的蜡花究竟是什么的原因。愅家有画师、鬼师、歌师三种职务的名分,也都是在阴族长的管理范畴之内。
廖紫英的母亲叫蓝启英,1964年元月生下紫英,当时25岁。廖紫英是汉名,愅家的名字叫“紫芬贵”(音),原来愅家姓名的规律是上辈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就是下辈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紫芬贵”的“贵”就是廖如旗愅家名“亦贵桥”的中间一个字。她的母亲愅家语“阿波赞美山”,“阿波”是“太太”的意思,赞美山是名,其中“山”是她父亲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所以,愅家人只要看名字,就知道他(她)的父亲是谁。枫香寨的阴族长廖文成,50岁左右,他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来到身旁,并且总是不苟言笑,相当严肃。他不大能说汉语,精明强干又略带一点书生气。在族群服饰纹样的含义方面,确是有着明确的权威,我们每有所问,廖如旗必定相当恭敬地向他转述,他说话不多,但语气都很坚定。
廖文成也说自己是羿的后代,对于汉族津津乐道的嫦娥,他们并不感兴趣,甚至也不接我们提出的嫦娥话题,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族群最初的聚居地在黄河中游的中原一带,祖先羿犯了罪,被流放到西南。随着汉族生存区域不断扩展,他们也一路南移,最终在贵州境内的连绵大山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