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7547300000040

第40章 经堂教育(2)

小学是经堂教育的初级形式,这是回族穆斯林儿童接受初级宗教知识的教育场所,是穆斯林的基础教育。与国外伊斯兰教“昆塔布”(小学Kuttab)教育的情况相类似。回族穆斯林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便送到寺坊的小学学习,首先学习阿拉伯文字母拼读;进而教习诵读“清真言”、日常宗教生活使用的“都阿”、沐浴礼拜、斋戒常识;进一步便学习诵读《亥听》《(古兰经》选读)。小学教学多无教材,由教师口授,儿童随诵。学生也无课本,唯一的学习工具是牛羊肩胛骨,由教师于其上写上课文,学生背诵,熟记后,教师为其换写新课文。小学学制,一般在三年左右。小学生,西北地区的穆斯林以阿语称之为“姆太尔林”,其他地区多称为小“满拉”,都是小学生或学童之意。小学有的设在清真寺,也有些设置于清真寺的别院,或者在清真寺以外的公房和穆斯林私人房舍辟作教室,教读幼儿。在有稍麻寺(分寺或附属寺)的寺坊中,小学专设于稍麻寺中。

在经堂教育体系中,小学最为普及,遍设于各大、小清真寺。在一些穆斯林地区,如陕甘宁青一带的穆斯林,把经堂小学的教育作为一种义务教育,孩子长到五六岁后,父母必须把他送入小学,接受宗教的启蒙教育,这是父母的一项宗教义务和职责。经堂小学之普及性,对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衍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数百年来,回族等民族穆斯林能够保持全民宗教信仰,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学是经堂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中间过渡环节,清真寺中专设经堂中学的还不普遍,一般则附设于经堂小学,作经堂小学的高级班级;或附设于经堂大学,作为经堂大学的初级班级,进行中等经学课程的教学。

大学一般设在大中型清真寺,学生多者数十人,少则三五人或十多人,是专门培养阿訇的园地。经生系统地学习阿拉伯或波斯语语法、文法、修辞、教法、教义、《古兰经》经注、圣训及文学等科目,其中语法学、修辞学、教法学属于初级课程,其余属于高级课程。经堂大学的学生,一般被称为“满拉”(即毛拉)或海里法(即哈里发之异写),这大概是对经生所寄托的殷切期望,寓意他们是未来的宗教学者、经师,穆斯林宗教事业的接班人、继承人。

经堂教育的教师,泛称阿訇,在甘宁青一带穆斯林中,又多称为开学阿訇,经生对其尊称为“吾斯达德”(即师傅)。一个清真寺既设有经堂大学,又设有经堂小学,开学阿訇担任大学教师,另有“二阿訇”或“小学阿旬”担任小学教师。一个清真寺只设有小学或中学,教师也就是开学阿訇。

经堂学校课程设置

小学阶段除上面所说背诵《清真言》和教授阿拉伯语拼音外,主要课程为《亥听》和《杂学》。《亥听》是《亥听·古拉尼》简称,即古兰经文选。它从《古兰经》中节选的二百六十九节经文,基本是日常宗教生活常用的章节,学会诵念这些章节,对日常宗教活动,便可应付自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刊本始自1874年。

《杂学》,是《艾尔·达尔瓦特》的译称,据说在前清时已有此书,“言礼拜沐浴之事特详,而向只经文,条目纷繁,义例深细。”至清末,始有人捐资,延经儒兼通之士辑成阿拉伯文与汉文音、义对照本,于光绪十四年刊行,取名《择要注解杂学》,分为沐浴、礼拜两门。沐浴门讲大小净方法、规则、条件等十六个问题;礼拜门讲五时拜、聚礼、会礼、殡礼、求赎拜等方法、程序、条件及认己认主、伊斯兰教的意义、穆斯林的七项职责(礼拜、舍散、宰牲、朝觐、接续亲戚、孝顺父母、侍奉丈夫)、伊玛尼(信仰)等三十六个问题,是伊斯兰教关于沐浴、礼拜、基本信仰、基本教法常识方面的小册子。

中学阶段首先在教师指导下,背诵《赫窝依》(字法初程)、《迷夫拖哈》(字法撮要)、《绥勒府·闷特绥格》(字法程序),通过背诵强记,使学生全面掌握阿拉伯语的动词变化、叠字法、柔弱字母变换以及《纳哈五·闷特绥格》、《卡菲叶》的词语变化规律。修完以上字法学、文法学,意味中学阶段必修课程的结束。

大学阶段经过中学阶段的筛选,能进入大学深造者寥寥无几。大学课程较多,南北又各有偏重。北方经堂学习“十三本”,南方强调“五大本”,现将南北方经堂大学常用的几种经本,择要介绍如下:

学习伊斯兰教经典,首先要学习阿拉伯语语法,这方面的经本有三部:一是《艾萨苏·欧鲁姆》,义为“基础知识”,素称“连五本”,共五卷。卷一《素尔夫》,即阿拉伯语词法,介绍阿拉伯语词的分类和构词基本方法;卷二《穆尔则》,讲动词的规则变化;卷三《咱嘉尼》,讲词形的变化;卷四《咪额台·阿米来》,义为“一百个职能”,是对阿卜杜·戛西尔所拟阿拉伯语一百个职能虚词、名词和动词表的详细注解;卷五《米素巴哈》,义为“语法明灯”,是阿卜杜·戛西尔语法着作的择要本,讲解阿拉伯语基本句法规律及词格、语格。

二是《造伍·米素巴哈》,义为“拨亮明灯”。是波斯人穆团勒吉(1143-1213年)的语法着作,对《米素巴哈》作了进一步的注解,讲构成句子的条件,句子的主格、宾格、属格及状语句,形容句的变化规律,是《连五本》的概括和总结,在语法、修辞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是《舍拉哈·卡菲叶》,义为语法大全补注,简称为“满俩”,作者是波斯学者阿布杜·拉赫曼·查密(1114-1192年),是对埃及语法家伊本·哈吉布(1175-1249年)的着作《卡菲叶》(即《语法大全》)的讲解,故又称作《卡菲经解》,属于阿拉伯语高等语法书。侧重于语法理论,条理清晰,范例鲜明,是学习修辞学及学习教法学、教义学、经注学所必须掌握的语法知识。

修辞学,是学习教法学、教义学、经注学的入门课程。教材一部,即《台洛黑素·迷失拖哈》,又名《白亚尼》,作者是赛尔顿丁·塔夫塔查尼(1321-1389年),全书分为三卷,卷一讲语境,即阿拉伯语语言规律及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可能性;卷二为辞格学,即各种修辞辞格的效果,也叫消极修辞;卷三为意境学,论述语言与意义之间的修饰美化问题,偏重于从教义学方面对某些经典词义的注释。

逻辑学,是为学习教义学和经注学进一步打基础的课程。教材有两种:一是《伊萨乌机》,但不多用;一是《吾祖一夫》,作者不详,俗称“六十六个满推格”。讲述宾词的种类、个体及特征,偶性及表示偶性的九个范畴,概念与判断,界说和推理。

教法学,又称“教律学”、“法理学”,是关于教法知识的课程。这方面的经典一部:《舍来哈·伟嘎业》,即《伟嘎业注》。《伟嘎业》义为“看守”,是阿拉伯教法学第五代学者麦哈穆德(?-1346年)的着作,经其孙率德伦·舍里阿注解,始成四卷本《伟嘎业注解》。我国回族穆斯林简称为《伟嘎业》。第一卷讲解沐浴、五功,第二卷讲解婚姻家庭,第三卷讲解贸易与宰牲方面的教法,第四卷讲解社交原则。

教义学或认主学,又直译为“凯俩姆学”,即伊斯兰教哲学,是讨论阐述基本信仰理论的学科。经典有四部:一是《凯俩姆》,义为说辩,是欧麦尔·奈赛斐讨论伊斯兰教认一论的着作。为此书作注的先后有数十人,堪称认主学之杰作。其中在我国流传较广的是《尔戈依德·奈赛斐》,由赛尔顿丁·塔夫塔查尼对原书进行的注解,不分章节,大致可分为认识论、宇宙论、认主与证主、人类与安拉的关系、善恶报应、天堂与炼狱情形、天使与圣人等方面的问题。二是《艾什尔图·来麻尔特》,波斯文本,作者是阿布杜·拉赫曼·查密,是解释《凯俩姆》中某些疑难问题的着作。三是《米尔萨德》,波斯文本,作者是德黑兰人阿卜杜拉,内容着重阐述人身性命的造化根源,讲今世身心性命的调养修持,善恶之人的不同归宿,士农工商职业道德准则等。有康熙十六年(1677年)伍遵契汉译本《归真要道》。四是《额尔斯特》,波斯文本,为《满俩》作者的另一力作,是认主学方面的最高理论。有清代舍起灵译本《昭元秘诀》,刊行于1863年。

经注学,讨论、阐述《古兰经》词义,经文注解的语法规则、修辞格式、伦理标准及颁降《古兰经》的背景。我国回族伊斯兰教经堂大学通用经注学经典有三部:一是《塔夫西尔·者俩来尼》,是由埃及经注学家加拉鲁丁·马哈里(?-1459/1460年)和加拉鲁宁·苏尤提(?-1505年)为初学者所作的通俗《古兰经》注。又称《加拉兰古兰经注》;二是《嘎最》,作者是呼罗珊学者、沙斐尔派法学家阿卜杜拉(?-1389年),此人曾任嘎最(法官),故其着作以此称名,俗称《嘎最真经》。此书偏重剖析《古兰经》的文法与文章结构;三是《侯赛尼》,波斯文本,为印度经师侯赛尼于1491-1492年间完成的着作,偏重于从理学方面对《古兰经》进行注解。

圣训学方面的经典两部:一是《虎图白》,原文为阿拉伯文,后译为波斯文流行。作者是摩索可法官伊本·俄德安,他从栽德的圣训本中辑出四十段圣训,作了注解,编成此书,有李虞宸汉译本《圣谕详解》;二是《艾尔白欧》,波斯文本,是哈萨谟丁对四十段圣训的注解。

此外还有一部文学着作(古力斯坦)(《真境花园》),波斯文本,是着名波斯诗人萨迪(1184-1291年)七十五岁时的作品。他将伊斯兰教思想寓于诗歌、散文、谚语、寓言故事等文学形式之中,褒贬人间善恶,讽喻世态炎凉,含意深刻。王静斋于1947年译为《真境花园》。建国后,水建馥重译,书名《蔷薇园》。

上述经典着作,除作者不详的几部外,基本上在胡登洲以前就已流传我国。据已看到的手抄本,最晚的也在1845-1846年间,最早的则在胡氏出生之前,说明经堂教育引进这些经典着作,当在明清之际,有些恐在元时回回人中就已流传着。

经堂教育的学派风格和教学制度

不同地区、教派,对上述经典着作,有所侧重,有所增损,从而形成教学风格各异的经堂教育派别。

在经堂教育发源地陕西,形成了重视阿拉伯文、认主学及提倡专而精的经学风格。这一学风始自胡登洲,承自海、冯二太师继承,由周老爷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此派阿訇,往往精于一部经典,经生若兼学另一部经典,必须另择一位经师。陕西学派风格,在西北和华北一些地区很有影响。在山东,胡氏四传弟子常蕴华和李延龄倡导兼学并重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以通晓两种文字经典为山东经学派风格。常氏编着《哈瓦衣米诺哈直》,即《波斯文法》,曾经是山东及华北部分地区经堂学校的必修课本。在南京,张中、王岱舆、伍遵契、刘智等人倡导将伊斯兰教着作译为汉文,为此而学经习儒,开始了对伊斯兰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探讨,被称为汉学派,他们的译着作品,被称为“汉克塔布”。这一学风后来被云南回族穆斯林所继承。

经堂教育的课本,后来又由马德新、马联元发端,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改造。在基础课方面马复初鉴于课本之不善,教授之困难,乃着《简明字法》、《简明文法》、《礼法捷径》、《礼法启爱》、《修身》等,皆较浅显,使初学易于入门。马致本以复初老人所未备,又着《字法》、《文法》、《修辞节要》、《波斯文法》、《字谱》等。在西北由于苏非主义在清初广泛传入这一地区,出现了教法与宗教修持上略有差异的不同教派和门宦,故这一地区的经堂教育,除教授学生学习上述基本经典教材之外,还教授《冥沙勒》、《卯路提》、《穆罕麦斯》、《曼达耶赫》、《耳勒七》等赞圣诗文,也有些“尔林”高深的大阿訇,讲授苏菲主义名着《麦克图巴提》。民初,伊赫瓦尼教派的创始者马果园等,还引进了《麦勒格》、《沙米》等教法学典籍,使甘宁青一些地区的经堂教育既重视苏非道行修持,又注重教法学。

经堂学校实行混合编班制,不同程度的经生在一起上课,因材施教,逐字逐句授受。授课时间安排在每日五次礼拜的空余。《经学系传谱》说:“每晨诸生受经,但字有差错,即取别经对阅,若果有错,随亲手笔改注之……及授经毕,即进早膳。方毕,复命诸生序次携所接之经讲改之。”

经生学习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难度很大,同时,经堂教育的宗旨不仅是要传授给经生以宗教学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所以经堂学校校规校纪十分严格,要求每日按时沐浴礼拜,刻苦学习,不得嬉戏玩耍,举止严肃文明,穿着俭朴,忌着绸缎与奇装异服。观灯、听戏、饮酒、赌博、吸烟诸事,都要避而远之,模范遵守教规,自我进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