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7547300000045

第45章 苏非派广泛传人(4)

我国新疆,自16世纪以来,就全疆伊斯兰教化了,成为了一个伊斯兰教地区。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相当兴盛。历史上,喀什噶尔、和田一带,都曾是伊斯兰教的文化中心。所以,甘宁青穆斯林对新疆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倾向,认为新疆伊斯兰教更为正统和纯正,正如清朝官书所言:“新疆各城回众以墨克地方为回教之宗主,而内地回民又以新疆等处经典多,而流传为较真……倘因自西而来,以为得有真传。”

正因为甘宁青穆斯林有把新疆伊斯兰教看成“真传”、“纯正”的倾向,所以,常常前往新疆去游学求经,特别是清政府平定新疆后,内地和新疆自由交通大开,甘宁青穆斯林与新疆的这种联系就更加频繁了。据《清实录》载:“平定准部、回部,西域咸隶版图。新疆回人年班入觐,往来络绎。内地民人亦多到回疆贸易,其有查对经卷,讲习规条,相习为常。”

又载:“前据琅玕奏,叶尔羌回子迈玛第敏,私教内地前往贸易回民李子重等十八名,摇头默念,大干禁例。”

李子重等十八名是何人,是否返回内地传播虎夫耶苏非主义,现已查寻不清。但北庄、灵明堂、丁门、通贵、撒拉教等虎夫耶苏非门宦,他们的创始人就是到新疆游学,返回家乡传播虎夫耶苏非主义的。

北庄门宦是19世纪初期,在甘肃东乡族穆斯林中首先兴起的一支苏非门宦。后来也传人回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穆斯林中,成为甘宁青伊斯兰教另一支较大的苏非门宦。他的创始人是东乡族穆斯林谢赫·马葆真(1772-1826年)。这支苏非派与新疆苏非派有着直接的道统联系,传自新疆莎车乌尼亚道堂。传说乌尼亚道堂,就是印度乃格什板迪耶冉巴尼弟子依合万·里·阿进入新疆所创传的一支乃格什板迪靡苏非主义。谢赫·马葆真于1800年和、1812年两次前往新疆莎车乌尼亚道堂,从谢赫乌尼亚学习苏非学理,被授以教旨,并给以传教凭证,回到家乡后即进行传教活动,创立了北庄门宦。此后,北庄门宦的历代教主都要入疆拜谒莎车乌尼亚道堂,求得乌尼亚道堂的传教凭证,才能成为教主。否则,教众对他不以正式教主对待,只把他称为大师傅。谢赫马葆真还是一位着名的哈吉,他从十九岁开始,曾三次赴麦加朝觐,每次都是徒步长途跋涉,孤身一人,身背背夹,经新疆越葱岭,跋山涉水,历尽干辛万苦,行抵麦加。因此,在穆斯林中获得了崇高威望,纷纷皈信他的门宦。

撒拉教大约是清光绪年间出现的一支虎夫耶苏非门宦。他的创始人是撒拉族穆斯林母撒阿爷,他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工人,所以这支门宦被称为撒拉教。实际上,他的教众不仅是撒拉族穆斯林,在回族、东乡族穆斯林中都有他很多信众,也已发展成为甘宁青伊斯兰教中一支较大的苏非门宦。这支虎夫耶苏非派的道统也主要源自新疆苏非派。他的创始人母撒阿爷,曾两次入疆,到莎车游学求道,历时共达二十四年之久。

通贵门宦,据谓光绪年间,甘肃平凉有一位叫桥店马的阿訇,到新疆某地求学苏非主义后,回到平凉传教,后又到宁夏通贵一带传教,收通贵人马金贵阿訇为徒弟传授苏非学理,桥店马过世后,马金贵在通贵设立道堂,进行传教活动,逐渐形成通贵门宦。

自17世纪中叶,阿帕克霍加进入青海传教,到18世经初,谢赫马来迟的华寺门宦兴起后,虎夫耶苏非派在甘宁青穆斯林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他的这种影响下,甘宁青伊斯兰教自身也出现和形成了几支虎夫耶苏非派门宦,也就是甘宁青穆斯林自传自创的几支苏非门宦。其中产生最早的是胡门门宦,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叶,也是一支较大的虎夫耶门宦。他的创始人是一位东乡族穆斯林马伏海(1715-1812年),道号艾卜·里则地。他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苏非学说,常负笈千里,云游四方,访师求道。后来他宣称:“黑孜勒”圣人显身,给他授以苏非理学,使他通晓了天人合一奥秘。自此,在他的家乡红泥滩进行传教活动。马伏海深通经学,知识广泛,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又通晓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在穆斯林中的威望很高。他宣称遇见“黑孜勒”后,红泥滩八个村子的穆斯林都皈信了他,到他的晚年,他的门宦已由东乡,传播到广河、康乐、和政等地,信众共达四万多人。19世纪末,又产生了崖头门宦。这个门宦的教众主要分布在青海民和县西马营、循化县以及甘肃临夏地区穆斯林中,他的创始人为撒拉族韩·阿布都拉·反他黑。这支门宦是融合多种苏非派的礼仪而形成的。他有虎夫耶苏非派的影响,也有嘎德忍耶和沙兹忍耶苏非派的影响。不久,又从崖头门宦中分化产生了高赵家门宦。这个门宦,主要是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穆斯林追随的一支苏非神秘主义。他的创始人叫马以黑牙,出生于当地的一个叫高赵家的村子,因之他所创立的这个门宦也就被称作高赵家门宦。这个门宦到第三代时,教权就传入女苏非家马桃花手中,信众尊称为桃花阿姑,于1949年逝世。

明末清初以来,苏非派在甘宁青穆斯林中广泛传播和发展,也是适应了下层民众的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

清王朝开国以来,连年发动征服少数民族的战争,残酷地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甘宁青穆斯林地区常年兵连祸结,人民流离失所,“百里断烟,地不生禾”。各级官吏为所欲为,贪污成风,巧取豪夺,横征暴敛,鱼肉乡里。统治者把各族穆斯林看成是“从来叵测”,“犷悍”成性的“奸民”,三人以上的穆斯林持兵器走路,罪加一等。在法律上穆斯林没有平等地位,穆斯林犯罪则“加等科罪,杀一汉人,十回抵罪;杀十回民,一汉抵命”。每遇诉讼,官府受贿,串通讼棍,强词夺理,诬蔑穆斯林为盗。流徙犯人,一般犯人可以申请留养,穆斯林犯人则不得申请。穆斯林罪犯刺字时被刺“回贼”二字,对穆斯林进行极端侮辱。对伊斯兰教视为济恶害民的“邪教”、“左道”,百般鄙视压制,企图禁绝消灭。加以频繁的自然害灾,庄稼连年歉收,使广大的穆斯林民众长期陷于水深火热的境地,生活无着,走投无路。因此,苏非神秘主义宗教思想适应了穆斯林民众的绝望思想和情绪,把自已的精神寄托到这些新宗教的身上,希望得到后世的拯救和永恒的幸福,这就是很自然的了。

这些苏非派的创始人,不是贫困潦倒一生的穷人,便是破产没落的富户和商人,或是失意不得志的中小官吏。他们本身就有这种新宗教的迫切需要。如最早产生的虎夫耶毕家厂门宦的创始人谢赫马宗生就是一个仅靠宗教舍散为生的穷阿訇。穆夫提门宦的创始人马守贞,则是一个贩炭卖柴的脚户。到18世纪中期以后产生的虎夫耶华寺门宦的创始人马来迟的家庭,本是富冠河州的大商巨富,人称其为马十万。但不幸遭到一场大火,家产付之一炬。马来迟出生后其父马家俊叹其命运之不济,生不逢时,遂为其命名“来迟”。稍后产生的哲赫忍耶苏非派创始人马明心的情况,就更可以说明问题了。马明心祖籍甘肃阶州人(现武都县)。清康熙初年阶州遭受严重灾荒,其祖父和全家逃荒至巩昌府(现陇西县),继至金县(现榆中县),后来又迁居临夏大西关。马明心尚在母腹时,父亲便已去世。出生后不久,祖父和母亲又相继去世。马明心孤苦伶仃,依靠在清真寺当“木扎维”(杂役)的叔父为生,靠舍散艰苦度日。后来产生的苏非派门宦的创始人,也大都如此。灵明堂的创始人马灵明,出生寒门,幼年父母双亡,青年又值兵连祸接之时,逃荒避难,四处奔命,一生穷困潦倒。他沿街乞讨,装疯作傻,行歌讽谕,正表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控诉。这些新宗教的创始人,他们饱尝了人间苦难,感到走投无路,自然目光就要投向新的宗教,藉以解脱自己和拯救同样受苦受难的穆斯林大众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