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7547300000050

第50章 苏非派功修礼仪(2)

副功斋拜副功斋拜是苏非派的基本道乘功课,也是苏非派最广泛的道乘功修活动。不仅为道的谢赫,各种修道人员都要坚持不懈地举行这种功课。一般信众,也常常举行这种功修。苏非主义者强调“行道之人”,首在“立行”。所谓“立行”,就是在法定五时拜之外,特加余功之拜。如在五时礼之外,加礼数拜副功拜。在每天上午12时以前,加礼四拜“祖哈”拜。在夜里子时加礼“怠罕柱德”之拜,也叫“夜醒拜”。少则两拜,多则十二拜,拜后念诵各种“迪克尔”,十遍百遍千遍万遍,反覆念诵不已。华寺虎夫耶苏非派提倡行道之人,每天要作八十四拜副功拜,念诵各种迪克尔四万八干次。同时,苏非派更强调斋戒,认为行道之人,非清心不能记住,而清心之术,贵在斋戒。所以,他们在七日之中,要持“都闪白”和“潘闪白”二日之斋。在一月之中,持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之斋。在一年之中,持“闪哇里”月的六日之斋,“祖勒罕哲”月的十日斋以及阿述拉节一日斋。能够时常斋戒,如在一年内每隔两日持斋一日,甚至隔一日就持斋一日,这就可算最“俊美”的道乘功修。哲赫忍耶苏非派也把副功斋作为道乘的基本功课。在“穆哈兰”月(教历元月)初二到十二封十天斋。“莱者布”月(教历七月)和“舍尔巴尼”月(教历8月)则要持满月斋,或最少每月十天斋,在“祖勒罕哲”月(教历12月)下旬封十天斋。

静修参悟静修参悟是苏非主义者接续真主,获得人主交融快感的最重要途径。静修,回族穆斯林也称为“坐静”。静修时,行道人同其家属门徒一概脱离接触,移居僻静陋室,少食少饮少睡觉,长时间静坐,苦思冥想,参天地化育之理,悟真主之大能与德性,或连连不断地念诵迪克尔。苏非派的穆勒什德一般都有自己的专用的静房或静室,进行静修。静房是门窗紧闭的暗室,或有门无窗的窑洞破屋,除递水送食的家人或门徒外,其他人都不能随意进入。也有些苏非修道者入山静修。临夏东乡张门库布忍耶苏非派穆勒什德常常进行四十天或七十天,甚或多达一百二十天的静修,静修时移居山洞中,每日晨三四点钟,开始默诵迪克尔,直至夜半入睡。每日进食一次,只有少量食品和数杯开水,有时只食红枣数枚。华寺虎夫耶苏非派,多以三天、九天或二十一天的时间,静修参悟。洪门虎夫耶苏非派,流行一种称为“连三九”的静修方法。行道之人,要在门窗紧闭的静室中,连续静坐参悟、叨念迪克尔二十七天。每天只能进食少量的面饼、几枚红枣和几瓢水,甚至达到绝食的地步。所以,他们把这种静修称为“铁门坎”。只有渡过这个“铁门坎”的行道人,他的道行品级,才会从渡己的品级上升到渡人的品级,他的穆勒什德才能给他授以“依札孜”成为一个海里法(继承人)。静修参悟在嘎德忍耶苏非派中,更作为最基本的道乘功修。沉思冥想,参真主的大能,造化天地万物之奥秘;悟复命归根,真一返真之道。故也有“参悟教”之称。苏非派有一句名言:“一时的参悟,胜过千年的干办。”把参悟提高到道乘功修的最高地位。嘎德忍耶的静修参悟是十分严厉和艰苦的修炼方式。最着名的有两种静修方法,一种是面壁静坐参悟:行道人入静后,在一堵墙根下坐定,面向墙壁,进行参悟。这是意味着行道人的面前只有一堵墙壁,其它一切都抛于脑后,置于不顾,一心只知记主,全神贯注于参悟。这种静修方式,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修道人往往面壁数十天以至数年始出静。再一种是打坐静修参悟:入座前,行道人先上一柱香,然后上座合手闭目,进行参悟。打坐一般为盘腿正坐,有一种叫做掏腿坐的打坐参悟,是功夫最深者要经过长期的苦修苦炼才能做到。

据《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简史》记载谢赫祁静一的行道事迹说:“祁满拉听了师训绝离尘俗,不求婚配,偕同马满拉二人,……同赴陕西西乡县住北寺,虔守师训,静修三年……老始祖(嘎德忍耶始传道祖阿布杜·董拉西)又命祁满拉收拾行李、大领衣、棕蒲团,进留坝紫柏山修真养性静修参悟三年。……祁满拉遵命,进紫柏山坐静后,又在西乡滴水崖坐静三年。始祖又命祁满拉在北寺相见,至则隔户问答,训其私未尽净,又命赴沙河坝蔡家岭习静四十日。祁满拉越以笃志静修,出则箪食瓢饮,屡空晏如,入则避谷绝粒,慎独静修。前后共坐大静三十六次,小静二十八次,随后老始祖大加称赞祁满拉说:‘吾道东矣。’就这样老始祖将‘天人之奥,性命之微,道理之旨,静修之功’的以思俩目(伊斯兰)教门传给了祁满拉。”

《简史》记载九彩坪嘎德忍耶苏非门宦的第二辈道祖云南马阿旬太爷的行道事迹说:“马阿訇太爷接印后敬尊师命,隐姓埋名,静坐静房,面壁三三,三界洞彻,性悟原根,天人浑化,始出静房,传播嘎的勒耶的教门。”《简史》又记述第五辈道祖马阿旬太爷的行道事迹说:“马阿訇太爷抛乡离井,背起背夹,沿门乞讨度日,忍辱负重,磨炼意志,降伏乃夫西(私欲、欲望),倾心向道,入静室日久不出,面壁九年,正是铁打的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功完行满,遂出静房,重入尘世,道祖……遇四辈道祖敬求可兰经之妙文,因知无字真经不在文字之中,遂穷究性命之理,追寻前贤尽性知命天人一贯之学,专务抱本还原之功。四辈道祖乃口授机密,泄天地造化之玄机。五辈道祖领受之下,大悟大彻。此后箪食瓢饮,斗室静修,盖历二十五年之苦行,而功到大定。故定则明心,定则立命,定无心,定无所不定,定则人道,形神俱妙。灵而有性,虚而无像,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其然,而合自然,谓之得道。与神合一,体无变减,位至极品。”

从上述记述,可清楚地看到静修参悟,也正是要穷究性命之理,追寻尽性知命天人一贯之学,专务抱本还原之功。通过长期艰苦的修炼,私欲尽净,达到无我的思想境界,就可三界洞彻,性悟原根以至天人浑化,与主融通合一了。

此外,这两支嘎德忍耶苏非派,不仅以面壁、打坐的方式进行参悟,同时,也主张不拘方式随时随地去参悟,“行也参来坐也参,行、住、坐、卧都要参”。

总之,参悟集中到一点上,就是要参破一个“无”字。“但人参破无字理,虽非神仙也非俗。”这就表示“万物无有,只有真主”,即除安拉之外,一切皆非实有。表现了伊斯兰教苏非派哲学思想的显着特点。

迪克尔迪克尔系阿拉伯语Zikr之音译,原意为“怀念”、“向往”。穆斯林对安拉的赞词、颂诗被称为“迪克尔”,即记主词,通过念颂迪克尔,表示对安拉的想念、向往和喜爱。迪克尔同静坐冥思一样,都是苏非派认主、喜主、接续主以至与主融合的不可或缺的功修。对于苏非主义者来说,连续不断地念诵迪克尔,认为它可以“隔闭过滤,清净已性”,也就是能够革除一切妄念,而凝其志于真主,一心向往真主,一心敬事真主。

汉文译着《天方道程启经浅说》就是一部专门论述迪克尔的书。作者认为真主“将日月千万循环往来而不停一息者,非为人之虚有此生,实因人之能念寂克勒(即迪克尔)。于夫念受苦勒(即迪克尔)者也,主喜了他,揭去私欲的幔子,得窥理道之奥妙。所以行道之人,心必常游于光明极乐之境,而无倾刻之或(惑)昧”。该书共七章,第一章解明“寂克勒之名目位次”。第二章解明“寂克勒之进境”。第三章解明“耐飞依思把提之寂克勒”。第四章解明“念寂克勒之人台罕柱得拜后当行条规”。第五章解明“念寂克勒之人持斋日期”。第六章解明“念寂克勒之人的一切禁戒”。《天方正学》作者蓝子羲认为“企克尔(即迪克尔)有三:曰口念;曰意念;曰心念。舍勒尔体,念略以略赫膺贤纳呼,穆罕默德勒梳论纳吸,口念也;妥勒格体,诚意而念,一呼八站,一吸九登,八站九登,字字升腾,意念也;哈格格体,契乎真主,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独一主,则主念主,自然而念,心念也”。《归真要道》一书提出:“诚实要主之人,若有行意念显然,就在寂克尔上恋爱,从人事上疏远,从万物上无有牵连,逃在寂克尔的覆庇里。”

苏非派诵念迪克尔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也是最复杂的一种修炼功课。这种迪克尔在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中,通常又称为记主词,即念念不忘真主之谓。赞词和颂词包括的内容很广泛,甚至赞颂先知的赞词也包涵在内。有“本然”的大名,如“安拉”这个简单的词语;有“清真言”、“作证词”。有祈祷词(都阿),如:“哎思台罕飞龙喇亥,勿艾徒布,艮兰拉赫。”(意为“望主恕饶”)甚至有长篇累牍的诗文圣歌,都被作为迪克尔,采取不同方式,分别在一定的场合念诵。《归真要道》中要求“念寂克尔时,先须洗浴,或者小净,穿一件圣行的净衣,缉理一间空净暗房,能够烧些好香,面向西盘坐。盘坐在拜内受禁,在念寂克尔的时候使得。当时圣人礼晨拜后,在本位盘坐念寂克尔至太阳出。念之时,要把手放在次腿上,心在闭目诚敬,尽力念"喇以喇核",从丹田呼出"印乐洛乎",收在心中,使寂克尔的力量踪迹以至通身”。记主赞圣的长篇诗文圣歌,进行诵读,较短的记主词采取连祷的方式,连连不断的念诵,也叫叨念,反覆念诵不已。连祷或叨念的记主词当中,在一些虎夫耶苏非派中流行着两种最着名的迪克尔:一种叫做“依斯目咱体”,即前述本然的大名。只连连不断地念诵“安拉”(或“安拉乎”)一词;一种叫做“乃非·依思巴提”,“乃非”意为革除,“依思巴提”意为实有或定有。这就是苏非主义者所谓之“革除一切妄念,凝其志而专事真主”。乃非·依思巴提的叨念词即清真言或清真言的前两句——“俩伊俩汗,艮兰拉乎”。在这里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对它又赋予新的解释和念意,谓:万物俱非所受有的,受有者,惟有真主。万物都不是受亲奔的,受亲奔者,惟有真主。万物中无有一个受喜的,受喜者,惟有真主。万物中莫有一个受拜的,受拜者,惟有真主。这里用了非、不、无、莫四个否定词,来否定万物之实有,肯定真主之实在。即“以万物之假,来定真主之真”。宣扬苏非派“万物都是非存在,存在的惟有真主”(即“万物都是虚幻的,惟有真主是实在的)的神秘主义思想。这两种迪克尔的诵念和呼吸运气都有一定的规则,已近似气功,是最复杂的两种迪克尔。

依斯目咱体。首先是在人体上身选定七个穴位(称为“赖他亿福”,即位分或地位):“(1)左乳头下之二指处,叫做‘盖立布’位分,其意为阿丹之地位,属于黄色光。(2)右乳头下之二指处,叫做‘鲁海’位分,其意为努海与依布拉西麦之地位,属红色光。(3)左乳头偏胸膛二指之处,叫做‘省勒’位分,意为母撒之地位,属白色光。(4)右乳头偏胸膛二指之处,叫做‘亥非’位分,意为尔萨之地位,属黑色光。(5)胸膛中央,叫做‘艾亥法’位分,意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地位,为绿色光。(6)眉心处,叫做耐伏思位分。(7)身体其他任何一部分,都叫做‘素立他’,‘素立他’和‘耐伏思’谓为‘光色浑沌,莫明其妙’。”这七个穴位,必须经明师依次指点,才能明白无误地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所以,也叫作点迪克尔。在每个规定的穴位,明师须要以手指用力按点,使初习之人,牢记之。所谓明师即行道人的穆勒什德或海里法等。《天方道程启经浅说》说:“此七个"赖他亿福",每一个在人身体之中,有一定之位分,必经明师指点之后,人始得而明之也。”行道之人经明师点迪克尔之后,遵照明师的指点,依次在每个穴位上施气运力,诵念“安拉”一词。并且依规则诵念明师教授的都阿。念时闭目合口,除却舌肉之动,采取“意念”的方式。要在每日十二小时之内,连续叨念,就被视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种迪克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初境,有进境,有至境,依次增加到很大程度。如能在一昼夜间,在每一个穴位(即盖立布)上至少念五千遍,其他穴位上至少念一千遍,并且功夫已经纯熟,达到了所谓尽善尽美的地步,称为至境。行道之人已经“割去一切思爱,私欲净尽,湛然独有真主之本然,浑同于我矣”。此时此境,行道之人即已“相同于真主,虽造次颠沛而不远乎主”,也就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