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7547300000049

第49章 苏非派功修礼仪(1)

苏非神秘主义者,总是认为自己被躯体外壳和周围世界紧紧包裹着,只要抛开和脱离他们,就能升入最高境界,获得最高真理。按照伍遵契的译作《归真要道》中所说,就是“命被驱笼生障”。即人的命(“罗亥”——灵魂)被置于身体“黑暗的窝巢”,与安拉之间隔着“七千光暗的幔帐”。本来“命清而体浊,命世高而尘世低。但命入身躯,渐生好恶,诸多染污”。必须凭圣教、圣道、至道,净心修理,善加调养,明心见性。这就要求神秘主义者进行竭诚的修炼,通过许多危险的栈道,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里程,达到彼岸真理。进行竭诚的修炼所追求的目的,按照伊本·西那所说有三:第一消除成为定则但不是真理的一切;第二让不安定的灵魂服从使人宁静的灵魂,使他们摆脱与低下行为相应的思想;第三对隐秘的认识固定起来。总括一句话来说,就是抛弃除安拉之外的一切尘世欲好,消除自己的个性和意志,完全从属于安拉的意志。

神秘主义者进行竭诚修炼,所必须经历的艰难的里程,就是上章我们讲到的“三乘”说,或者是“三程”说。这条艰难的里程,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舍勒尔提,即教乘或礼乘。第二个阶段是妥勒盖提,即道乘。第三个阶段是哈给盖提,即真乘。回族穆斯林也常称为常道、中道和至道。伍遵契《归真要道》中又译为圣教、圣道和至道。一些苏非家在“三程”之上,又增加“麦尔凡提”一乘,即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超乘,提出“四乘”说,不过超乘似乎是终点了,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按照“四程”说来讲,教乘就是此岸的基地,在这里做好了一切准备,由此岸出发通过道程、真程,达到彼岸世界,就是“麦尔凡提”,获得了最高真理的幸福时景。不论“三程”说还是“四程”说,教乘这个阶段都被视为基础,是不可超越的根本里程。马注《清真指南》谓:“三乘一理,不可分析。”“舍常道而言至道,犹树无根。”(《遗珠序》)伍遵契《归真要道》也说:“此道分而三条,合则为一体。其圣教为人之四肢百骸,其圣道为五脏六腑,其至道为性为命,缺一则不成人。其道亦然,必须由浅及深,内外经历,可为正人。”

这三个道程,每程都有修炼的特定要求和任务。

教乘,即要严格遵守教规教法,诚信斋拜、忠孝、慈济,命行禁止,坚持履行天命五功,扫除人的外五形所受的障碍和昏愚。也就是先须揭开入外层的“光暗幔帐”,这是入道归真之门。一句话,教乘在于修身。

道乘,就是要由外到内,清除内五形的一切障碍和幔帐,养性清心。神秘主义者认为:“人性不一,须照圣道,层第调养,以定静品位。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命自明,近主绪主,方可能焉。”(《归真要道》)

真乘,就是要由道乘至真乘,进一步去揭开人的更深层幔帐,使人的命(灵魂)显现出来。故谓:“至道所以明命。”命显命明,就达到了彼岸世界。即麦尔凡提的时景。此时此刻,“真理来临了,谬误消失了;统一成就了,分离逝去了,精神和物质聚合了”。(《哲赫忍耶道统史》)就是说,这时己主已经不分,完全融合贯通了,达到了最高精神境界。

苏非派在抵达精神旅途的终点所进行的竭诚修炼,即他们的功修制度和仪礼习俗,向来也没有客观的标准和统一的方式,千奇百怪,杂然纷呈。就此,西方有些学者将它划分为两类:一为“遵法派”,一为“非遵法派”。所谓“遵法派”,就是遵循伊斯兰教法教规,履行天命五功之外,举行勒尔提范围内可以允许的功修和礼仪。如卡迪里耶、霍加干、库布拉威耶、沙兹里耶、雅萨维耶、苏赫拉瓦迪、乃格什板迪耶苏非派等,凡持道程“三程”说或“四程”说的神秘主义者,也都属于“遵法派”。所谓“非遵法派”,就是他们的功修和礼仪制度中,存在许多被教法学家指责为“异端”行为,属于“非遵法派”。

我国伊斯兰教,不论新疆伊斯兰教,还是内地伊斯兰教,几乎是清一色的逊尼派信仰。特别是伊玛目哈乃斐的教法思想,长期以来,在我国伊斯兰教占居首要地位,他的传统影响在我国穆斯林中是根深蒂固的。我国内地早期伊斯兰教苏非派传播形式,现已不太清楚。明末清初以来,传入我国内地穆斯林中的各种苏非主义,基本来说,都是属于所谓“遵法派”的苏非体系。正因为如此,这些苏非主义才在我国内地穆斯林中得到广泛传播。反之,如上章我们讲到的清康熙朝代后期,就有所谓“非遵法派”的一支苏非主义卡兰达里(革兰袋),由印度传入云南武定一带,传教不久,即遭到当地穆斯林大众激烈反对,终于报官严加取缔,为首传教人被加锁仗责驱逐出境。此后,云南不复再有卡兰达里(革兰袋)行踪。

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在他们的神秘主义道路上,都是道程“三程”(或“四程”)论者。他们常常强调教乘、道乘兼修并重,把教乘作为精神旅途的第一个里程,也即它的基本里程。以教乘为前提,在教乘的基础上进行道乘功修,进行道乘功修不偏废教乘,这可以说是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重要特征。因此,在诚信六大信仰,履行五大天命功课上,他们与回族伊斯兰教传统主义格迪目派基本是一致的,没有根本差别。故历史上也常常把他们与格迪目统称为“老教”或“旧教”,道理就在于此。对教乘的某些方面,他们更加强调,要求穆斯林严格履行。如哲赫忍耶苏非派,在回族伊斯兰教中是着名的斋戒派。主张必须遵循教法规定,凡已达到承担宗教义务年龄的少年,一律要进行“莱麦丹”斋月的斋戒。在聚礼问题上,也是如此,主张按照教法规定的原则,只举行聚礼十拜,不再复礼晌礼六拜。至于履行朝觐的天命功课,苏非主义者又往往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道乘功修,予以更大的重视。从17世纪到19世纪,回族、东乡、撒拉、保安族穆斯林中的哈吉,绝大多数都是苏非主义者。许多苏非门宦的创始人,都是穆斯林的着名哈吉。他们以高度的宗教热诚,离乡背井,万里迢迢,徒步跋涉,不畏险阻,历尽干辛万苦,前往阿拉伯朝觐游学,归来后在穆斯林中赢得崇高的威望。一些苏非门宦道统传承,规定以哈吉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完成这项天命功课者,即没有资格继任门宦教主。所以,苏非主义者并非只重视圣墓拱北的拜谒而忽略朝觐的天命功课。

总之,苏非派的教乘功课,他的精神旅途的第一个里程的修炼,即以舍勒尔提为归依,同一般穆斯林比较,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苏非派在他的精神旅途的第二、第三个里程,要求进行一系列特殊修炼和功课,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禁欲主义禁欲主义,是伊斯兰教早期苏非派的主要特色。穆斯林世界许多苏非教团都有一种称作“德尔维希”的高级修士。他们甘守清贫,不求物质享受和尘世福利,抛弃一切,甚至终身不求婚配,只求一心敬事安拉,常常过着一种简单孤独的生活,抛家离乡,长途跋涉,云游四方,沿途乞讨,进行种种严酷的精神修炼,或传播苏非教义。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持旁观态度。把人生看作是短暂易逝的一瞬,消极避世,逆来顺受。《古兰经》中大量关于祈祷、坐静、跪拜、斋戒、苦修、顺从的规定,都付第十四章苏非派功修礼仪诸于自己的行动。10世纪苏非派诗入哲艾卜·阿拉(Abuial-Alaal-Maarri),以独身和蔬食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同一时期的阿拉伯伟大的医学家、哲学家伊本·西那(980-1037年),把禁欲和苦修上升到理性主义范畴。他认为,人借助于内外的感官认识天地万物,在他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向西,那里有现实中的一切物质,然而是一条罪恶的道路;一条向东,是永恒的精神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才能走到天智潭,饮到长生泉。在那里,美为美所遮,光为光所蔽,有无始无终的玄妙。为了进一步说明精神与肉欲的关系,伊本·西那还利用了一则屡经改造的希腊故事,说明精神只有摆脱肉欲,即从事禁欲与苦修,才能达到纯粹的境界。

早期苏非派禁欲与苦修的思想,已经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他们穿着羊毛织的粗衣衫,放弃功名利禄,靠乞讨、粗茶淡饭度日,或云游四方,或静默冥想,不计现实的报酬。这也几乎成为后来苏非教团创始者的一项品德和宗教功修,为苏非派吸引广泛的信徒,奠定了基础。

17世纪以后,苏非派在甘宁青穆斯林中得到广泛传播。在各支苏非派早期传播发展过程中,这种禁欲和苦修的特点也非常显着。嘎德忍耶大拱北和九彩坪苏非门宦,长期以来苦修禁欲主义在它的道乘功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这支嘎德忍耶苏非派的教义宗旨就是:“以绝尘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

哲赫忍耶道祖马明心,在他的传教活动中,禁欲主义的特点表现也很突出。他一生不慕荣华富贵,反对利用宗教谋取私利。马明心传教二十多年,家无分文积存,过着布衣粗食的生活,全家六口人躬耕自食,一生穷困潦倒,连一头磨面的毛驴也没有,妻子经常推磨磨面。他数次迁居,所居住的房子,都是仅能容身的山洞土窑。他经常穿着自.织的羊毛褐衫,只身周游各地讲经传教,过着枵腹度日的生活。他的生活如此清贫,可是他把信众奉献的钱财、衣物和食品,又都转手施济给生活比他更苦的人。马明心这种自守清贫的精神,博得广大穆斯林对他的无限景仰。马明心也以自持清寒的精神,教育他的弟子。《哲赫忍耶道统史》中说:“维尕耶的弟子在拜功闲暇时,都带上绳子、镰刀上山打柴,以维持生活。他们都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是富贵不能腐蚀他们,挨饿受冻仍守正道。”

历史上,许多苏非家提出多种主张,要求寻道者安贫节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一种所谓圣洁的精神状态。10世纪着名苏非家阿希·纳斯尔·沙拉智(?-988年)在《苏非派的圣光》一书中,提出了修持的七个“阶段”和十种“状态”;库沙里(?-1074年)提出修持的二十个“阶段”和二十五种“状态”;赛努西(1787-1895年)在《萨尔萨比尔》一书中对修持的七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在我国明清回族学者的译着中,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下卷“较量”篇中,将苏非派的修持方式归纳为“三品十条”。“三品”为“心间诚信,舌上定念,身体遵行”。十条为:“节饮食,节言语,节盹睡,悔过,僻静,甘贫,安分,忍耐,顺服,乐从。”马复初在《汉译道行究竟》中则提出道乘和真乘各当尽的“十事”与“八德”。道乘十事为:“时时近乎主,虚心访求明师,对明师心悦诚服,诸事必听道长之命,常存敬畏之心,遵守礼乘,寡言,少睡,减食饮,居静。”真乘十事为:“复其元(识真主),和蔼世人,亲爱世人,谦下为怀,乐贫,顺受,不制,仰赖,忍辱负重,不起希图之心。”八德为:“四少四常”,即“少食、少饮、少睡、少言;常洁、常念、常斋、常静”。余浩州在《真功发微》一书中,又将其增至三十件,即“泣念寻求,受师指引,可学圣行条规,真诚悔过,效圣行,立真实至诚之念,洁净,碍道葛藤尽皆割断,乐守清贫,凡有所余尽施济人,居僻静,减食,寡言,少睡,和睦,良言美行,信义,性美情长,忍耐,训自性,除恶性,多殊功课,刚勇,志坚,舍身,安分守己,凡事交付真主,顺师命,辨是非真伪,求祈”。赵正轩所讲授的《天方道程启经浅说》中提出实现“内外端正”的要求,其中“外之检点”有三十件:“担待,谦抑,稳定,疼顾,行好,和睦,义让,侍奉,恕过,面和,仗义,诚实,可托,全约,保廉耻,勿猜度,轻视己物,尊重人物;禁止说诓、动怒、争斗、背谈、骂人、丑话、伤人、亏人、唆是非、藐视人、瞒心、昧己。”“内之洁净心性”亦有二十件,如:“做讨白,懊悔,不贪,计较,忍耐,知感,托靠,安命,虔诚,指望,惧怕,禁止贪图、悭吝、怀恨、不忿、怒恼、高傲、自奇、沽名、显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