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7547300000052

第52章 苏非派教职和道统承传(1)

苏非派,从来也没有统一的教职称谓。起初,伊斯兰教中出现的禁欲和苦修主义者,他们反对世俗生活中的奢糜现象,拒绝尘世的享受,过着十分简单的生活,身穿一种称为“苏夫”的粗制的羊毛衣衫,表示不慕尘世,清贫乐道。这样,他们就被称为“苏非”。据说最早被称为“苏非”的人,是8世纪最着名的神秘主义者查比尔·本·哈彦(?-780年)和库法的阿布·哈希姆(?-788年)。从9世纪到11世纪,人们就用“苏非”一词,指称那些具有禁欲苦修行为和神秘主义思想的地方宗教派别,以后便被用作对整个穆斯林世界禁欲苦修者和神秘主义者的统称。在阿拉伯语中,有时称其为“塔沙乌夫”(Tasauifi)或“穆塔沙维夫”(MuTasawifi)。

在“苏非”这一总称之下,后来人们又按他们的功修特点和行为习惯,赋予以下各种称谓:

扎希德阿拉伯语音译,一般把重视苦修禁欲的苏非主义者称为“扎希德”,意为拒绝尘世享乐和福利的人。

阿里夫即一心一意潜思于真主的圣神和竭诚渴求得到隐秘真理之光照耀的人,即“认主之人”。一般视为苏非派中的神秘主义者。

阿世格波斯语音译,意为“喜主者”或“用情喜主者”、“激情喜主者”。明末,印度的一位苏非派学者,到我国南方穆斯林中讲学,传播苏非主义,回族经学家张中拜认为师,根据他的讲学,翻译整理着为《归真总义》一书。这位印度的苏非学者就称为“阿世格”,他的名姓不知,可能当时就以“阿世格”作为道号或别名而称之。据说“喜主者”中,还有一种“黑哈拜特”之称,意为“喜爱之火”,即认主、喜主达到一种极点的境界时,就称为“黑哈拜特”,也就是“燃起了喜主之火”或“喜主之火燃烧起来了”,都表示对真主的竭诚炽爱。

“德尔维希”(Dervish)“德尔维希”系波斯语,原意是穷人或乞丐的意思,后来用来指称某些苏非神秘主义者。11世纪呼罗珊一位着名苏非主义者阿布·哈桑·哈拉卡尼,在他的《科学之光》一书中,给这个名词下了一个定义说:“德尔维希就是心中没有任何念头的人。他言而无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味;他无动无静,也无忧愁和快乐,这就是德尔维希。”一句话,德尔维希就是“专心一意敬事真主的人”,他的心中只有真主,除此别无他求。这种苏非派人,常常绝离尘俗,长途跋涉,或入名山岩穴静修参悟,修真养性;或云游四方,传播苏非教义。前面我们讲到《元典章》中所说的“迭勒威士”,便是这类苏非主义者。元时,我国伊斯兰教中似乎已有不少这类苏非主义者的存在。明代陈诚《西域番国志·哈烈》(今阿富汗的赫拉特一带)的记述中,也有这类苏非主义者,译称“迭勒迷失”,说:“有等弃家业,去生理,蓬头跣足,衣弊衣,披羊皮,手持怪杖,身挂骨节,多为异状,不避寒暑,行乞于途,遇人则口语喃喃,似可怜悯,若甚难立身,或聚处人家坟墓,或居岩穴,名为修行,名曰迭勒迷失。”此外,在元明之际,我国新疆伊斯兰教苏非派中,在南疆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类似于德尔维希的苏非主义者,在当时被称为“海兰答尔”。总之,德尔维希是中世纪伊斯兰教世界苏非派中,最常见和最流行的一种教职人员,其中道高德隆影响较大的德尔维希,一些地方的穆斯林又常常把他们尊称为“圣者”或“游方圣人”。

随着苏非教团(妥勒盖)的产生,在苏非派中便渐渐形成了三级教职人员。

一、“穆勒什德”(Murishid),即导师。这是教团的首领,信众的最高精神领袖。这种精神领袖各地又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多以“谢赫”称之,在伊朗多称为“辟尔”(Pir,长者),土耳其称为“巴巴”,中亚一些地区和我国新疆又称为“依禅”。据谓依禅系波斯语,为第三人称的复数“他们”。也可能是阿拉伯语“伊勒沙德”(意为引领、引导)的变音。被视为最接近安拉的“圣者”,为信众今生和后世的保护者。回族穆斯林对此多以汉语译称之,但也无统一的定称。明末清初回族经师伍遵契所译苏非名着(归真要道》中,对苏非教团的领袖一律译称为“道长”。甘宁青苏非门宦穆斯林多以“老人家”称之,对已归真过世的前辈“穆勒什德”称为“太爷”,苏非门宦的创始者,则称为“道祖”或“道祖太爷”。后来,门宦“老人家”又被称为“教主”。

二、海里法和满拉。海里法意为继位人,满拉也译为“毛拉”(Mawla),回族穆斯林译称“满拉”,意为教师、学者。海里法、满拉都已是苏非派的一种高级修士,他们是穆勒什德的高足弟子,也是穆勒什德的继位人或代理人。他们修业完满,穆勒什德授以他“依札孜”(毕业或传教凭证)后,继承穆勒什德的业绩,收授徒弟,进行传教,也可以成为一代穆勒什德。

三、穆里德(Murid)。意为“寻道者”或“希望者”,是穆勒什德的一般弟子。他们也被视为苏非派的修士,但只能算作初级修士。

苏非派的信众,一般以波斯语称之为“高玛尼”。他们则是苏非派中的凡俗成员,不是“行道之人”,一般不举办苏非派的道乘功修,只追随和崇信某个苏非派的穆勒什德或海里法。

苏非派的穆勒什德和某些高级修士,如着名的德尔维希、海里法、满拉等,被视为具有“沃力”或“固土布”的神圣品级。

沃力(Wali),系阿拉伯语,意为“近主者”、“真主的朋友”、“受主喜悦者”。有的苏非学家又把沃力分为四个品级:第一品级叫做“麦知务布洒力克”,据谓此一等“沃力”先得到安拉的提拔,成为上人,然后修行。第二品级叫做“洒力克麦知务布”,此一等“沃力”是先修行后得到提拔。即修行达到全美的地步,得到安拉的提拔,成为“沃力”。这两品级的“沃力”,都能收授门徒,引领寻道者走上神秘主义的道路。第三品级的“沃力”,叫做“终夕的麦知务布”,此等“沃力”,安拉已经把他提拔到了最高的品级,常在安拉的真乐之境,他已无需再转回修行了。这种“沃力”也称为“纯然提拔者”。第四品级的“沃力”,叫做“终夕的洒力克”。此等“沃力”每日修行,早已达到全美的地步,但终未得到安拉提拔。这种“沃力”也被称为“纯然修行者”。后两等“沃力”都不能引领人,也不能收授门徒。根据这种关于“沃力”品级的分类,有的苏非派成员虽然还没有举办道乘功课,进行艰苦的修炼,就已经被视为“沃力”了,他可以在后来的道程中再进行修炼。甚至有的苏非派,虽然他并不举办道乘功课,进行竭诚的修炼,认为这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他先天就具有沃力的品级,早已得到真主的提拔,所以,他被称为“纯然的提拔者”。

固土布(Qutd)也系阿拉伯语,原义为车轴、地极,稳定大地的枢轴或地钉、地柱。固土布被视为特殊的沃力,隐匿于人间,是真主派往人间的要人,或者说是真主在大地的代理者。有些苏非家又将固土布分为八级:第一级是“固土布奥斯”,也称作“固土布艾各他布”,意为解救的固土布或是大固土布,是人类痛苦的解救者;第二级为“固土布伊尔夏德”,意为理论指导者;第三级为“固土布毕俩德”,意为国家级领导或要人,即管理国家或一个省的固土布;第四级为“固土布奥他德”,意为地钉。这一级固土布只有四个,相当于支撑天地东西南北四角的四根柱子;第五级为两个伊玛目,一个在“固土布奥斯”的左边,一个在其右边,有臣佐之意;第六级为“白得力”,意为替班人,这一级固土布其中七个,分别为易卜拉欣、穆萨、哈伦等七位先知的代理者;第八级为“奈给布”,意为检查员,共有十二位,巡游大地进行检查。

在回族穆斯林中,也将“沃力”、“固土布”译称“上人”、“真人”,回族苏非门宦穆勒什德或老人家一般都被视为“沃力”,有的也视为“固土布”,称为“真人”。九彩坪嘎德忍耶第四代道祖马吉安,道号神宗真人。第七代道祖杨保元,称为善堂真人。有些高级修士也称为“真人”,如李真人、顾真人等。还有一位着名的女修士蔡姑太太,也具有“固土布”或“真人”的神圣品级。《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载称:“蔡姑太太,自幼习西经,好道学。时有西来道者,在清真讲经布道,有实学也。姑太太乞明性命之道,拜认为师,昼夜相近。厥后道者虽去,而谤言四起,姑太太坐静功夫日有进益,每闻谤言,加纸糊于腹,人见其腹大矣,则谤言益肆。致其父不能忍,万不得已而送官究之。县主升堂传案,见姑太太履白云离地三尺,飘然而至,县主即日请回,当堂申饬其父。姑太太旋于三月三日隐光,其父始知其腹大是纸糊千层也。次日出殡大发异香,通邑皆知是真人,为固土布奥斯。”

苏非派认为穆勒什德(道长或老人家)已具有“沃力”或“固土布”的神圣品级,所以,他们可随时随地显示和创造各种“克拉买提”(奇迹、异象),能知往逝和未来之事。他能常常和真主进行“哈必布”(密友)式的交言叙己。“在《古兰经》和圣训之后的任何语言都高不过办道的筛海、沃力的语言。因为他们的语言是认主和热爱主的道品产物,不是背记和人云亦云的果实。他的语言都是深奥的机秘,不是论证得来的,也不是学来的,而是直接的亲眼见到的,是真主直接赐给的知识,或者是受真主的‘义力哈木’(启示)或托梦而发出的。”

据《天方道程启经浅说》讲,作为一个穆勒什德或道长要具备二十件美德,“穆勒什德乃受主慈悯,从身命割断,恶欲无干,内受真学知识,外感美行诚实,堪为世人表率”。须有“二十件全美的动静,若少一件不得称全”。其第一件是学问,第二件是诚信,第三件是才智,第四件是输舍,第五件是定见,第六件是守分,第七件是志气,第八件是恩顾,第九件是担待,第十件是懿行,第十一件是贤性,第十二件是克己,第十三件是仁慈,第十四件是托靠,第十五件是顺命,第十六件是情顾,第十七件是尊重,第十八件是从容,第十九件是定心,第二十件是威严。穆勒什德即凭这些全美的动静指引门人。门人即在道长的“委喇叶忒”覆庇之下,才能“趋向得正意”。

因此,穆勒什德、谢赫就是每个寻道的穆里德以至信众必须追随的伊玛目(领导者),坚信在他的指引和启示下,走上神秘主义的道路,获得竭诚渴望的永恒的幸福和欢乐。所以,要无限地尊敬他,绝对服从他的指示,忠诚地追随他。

关于谢赫、穆勒什德在寻道中的作用和他的重要意义,在回族学者的汉文译着中,也有许多论述。

《天方正学》一书中说:道乘功修“本自然之功,无为之为也。但有明师启迪,方能透彻几微,则隐显机微,甚是分晓。动静分晓,触类旁通,人一己百,人十己千”。

《汉译道行究竟》曰:“是以君子当修身明道,清心显性,庶不负真宰特生之意耳。欲求清心显性者,须得真人为师,方能得乎真宰之真光,而止于善。”或曰:“伴道长一日或一时,其见效甚于无道长者之苦修百年。……无道长而有得道者,未之有也。修道而无道长,亦犹渡海者之无舟楫也。”

《归真要道》对此则有更深的阐述:“道有内外,外凭计较学者的学问看守,内凭行道的筛核(即谢赫)引领长存。圣云:筛核在门人中,就似圣人在教生中。你知道门人若要讲道(近主),心定意诚,必求全品的道长引领,须凭道长的题念,才得其气脉。授受之后,长川避静,听道长的命令,真机的果子方能成全。”该书认为:“行道的人,求全美续主的道长,有十件益处:其一,道长为漫漫途程中识路的引领之人;其二,道长为险途中护送之人;其三,道长为导引绕过歧路之人;其四,道长为行程中济度之人;其五,道长为医疗病患之人;其六,道长为迷惑中点拔其错失之人;其七,道长为开蒙妙世之人;其八,道长用续主的翅膀夹持初行道之人升腾,而获取品位;其九,功修之路,须凭迪克尔才能通过,自念的迪克尔不大有益,必须从全美的筛核那里授受;其十,道长在主尊前为修道者引进荐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