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寻求正道乃精微妙理,不容己见,必须靠道长“接引”。因此,穆里德对穆勒什德、谢赫的态度,其基本宗旨是绝对服从。(汉译道行究竟)指出:“既得道长,宜小心奉敬。道长在位,一心专在,执耳诚听,勿发妄言。师有所问,当应以简要之言,不可加以异赘之意,勿持己意擅问师长。师长所言,不可析辩。事师长不宜以第十五章苏非派教职和道统承传太过之礼,然亦不可失礼。夫越礼之行时时处处,皆为禁戒。凡事俱当应宜,勿从惯习,凡从惯习者,皆妖魔之途,修道之隔门也。”《归真要道》亦说:“门人若不能喜道长的品行,从自由中不能出来,不能到道长作用里。把门人叫做母哩得(穆里德)就是合道长的志向。……行他吩咐的事,说他吩咐的话。若他叫流血,不可说为何?若他叫舍命,不可说那里应当。门人喜道长的俊美之后,才能应受道长的委刺叶忒作用。门人相比蛋,缚在自己为人的动静中,不能到属主的飞禽的品位。若顺从道长作用的恩典,道长就把他存在续主的膀翅之下,将高志气用在他,察看他的时景,渐渐的似飞禽,凭志气的点化,把门人似蛋的本然,换作惟独属主的飞禽,飞禽从蛋壳中出来,到机密的妙世。”
按(归真要道)的要求,穆里德若要侍奉好穆勒什德、谢赫须要抛下一切牵连,做到二十件事:头一件是讨白,真心追悔,以为一切功课的跟脚;第二件是清廉,把一切自己的财物按主的明条,分于亲戚。若无亲戚,一总交付道长,以备一切门人日用。自己却在道长所派与的衣食上守分;第三件是避静,须要离别亲戚;第四件是信心,远避异端,不可结党分门户;第五件是计较,要在穿吃中检点,量力用度,不可拘紧或过位;第六件是忍耐,担苦,不厌烦;第七件是戒竞争,拢住自性的烈马;第八件是骁勇,同自性与邪魔的诡计争斗;第九件是施舍,因为啬吝是至大的脚绊,至厚的幔帐;第十件是仗义,把世人如自己看待;第十一件是真诚,凡事俱要为主,不可为人;第十二件是学问,须要学习斋拜中精细之理;第十三件是求乞主上,时时不可放松,不可自满;第十四件是胆气,不可思虑末结,不可惜命;第十五件是任怨,对荣辱褒贬都不在意;第十六件是才智,凡举止动静俱要留意,不得违背道长的命令与行为,以招黜退;第十七件是礼义,须要在道长上恭敬,不可妄诞。道长不问时不可开言,问答时须要从容,内外等待指点。见道长之礼,将耳放在他的脚背上,不可用额,恐似叩头的规模,自己的手放在脊背上;第十八件是和顺,和同窗谦逊和睦,不可骄傲自满,在色玛儿中(想主至极喜发歌舞),须要检点,不宜放荡,能忍还该忍住高强;第十九件是领命,内外顺道长委喇叶忒的作用,抹去己见,惟凭道长的指点,就如死的人在洗的人手中。内外在道长的言行上,不可疑虑。凡觉不宜之事,归于己见不到,莫说道长不全;第二十件是交付,把自己一总施于主的道路,只是尽为奴之礼。如果穆里德谨慎这些条件,则“道长凭为师动静指点,其真正寻求的理,从幔帐中是何等的速显,尊贵的盖头从美容上就揭起了。寻求之人,则是寻求之事;喜爱之人,则到喜爱之品,你知道,凡人寻主就得主了”。
穆勒什德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收授徒弟,传授道乘功课,教授念诵迪克尔的方法和指点施气运力的穴位。收授徒弟要行一定的仪式。在洪门虎夫耶苏非派中,流行一种称为“升道”的仪式,就是一种收徒授道的仪式。这种仪式一般分为下列四个程序,又被称为“四段授道法”。
第一步告诫。门徒跪于穆勒什德的面前,他的师尊将盘缠在自己头上长长的“代斯塔儿”,放出一段挽在他的脖子上,表示把他紧紧连系在虎夫耶教门之中来,将他引向神秘主义道路。故这步仪式也被称做“套绳索”。这时他的师尊便申明说:“虎夫耶的教门是黑孜勒所传,清如水,明如镜,血水不能相掺。”接着向他的新门生宣布十戒,要求严格遵守:
1.戒烟酒。
2.戒赌博。
3.戒高利盘剥。
4.戒搬弄是非。
5.戒卖寡妇。
6.戒贩卖毒品。
7.戒忤逆父母。
8.戒盗窃。
9.戒色。
10.戒欺骗孤儿。
第二步念讨白。师尊以手握着“代斯塔尔”,为门徒“念讨白”,进行赎罪的仪式。这就是凭借师尊的道行和品位,为其门徒向安拉做祈祷,免去他以往的一切罪行,从此,走上神秘主义道路,成为一个忠实虔诚的寻道者。
第三步便是点迪克尔。向门徒传授前面所说的“依斯目咱体”和“乃非依思巴提”两种迪克尔词,指点穴位、教授运气的方法。
最后是授“守头”。这就是师尊把前辈某一个穆勒什德或自己的道号,告诉这个门徒,要他心中牢记这个道号。当自己遭逢危难之时,暗暗呼唤这道号,祈求他闻声前来搭救。授予他的守头,要绝对保密,虽父母妻子儿女,也不能向其泄露。这种“四段授道”仪式,一般要分四次进行。有时这四段也连续进行,一次完成。点授迪克尔,先点授“依斯目咱体”,达到熟练程度后,才能给他点授“乃非依思巴提”。
各派苏非主义者一般都有穆勒什德收徒授道的仪式,方式不尽一致,有些要求在授道之前,还须奉行沐浴、斋戒、避静诸事,作为受道前期准备。据《归真要道》载称:“授受之前,门人奉道长之命令把斋三日。在这三日之内,长川洗小净并念寂克尔(迪克尔),少会人,少语言。开斋时,少饮少食,夜间凭寂克尔醒睡。三日之后,奉道长的命令,沐浴举以思喇目(现译写伊斯俩目,即伊斯兰)之意,即为进教之人,而后授清真之言。所以此时沐浴倾水之时,默念:"主!我把身体凭水净了,求你把我的心凭恩顾洁净。"在虎伏坦之后,凭诚心的求乞,侍奉道长。道长教他面西跪坐,道长面东坐,把两手交搭,要心在听道长吩咐,把心从万物上取起,止对道长的心,凭全愤念,醒察于心。次后道长凭全力高声念一遍"喇以喇核,印乐洛乎",门人跟随念三遍。次后道长做都阿,门人念"阿米纳",毕后起来往静室中去,面西跪坐,务忙调养种子。寂克尔在门人心中,初时为一株树,栽在心的地面中。”
寻道者“穆里德”(即穆勒什德的弟子门人),受道之后,按照他的导师所规定的功修程序,笃志苦修苦炼。各项道乘功课达到熟练程度,即所谓“欲尽理纯,功到大定,道合自然”的时候,他就可以“由渡己的地位,上升到渡人的地位”。也就是说他从一个寻道者的地位,上升到得道者的地位。这时,他的穆勒什德就可以封授他为一个海里法,他被他的导师委派一个地方,收授门徒穆里德,传播苏非教义。有时他也可以分门立户,形成一个新的教团(或门宦),独立传教。或者他被留在道堂内,作为穆勒什德的一个助手。穆勒什德临终前指定一个最得意的海里法,作为他的替位人,在穆勒什德逝世后,继承他的教权,担任教团新一代的最高领袖。穆勒什德指定他的替位人,通常以口头指定,有时是采用书面遗嘱的方式,并授以“依札孜”(传教凭证)。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把它们都称为“口唤”(意为允诺、指示、命令),这在苏非派道统传承中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穆勒什德突然逝世,或他在生前并没做出这种“口唤”,没有传授“依札孜”,他的道统承传就会发生麻烦,海里法之间的教权继承之争,往往导致教团的分裂。
成为一个海里法之前,他要受到穆勒什德安排的一些严峻的考验,这也是一种封授仪式。这种仪式,通常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那种称之为“铁门坎”的连三九的长期斋戒和静坐等。出静后,穆勒什德宣布他的封授决定(口唤);给他命道号,授以“依札孜”。“依札孜”系阿拉伯语,意为凭据,就是传教凭证。一般包括:一张“伊尔夏提”证书,即传教证书。回族穆斯林译称“依勒沙德“(意为“引领正道”),这就是证明他是引领人们寻道的人;传教印信;传教信物。一般是衣帽服装和宗教用品,如汤瓶壶、念珠、拜毯等。最后,有些还要按照被封授海里法的不同情况,特授一条或数条各不相同的“迪克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