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规则有如下几点:
1.教众对谢赫的言论和行为,不能怀疑,不能批驳,不能有抗逆的表现,甚至在内心也不能有怀疑和抗逆的念头。即使真理在自己的一边,也得如此。教下如果有能力对教主的言论和行为加以解释,那么他可以去解释。否则就该承认自己的道品欠缺。如果发现谢赫似乎有离背教法的行为,或者说了违背教门的话,就应认为这是谢赫已经陶醉于真主,对真主的狂热和炽爱的表现,或者这就是谢赫的假借法,即借此而喻彼,借反而喻正。要确信谢赫的错误也比自己的正确要高明。没有谢赫的命令,教众不能模仿他的某些行为。因为谢赫是因时因地做这些尔曼力的,往往是他的假借法,这只是真主对法力的特权。但这些尔曼里对教众来说,则是不可取的。
2.教众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和“耐伏斯”(即欲望),无论好的和坏的,都要告诉谢赫,以便谢赫给他指示错误和正确的区别,指示他应该如何行事。总之,对任何事情,都不能隐瞒和欺骗谢赫。
3.只许确信自己门宦的谢赫,把自己置于他的掌握之下,不能再追随别的谢赫。教众要追随自己的谢赫去忠诚地寻道,任何灾难都不能改变他的意志,不应该被别人的责难和阴谋来扰乱自己。要忠诚和无限热爱自己的谢赫,高于爱自己、爱自己的子女和财产。确信只有依靠自己的谢赫作媒介,才能实现接续真主的目的。教众无论有什么要求,只能告诉自己的谢赫,或者是他的代表“热依斯”,不要告诉别人。
4.要无限地尊敬谢赫,以念迪克尔驱除内心的胡思乱想和对他发生的怀疑。不要管别人如何,自己只顾专心一致地面向他的所欲,成为谢赫的言论、行为、品德以至谢赫本然的“狂热者”。“对谢赫的狂热先于对真主的狂热”,没有对谢赫的狂热就根本谈不上对真主狂热了。
5.教众要保守谢赫的一切秘密,谢赫的话不可当众传说。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奥的道理,一般人的理智无法理解它。并且,教众不要泄露教主对他的睡梦所做的解释,也不要听信别人的解释,以免扰乱自己。
6.教众要服从谢赫所指派的热依斯,即使他们的尔曼里在表面上比别人的尔曼里差,也要服从。
神秘主义苏非教团道统的传承,基本为“传贤制”、“世袭制”两种传承方式。早期苏非派,教团领袖弃世后,由他生前所封授的海里法(继位人)继任教团领袖,接班传教。后来这种传贤制大部分都转化为世袭制,苏非教团的道统都由自己的后裔世代继承,担任教团领袖。回族伊斯兰教中的这些苏非门宦大多也是如此,甚至这种转化的过程更快一些。苏非门宦道统传承的世袭制取代“传贤制”,也是苏非门宦教权主义表现特征和世俗化的标志。
在虎夫耶苏非门宦中,除个别苏非门宦外,自形成伊始,都实行世袭制。谢赫马宗生所创传的毕家厂门宦,谢赫马守贞所创传的穆夫提门宦以及谢赫鲜美珍所创传的鲜门门宦,这三支苏非门宦是回族伊斯兰教中最早出现的苏非门宦,约清康熙初年产生。从他们的形成开始,他的道统传承制度,就实行了世袭制。毕家厂门宦,当谢赫马宗生逝世后,便由他的第五子马一清继承教权,掌握毕家厂门宦的教业。马一清逝世后,教权又传于他的儿子马达吾德,是为毕家厂门宦的第三代老人家。第四代老人家阿布董拉希也是如此。至此门宦衰落,从第五代起,门宦领袖不以教主或老人家称呼,开始称为主持人。但此后历代主持人,仍然多是出自这个家族的后裔。并且由其分化出来的支系门宦,也实行世袭制。穆夫提门宦,从谢赫马守贞创传这个门宦始,至本世纪50年代,共历十四代教主,他的道统继承都是父传子受的世袭制。同时,往往强调嫡系长子继承制。鲜门门宦,其创传者谢赫鲜美珍过世后,亦将教权传给长子鲜华者,教下称其为“华者太爷”。三代、四代及其分裂为两个门宦后,仍然实行世袭制。
清乾隆初年,谢赫马来迟创传着名的虎夫耶华寺门宦。谢赫马来迟还在世的时候,就把教权和传教“依札孜”交给他的三子马国宝。从谢赫马来迟始,六代教主都是父传子受。此外,在清中叶前后产生的虎夫耶胡门、北庄等苏非门宦以及他们的支系门宦也都是如此。
库布忍耶也是回族穆斯林中出现较早的苏非门宦。这个苏非门宦的创始人,我们前面讲到,是来自我国新疆或中亚的一个叫做穆乎引迪尼的苏非派修士,入籍甘肃临夏东乡,改从汉名张玉皇,字普吉,在东乡一带传播库布忍耶苏非主义。谢赫穆乎引迪尼归真后,教统传予他的儿子艾黑麦提·克比诺·白贺达吉,他以后的八代教主,也都是这个张姓家族世代继承。
哲赫忍耶苏非门宦。谢赫马明心在1781年哲赫忍耶穆斯林反清起义中,被清朝政府杀害后,由他的高足弟子谢赫穆宪章、马达天先后秘密继承传教。当时清廷严禁哲赫忍耶的传教活动,哲赫忍耶转入地下,惨淡经营。马达天逝世后,就由他的儿子马以德继承教位。马以德是远近闻名的一位大阿訇、苏非家,这时哲赫忍耶的道统继承,自然非他莫属。谢赫马以德去世后,又由他的长子、着名的西北穆斯林反清起义的领袖马化龙继承道统。从马以德起始,哲赫忍耶的道统承传,完全以世袭制取代了传贤制。以后他的各个支系门宦,也实行世袭制。
这里例外情况,是由谢赫阿布都·董拉西和谢赫祁静一所创的嘎德忍耶大拱北、九彩坪拱北一系苏非门宦,则一贯实行“传贤制”。这系苏非门宦以“绝尘俗为入道之门”,他的道祖和修功办道的谢赫,都是不求婚配,没有子嗣。所以,他的历代道祖都是择贤而传之。拱北的当家人(或主持人),也是由教众公推之。
道堂和拱北
道堂本来是苏非派谢赫和各级修士修功办道的场所。汉语称为静房或静室。阿拉伯语称为“哈尼卡”或“扎维亚”,多是偏僻简陋的暗室或窑洞。后来随着苏非派的世俗化,道堂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成为门宦的传教中心。它的建筑规模扩大了,往往包括修功办道的静房、拱北、清真寺(或礼拜殿)以及住宅建筑等等。有些苏非门宦,道堂也就是门宦谢赫府邸或庄园。建筑一般都比较豪华,规模宏大,如着名的西吉滩道堂、洪乐府道堂、板桥道堂、宣化岗道堂、穆夫提道堂、灵明堂、文泉堂等。
拱北是门宦最重要的宗教设施,往往被视为门宦的“圣地”,每个门宦都有供信徒拜谒的拱北。有的只有一、二处拱北,有的多达数十处。有些门宦以拱北为它的传教中心。
“拱北”一词,系阿拉伯语Qubbah的音译,也译“滚白”、“拱伯”,原意为拱形建筑或圆顶建筑。回族伊斯兰教苏非门宦的谢赫及其他重要人物,他们谢世后,为其修建较为壮观的坟墓,并在坟墓之上起造拱形建筑物(或其它形制的建筑物),称为“拱北”,供信众瞻仰拜谒。
伊斯兰教早期阶段,严禁穆斯林用石膏雕塑装饰陵墓,禁止在墓地上起造建筑物,更不容许在坟墓立行礼拜,向坟墓奉献祭品。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朝拜坟墓的妇女,在墓地修盖清真寺并点燃灯烛者将受到真主的谴责。”但随着阿拉伯帝国的不断扩张,伊斯兰教在亚非地区广泛传播,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们纷纷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原有的某些宗教习俗和残余的多神信仰一同带进伊斯兰教,这就成为伊斯兰教后来出现陵墓崇拜的肥土沃壤了。首先开陵墓崇拜之风的是什叶派人狂热的崇信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当先知的孙子阿里的次子侯赛因在卡尔巴拉被其政敌杀害后,他的信徒就在他遇害的地方,为其建筑规模宏大的陵墓,奉为圣地和圣墓,加以朝拜。11世纪神秘主义苏非派广泛兴起后则更加强了这种倾向。许多着名的苏非主义积极宣传提倡陵墓崇拜,便成为伊斯兰教世界一种较普遍流行的现象。
古代中亚一带以及我国新疆的各族人民,信奉萨满教、祆教或佛教。从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南疆地区起,至15世纪新疆全部地区伊斯兰教化,长达几个世纪的长时期中,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曾长期并存于新疆地区。原有宗教的习惯势力,对新疆伊斯兰教中的陵墓崇拜现象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这种陵墓崇拜,较诸伊斯兰教世界其他地区更为普遍。在新疆这种陵墓称为“麻扎马夏依合”或“麻扎拉提”,简称“麻扎”,意为贵人之墓、贤哲陵寝或祖宗墓园。新疆着名的较具规模的大型麻扎就有四百多处,无名的小麻扎比比皆是。南疆麻扎尤其多。据调查表明,本世纪50年代和田地区共有大小麻扎二千一百多处,阿图什县就有九百多处。
这种陵墓在土耳其又称为“突北”,土耳其语turbe的音译,系一种塔形陵墓,也称为“墓塔”。曾经塞尔柱土耳其人在伊朗发展和普及(11世纪中叶至13世纪),后又传往美索不达米亚和安纳托利亚。这种塔形的墓可能是依据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圆柱形或圆锥形帐幕形式而建造的。墓塔高矮不一,最高的达到200英尺(60米),按传统建在圆形地面上。但到12世纪,正方形或多边形的墓塔也比较流行。现存最古的是伊朗东北戈尔甘地区卡布斯拱北。这一墓塔是1006-1007年为地方官沙姆斯·马阿里·卡布斯(1012年卒)建立的。墓塔高200英尺,圆锥形的顶篷,十角星的地面规划。在拉伊地区的拉德坎突北,建筑十分华丽,像波斯纪念性建筑一样,具有特别深直的沟槽。在安纳托利亚突北的建筑比较简单一些,但其规模同样宏伟。回族伊斯兰教中这种陵墓,也有本身的传统影响和历史根源。
我国回族穆斯林中在苏非派广泛兴起以前,就已有拱北的建筑。至今南方还有不少被保存下来。如着名的广州流花桥畔的“先贤古墓”,又称“回回坟”或“响坟”。相传为唐时来中国传布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谢赫·宛葛斯(亦译“婉歌士”、“万葛斯”、“挽个士”)的陵墓。据《西来宗谱·敬录先贤苏哈爸遗迹》称:“挽个士果于粤东无常,教主等奉葬于围墙内,仿西域坟形,立滚白石亭一间,四围合拢,坟立中间,以为后人响祀之所,故又称曰"响坟"。”福建省泉州市郊有“灵山圣墓”(灵山南坡),又称“巴巴墓”。据传为唐武德年间,阿拉伯的四位传教先贤来华传教,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卒后葬于此。江苏扬州有“普哈丁墓”,又称“回回堂”。穆斯林以“巴巴窑”称之,也是中国穆斯林的一处先贤墓。据碑文载,其中葬有“宋德佑元年西域至圣十六世后裔、先贤普哈丁,宋景炎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年间西域先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展马陆丁,明弘治十一年先贤法纳”等。元代穆斯林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逝世后,在云南也为其建造了陵墓,称为“咸阳王陵”,并立有祭祀“享堂”。在西北地区有着名的西宁南山拱北,又称凤凰山拱北。据传为“天方二十世圣裔”古土布。览巴尼·尔卜都来海嘛,于成吉思汗征服中亚、西亚后,随蒙古军来到中国,先去云南,继又率从行者到青海西宁一带传布伊斯兰教,逝世后葬于西宁南山。由当时元朝镇守西宁的西宁王苏来曼特为他修建了拱北,并立碑以志纪念。宁夏固原县有二十里堡拱北,相传是来自西域的一位伊斯兰传教士,明天顺年间到中国,游历名山大川,落脚固原传教。成化二年去世,安葬于二十里堡,后来由一个回族军门杨一清在此为他修建了拱北,门前又立了铁旗杆,并题词为“南古祠”。
这些拱北建立以来,迭经翻修重建,已非本来面目。原建筑物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据记载和传说,早期拱北的建筑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圆拱形建筑物,采用圆顶和拱形门窗,整个造型成圆拱体或方拱体,具有显着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故将这种陵墓建筑,称为“拱北”。前面讲到“拱北”系阿拉伯语,其义都是指一种拱形建筑,没有坟墓的意思。阿拉伯语称坟墓为“格布赖”,波斯以及中亚则称为麻扎。而回族穆斯林把这种坟墓称为“拱北”,其原因显然是依据最早所建筑的这种坟墓的形制而称呼的,以区别于一般坟墓,表示对“先贤”、“圣哲”的特殊尊崇。
元明以前,内地穆斯林修造的拱北,还不是很多,个别地区间或有之,建筑规模不大,多数只是墓上起造建筑物,没有其它建筑。拱北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对传播伊斯兰教具有重大贡献的外来穆斯林学者、教士殁后,表示对其崇敬之意,在其墓上建造拱北,以志纪念,节日时附近穆斯林前去上坟,诵经悼念,仅此而已,并非作为圣地,拜谒朝参,加以崇拜。但明末清初以来,自新疆苏非派神秘主义传入甘宁青穆斯林地区,相继形成许多苏非门宦后,建造拱北之风也随之大兴起来。各苏非门宦在其道祖穆勒什德以及其他重要人物过世后,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建造拱北,成为信众拜谒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