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代性文化
7548500000045

第45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隋、唐、五代)(4)

《女论语》的内容,也不过是“贞节柔顺“几个字。全书十二章:1.立身;2.学作;3.学礼;4.早起;5.事父母;6.事舅姑;7.事夫;8.男女;9.营家;10.侍客;11.和柔;12.守节。全书四字一句,押韵,许多地方以白话表述,易懂,所以流行很广。

《女论语》以封建规范来要求女子,比几百年前班昭的《女诫》又有了不少发展。

例如,《女论语·立身章》说: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秘藏形。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在对女子的举止风范的要求方面.《女诫》并没有这样具体。班昭只是说“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人则乱发坏形,出则窃究体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当然,在《女论语》中,训练女子应有良好的仪态风度,这有合理的成分,时至今日,一些女青年“行必回头,语必掀唇,坐必动膝,立必摇裙,喜必大笑,怒必高声”,这还是需要改进的;但是,例如“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等,这些对女子的束缚就太不合理了。所以,还是要作具体分析。

再如,女子应如何侍候丈夫.《女论语》与《女诫》相比,提出了复杂得多、繁琐得多的要求: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学懒妇,先自安身。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夫若发怒,不可生填;退身相让,忍气吞声:莫学泼妇,闹闹频频。粗丝细葛,荧贴缝纫;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侍殷勤,莫教饥渴,瘦癖苦辛。同甘同苦,同富同贫,死同棺掉,生共衣余。能依此语,和乐瑟琴;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女论语》中这么多的篇幅,归根结蒂是教诫女子如何侍候好丈夫,当好男子的附属品这个角色罢了。

再如,关于夫死妻守节,《女诫》中只提出“妇元二适之夫”,而《女论语》具体得多,它说:

夫妇结发,义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倾,三年重服,守志坚心。保持家业,整顿坟莹。殷勤训后,存殃光荣。

唐代教女的项目,李义山的《杂篡》中载有十则:1.习女工;2.议论酒食;3.温良恭俭;4.修饰容仪;5.学书学算;6.小心软语;7.闺房贞洁;8.不唱词曲;9.闻事不传;10.善事尊长。

《女论语》对于女教的主张,大体与此相仿。其中,《学作章》是讲“习女工”的;《学礼章》是讲“温良恭俭”、“修饰容仪”的;《早起章》是讲“议论酒食”的;《事父母章》凡事舅姑章》是“善事尊长”的;《立身章》、《守节章》是讲“闺房贞洁”的。其余各事,有《训男女章》与《和柔章》差不多都曾说到。如《训男女章》说训女道:

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唤来便来,唤去便去;稍有不从,当加吨怒。朝暮训诲,各勤事务;扫地烧香,纫麻缉芒。若在人前,修她礼数;递献茶汤,从容退步。莫纵骄痴,恐她啼怒;莫纵跳梁,恐她轻侮;莫纵歌词,恐她淫污;莫纵游行,恐她恶事。

以上最后几句话,实际上是对女子加强性控制。

四、女子的悲哀

相对于其他封建王朝来说,唐代的妇女地位要高一些,行动的自由度要大一些,但是从本质上看,她们还是男子的奴隶,她们的生活充满了泪水,而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先看看那些宫廷中的后妃,她们是女性中最上层的人物,富贵、荣显、优闲、舒造一一占尽了人世间的风光,可是她们的命运最不稳定,比一般民间女子更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她们太容易受到政治风云的冲击,也因为她们的命运完全系于最高权势的爱憎与好恶上。

在两唐书《后妃传》中有记载的36个后妃中竟有15个不得善终,其中2个死于后宫争宠,2个因战乱流落失踪,1个自杀殉葬,1个作为太后获罪于皇帝而死;其余9个全部死于政治权力斗争、宫延政变,而这9人中有3人是因为干预朝政而为政敌所杀,另外6人完全是政治斗争元辜的牺牲品。

政治斗争是最残酷的。高宗王皇后与肖淑妃和武则天斗争失败,被各打200杖,截去手足,装到酒瓮中,而后惨死。

中宗的赵后在作王妃时,因为母亲长公主与武则天有矛盾,被囚禁起来,元人照看,死后几天才被发现,尸体己腐烂。睿宗的窦后、刘后受人诬隐,在同一天内被秘密处死,尸体下落不明。肃宗作太子时的韦妇因兄长被赐死,被迫与肃宗离婚,终身为尼。唐未昭宗的何皇后下场也很惨,在昭宗被朱全忠杀死后,她被继死,成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

即使不受政治权力斗争的影响,她们的命运系于皇帝一人,也时常受到失宠与皇帝死去的威胁。人老珠黄、色衰爱弛是许多后妃的共同命运。例如王皇后和玄宗是患难夫妻,曾参与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可是当武惠妃得宠后,逐渐受到冷遇。她向皇帝哭诉,希望能念及当日患难与共之情,玄宗一时也受了感动,但最后还是被废为庶人。即使受宠不衰,但如果皇帝一旦死去,就失去了靠山,往往凄凉潦倒终生。唐代后妃中还有自杀殉葬的事例,那是武宗王贤妃。她原先是才人,能歌善舞,十分得宠。武宗病危之际,问她道:

“我死,汝当如何?“答曰:“愿从陆下于九泉。”武宗就以巾授之,于是王才人自缝于帐下。宣宗即位后,赠号“贤妃”,以嘉奖她的“节操”。其实,这位可怜的女子很可能是迫于无奈,因为如果不回答“愿从隆下于九泉“也是死,如不自维也是死。这类事例充分说明了封建统治者的残忍与女子命运的悲惨。

在宫廷之中,还有大量宫女,她们在宫中地位是最低贱的,因此所受的迫害和痛苦也要严重得多。在唐代,宫女几乎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杜甫曾有“先帝侍女八千人“之句,白居易又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之说,这并不是艺术夸张,唐代宫廷女性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唐太宗时,李百药上疏曾说到“元用宫人,动有数万”。《新唐书·宦者上》则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娱大率至四万。”后者大概是唐代宫延女性的最高具体数字,那正是盛唐风流天子唐玄宗在位的时候。宋人洪迈说这是自汉朝以来帝王妃妾人数最多的时代。唐朝的最多人。数字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共有52880488人,假设其中女性占一半,则有2倒多万人,那么宫廷女性占当时妇女总人数的1/600,即平均每名女子中,有1名宫延妇女。直到唐末,国事凋零,江山残破,仍然是“六宫贵贱不减万人”。这样惊人的数字,不知造成了多少旷夫怨女,难怪唐末诗人曹邮感叹说“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了。

宫女由于身份低贱,常常会被加上莫名其妙的罪名,随便地被处死,生命如同草芥。例如,文宗因为昕信杨贤妃的诬陷,杀了太子,事后又十分后悔,他不怪自己昏庸,却斥责宫人张十十等“陷吾太子,皆尔曹也。”于是这些宫女都被处死。宫人杜秋在穆宗时是皇子的保姆,因为皇子受诬陷,她也被株连遣回乡里,老来饥贫交迫,孤苦伶汀,杜牧等名士都为之伤感,作了有名的《杜秋娘》诗悲叹她的命运。宫女受皇帝宠幸也可能是一场大祸。宣宗得到进献的一个美丽的宫女,十分宠爱,数日内赏赐无数。有一天早晨他忽然闷闷不乐,说:“明皇帝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于是将美人召来说“应留汝不得。”左右奏言可以放还,宣宗却说:

“放还我必思之,可赐妈一杯。”这个可怜的女人就这么被毒死了。宣宗是唐朝后期一个比较有见识的皇帝,而对宫女竟如此残忍,一时心血来潮就把人杀害了,就像随便踩死一只蚂蚁一样。这种事并不是个别的,魏宗的爱女同昌公主死后,魏宗不顾宰相刘瞻的劝谏,将同昌公主的乳母、保傅等一一殉葬,这真是太惨了。

对于更多的宫女来说,即使生命没有受到残害,一生的青春也在深宫中被埋葬,这种慢性的煎熬可能是更摧人心肝的。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除清朝有宫女退休制度,只要不曾被皇帝收用,年满22岁就可被发放出去,准其择配外,历代宫女多为终生制,所以唐代诗人元模的《行宫》诗中说“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椒房阿监青娥老“之句。

几千年来,封建帝王搜罗大量良家女子置于后宫,这实际上是一种性压迫、性摧残。这些女子在宫廷中尽管不愁衣食,但不可能与男子有性接触,得到皇帝宠幸的可能又是微乎其微,生命被如此葬送,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唐代文学发展到一个高峰,宫怨是许多文人雅士吟咏的内容,同时,还流传了许多哀事、韵事,都反映出这方面的情况。

唐代描写宫怨的诗文,流传下来的很多,例如杜苟鹤的《春宫怨》:

早被婷娟误,欲妆临镜惰。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这首诗描写了奏是幸福降临的标志,春天是勃勃生机的象征。然而,对幸福感到渺茫,对生机感到去而不返的人,春天只会令她更添一层怨苦。

刘皂的(长门怨其一)也很有名,漫漫的长夜,冷滴的秋雨,其中含有多少失宠娱妃的凄冷孤独和哀怨忧愤: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试却千行更万行。

还有杜审言的《赋得妾薄命》,描写了宫女们秋扇见捐的悲哀: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一诗,描写唐玄宗时期宫女闭锁深宫、青春流逝的怨恨,也是描写宫怨最好的作品: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带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还有一些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宫怨。如玄宗时,赐边军扩衣,制自宫中。有兵士于袍中得一诗,曰:

沙场征战客,寒夜苦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

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

得诗的兵士向主帅作了报告,主帅又奏于帝。唐玄宗遍示后宫,查问是谁写的,声明承认的不加罪。有个宫女承认了,说自己万死,玄宗发了怜悯之心,说“吾与汝结今生缘。”

把她嫁给了得诗者。

这件事似乎很动人,但只是个例外的例外。宫女的解放不可能寄托在帝王一时的恻隐之心上,帝王一时高兴,可能成全一个宫女,但不可能成全后宫几万宫女,以下这个写诗的宫女就没有结果了:

孟柴《本事诗》载红轩题诗的故事,说唐诗人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流水上务大梧叶,上题诗曰: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明日于上游也题诗叶上,泛于波中,诗曰:

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

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后十余日,有客来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一诗,因以示顾况,其诗曰:

一叶啼诗出禁城,谁人愁和独含情。

自垂不及波中叶,荡漾乘风取次行。

从诗中看,此事不了了之。又有一说这“红叶题诗”的宫女名韩翠萍,诗为一读书人于拮所得,于题诗于叶又为韩所得,韩25岁时被放出宫,又做了于妻。这么凑巧,也许是某个文人托伪杜撰。总之,可能当时宫女们以写诗作为一种性心理宣泄,打发光阴不是个别的。”一人深宫里,年年不见春”,很能反映一片愁苦之情,她们的性压抑是多么惨重。

关于宫女的性苦闷,明人洪升的杂剧《长生殿》中有很深刻的描绘,在其书第二十一出“窥浴”描写宫女偷看唐玄宗和杨贵妃同浴)中,开场“字字双”借宫女之。说“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宫娥队里我为先,归殿;每逢小监在阶前,相缠申手摸他裤儿边,不见。”这性苦闷的宫女竟在太监身上发泄了。“窥浴”中还有一段宫女和太监的对话,说两名宫女偷看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浴,看得正兴起时,一名太监上前调笑道“两位姐姐看得高兴呵!也等我们看看。”宫女说“我们侍侯娘娘洗浴,有甚高兴?“太监笑说“只怕不是侍侯娘娘,还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这一语道破了宫女们的性苦闷和性饥渴。在历代,太监们当是宫女发泄性苦闷和性饥渴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