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28

第28章 文化建设(2)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主要借助资本和资源的发展转移到以人特别是以人的智力为中心的发展。知识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近代以来,人类的知识总量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迅速提高。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总量中,高达60%~70%是由知识和科技贡献的。原子裂变规律的发现使人们掌握了核能应用技术。粒子受激发射理论的产生为激光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激光照片、激光录影录像、激光手术、激光加工制造等以激光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链。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更是导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如今人们须臾难以离开的网络世界就是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依据的。知识不仅是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和人本身的认识。近代以来新兴的社会学科大量兴起,如管理学、环境科学、领导科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等,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了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而心理学、社会学等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在近年的发展,同样把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如果说当年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使人们为之眼前一亮,那么今天的社会发展为培根的论断提供了更为充实的论据。

理想信念就是力量。说到理想信念,人们通常并不把它与力量联系起来,其实理想信念不仅是力量,而且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理想是人们的精神追求目标。信念是对精神目标的信任、信服或信仰。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行事果断。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少人家境殷实,但还是加入到推翻旧世界的洪流中来,推动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动因并不是一己的温饱,而是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平等的政治信念。由于他们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因此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一往无前,愈挫愈坚,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抗日战争中,论装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远不如日本军队,最终失败的却是日本侵略者,因为侵略使他们的行为失去了道义上的正当性,也因为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头脑被革命理想信念武装起来了。在中国历史上,进步的理想信念曾经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前进方面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屈原厌恶黑暗朝政、坚守高尚人格,“虽九死其犹不悔”,是受进步理想信念的感召。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反抗封建专制,致力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是受进步理想信念的引导。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动员人民投身社会变革、实现国家强盛、谋求自身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经过“文革”十年动乱,我国社会一度出现理想信念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也是力量。道德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人格精神,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是人心堕落、混乱无序的社会。道德作为一种力量是通过道德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实现的。道德水准较高的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这将减少生产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整个社会因为团结凝聚而富于行动力和创造力。在国际事务中,道德的因素同样十分重要。占据道德高度的国家更有感召力、吸引力,别的国家更愿意和这样的国家打交道,对这样的国家的行为更能从善意的方面去理解。其实这一点中国古人早就体会到了,孔子主张通过实施“仁道”而“附近来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运用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征服世界。在当代,一些西方国家经常挥舞“民主”的旗帜对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似乎只有他们才占据了道义的高度。虽然这种道义实际上很虚伪,但也反映出道德可以作为力量是国际普遍认同的。在道义上不能得到认可,行为就会失去合理性,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道德是良知的召唤,道德是心灵的评价,道德营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正面形象。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还包括社会习俗的力量。习俗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康的社会习俗不仅是柔性的社会规范,而且是培育健康人格的温床。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了的东西人们更乐于去遵循。从增强我国软实力的角度来说,培育健康良好的社会习俗是必需的。如果人人遵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我们的人际关系将更为良好,社会和谐将更有保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刚正不阿、正道直行,才能形成进取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当代,还要着力培育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年的实践表明,尽管人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权重失衡的现象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建设的投资与文化建设的投资不平衡,也表现在文化建设在相当一些人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的心目中依然摆不上位置。在一些地区,建楼堂馆所、修广场一次可以拿出很多钱来,而一旦涉及文化建设就觉得手紧,似乎在经济还欠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建设等一等、放一放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的做法是极为短视的。且不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起来,缺少文化的支持,经济成果也不可能被人性化地、公正地享有。如果说不能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同样不能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物质需求割裂开来,没有文化的含量,人的生活将降低到动物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近年我国社会文化需求在急剧增长,文化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是优质文化供给不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积极回应。

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同步发展。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培育全民族的人文科学素养和道德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经济发展、国防实力的提高不仅不矛盾,还是经济发展、国防实力提高的必然要求。一个精神孱弱的民族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能力,同样,经济建设也是需要精神和文化力量支持的,文化理念不仅决定着经济的发展目标,而且决定着经济成果的分配方式。软实力广泛渗透在硬实力之中,参与硬实力的生成,而硬实力的增强,又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资源的支持和良好的契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软实力建设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我国的软实力建设较滞后,今天着重强调软实力建设某种意义上还带有补课的意思。第二,软实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其实效不是短时间能够显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精神的成长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而软实力恰恰和人的精神成长联系在一起。第三,从建设成本的角度看,软实力的建设相对来说是动用自然资源较少的,而收益却相对较大。以文化促进发展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也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

(三)当前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十七大报告在为文化建设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分四个方面集中论述了当前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的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的整体。如果把文化建设比作培育人的健康肌体,这四方面的工作分别是立魂、活血、固本、强筋。

每个自觉的社会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价值鲜明地揭示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形式,是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之后,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从国际的角度看,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系统的价值理念引导我国的前进方向,才能有效应对严酷的国际环境,确保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从国内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其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尤其巨大,它表明在我国已出现多元利益格局。目前我国不同利益诉求不但在增多、加大和交叉,而且通过不断的利益分化,正在逐步结成众多、复杂且力量对比不一的利益团体或者利益集团。应当承认,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且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某种合理性。但同时应当看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加大了协调的难度,国家整体利益如何保证的问题更为突出,弄得不好,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无视日益突出的不同利益诉求,更不能简单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利益协调方式。这就需要创立不同社会群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并合理博弈的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不同社会群体合理博弈机制的价值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在当前,尤其重要的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生动活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导,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构建坚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天然职能。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建设思路、方式、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成就是显著的。但应当看到,以往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僵化、封闭、脱离实际的缺陷并没有根除。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是对以往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持续创新,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和对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注重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和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