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27

第27章 文化建设(1)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题,对文化建设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再次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当前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意义深刻,需要深入领会。实际上领会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报告中的文化部分。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纷纭庞杂,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共同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内在的凝聚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表明了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更高程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我国当代文化实践,才能正确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这种文化的问题。

一、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主要精神综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由我国当代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经过长期艰苦探索,中国人民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如果说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他们必然要求有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化。社会主义的出现是历史趋势但不是自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观察社会,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确立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形式和实现途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持续探索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因而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继续的探索和开创,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在文化领域,这体现为对文化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的认识,对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对文化凝聚民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的认识,以及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发展文化生产力、变革文化生产方式、改善文化供给和改进服务的认识。作为当代社会思想的精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广泛吸纳和包含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只有以这种理论作为指导,我国当代文化才能紧紧追随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而融入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说不能以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当今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想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的势头也加剧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利益的诉求多样化。这一切都使我国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和多样,文化发展中的变量在增多,文化发展可能的选择在加大,文化的多元不可避免。我们承认文化多元是一种客观现实,绝不意味着承认形形色色的文化都有同样的进步价值,更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把任意一种理论体系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文化的多元究竟是利是弊?抽象地谈论没有意义。在主流文化强健的情况下,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在主流文化孱弱或是没有主流文化的情况下,文化的多元必然带来文化价值的离散,进而导致文化认同的迷乱,这对一个社会来说绝不是幸事。因此明确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流文化建设是必然之举。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无法承担我国当代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任。虽然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曾经起过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但资本主义思想体系表现出的明显阶级局限是不容否认的,维护本阶级利益是这种思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上的思想理论带有明显的非人性特点,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也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并且严重危及资源和环境。社会主义必须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但绝不是原封不动地把它拿来。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也不符合我国人民的愿望,因此“西化”的路是走不通的。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出现了一股“儒学”热。就延续中华文明的愿望来说,这种观点不无可取,但是简单地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作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仍是有问题的。毕竟儒家思想是以往时代的产物。儒家所推崇的王道、恕道、仁道、礼仪都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它是伦理形态的,而且以差别等级体制作为社会秩序的前提,儒家观念中缺乏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平等意识、个体意识、竞争意识等等。因此在今天,对儒家的尊重是尊重它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和情感寄托,而不能以此作为我国当代文化的引导性、支配性力量。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意味着不能以僵化的马克思主义或被错误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僵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不是马克思主义,甚至会走到马克思主义的反面。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对指导今天的文化实践有任何助益,而且会玷污马克思主义的光辉。20世纪下半叶以来,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科技革命的步伐加快,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以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文明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就文化来说,无论是创造方式、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还是享有方式都与以往的时代产生了明显的区别。在这样的时代从事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创造性的精神吸纳新时代涌现的精神成果,而不能闭上眼睛夜郎自大。以僵化的、误解的“马克思主义”看待当今的文化现象,往往会戴上有色眼镜,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样对待文化建设,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只能手足无措。持有僵化观点的人也许看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指出问题也可以很尖锐,但他们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模式化了,他们的视野是向后看的。不能想象一种脱离了时代的思想理论能够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引导力量。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以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坐标的。以此指导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就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化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和谐精神,大力培养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大力倡导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的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进步社会理想,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文化的主旋律应该和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协调起来。多样化应当是由主旋律引导的多样化,主旋律应当是多样化基础上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精神空间和创造余地,应当有多样丰富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应当有效地利用一切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归根到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突出文化的进步性和人民性,实现人民对文化的共同创造、共同享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应有的发展方向,这也就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论广泛渗透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又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代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指导我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往文化建设中的诸多教训表明,背离了科学发展观,我国的文化就不可能实现健康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当今的文化建设,就要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建设与享有的关系,文化内部各种亚文化类型和样式的发展也有个相互协调的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着眼于文化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改革以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目的,以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为准绳。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放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事业中来看待。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十七大报告文化部分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这一概念是在提高“综合国力”的框架中提出的,将“软实力”与“硬实力”对举,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二大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的观点。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随着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党的十七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对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进行定位,软实力与硬实力对举从文化的功能和特征的角度对文化建设进行定位。在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后,再从软实力的角度对文化建设进行定位,由此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更加清晰。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一般包括经济力、政治力、科技力、军事力、文化力等,其中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等通常被称为硬实力,而文化力则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之软,主要是指这种力量是间接地起作用的,发挥于无形,它通过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而影响现实,影响世界。软实力也是一种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历史表明,国家的强大,仅仅依靠硬实力是不够的,缺乏软实力,就缺少创造力、意志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仅凭硬实力可以逞强于一时却难以久远,一个国家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增长,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提升软实力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采纳了缘起于西方的软实力概念,既是对国际综合国力竞争趋势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求的积极回应。

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就要加快知识生产,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