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59

第59章 党的建设(10)

(3)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

调查研究是广大干部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形成干部优良作风的必经之路。广西的发展机会越多,各级领导越需要深入调研,需要冷静的、全盘的、周密的度量,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决策和发展战略,如果让激情和热血冲昏了头脑、饥不择食,是很危险的。要坚持推行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制度。工作越繁忙、问题越复杂、矛盾越突出,越要加强调查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的要求。要及时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决策并真抓实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坚持普通干部调查研究的制度。普通干部发展下去都有成长为领导干部的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就要练就调查研究的过硬本领并养成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否则,难免要带着官僚习气进入领导层。如果进入了领导层再开始搞调查研究,能力就大打折扣了。要形成专题调研成果和常规的定期调研成果的及时整理、汇总、交流制度,保证调研信息渠道的畅通,并尽可能发挥调研成果的作用。这对促进干部养成良好作风是十分有益的,否则,调研就会成为走过场、走形式,反而会助长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优化干部作风的内在力量

树立广西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广西的发展不能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修修补补上,更不要把思想固守在广西注定落后、落后合理、难以发展和赶超这种懒惰和悲观的思维定式上,需要抛弃落后铁定的思想包袱,树立不发展惭愧、不发展无法向广西人民交代、不发展难以面对国人这样的新观念,对全局的发展作出科学的统筹,实现整体推进。

树立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观念。干部不能满足于廉洁从政、干干净净做官。不廉洁的干部,即使事业上有所作为,也不是好干部。同样,再廉洁的干部,不管如何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守法遵纪,如果不干事业,不为老百姓服务,不造福人民,也不是好干部。所以,干部既要廉政,也要勤政,不可偏废。

树立敢于创新的意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接受新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这个主题,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创新,着力解决干部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法治、服务、责任、效能机关,努力开创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的新局面。

(5)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观

邓小平指出:“如果把自己关心自己的这个积极性转到关心群众生活方面来,我想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干部作风好坏,归根到底看他们在群众利益问题上的态度。第一,要以是否符合广大群众利益作为衡量干部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第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把群众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第三,向群众推行“阳光政务”,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公示公开,对群众反映出的疑点问题,公开接受质询查阅。凡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决定,坚持开门纳谏、科学评估、民主决策、监督落实。第四,要敢于向群众负责。凡是做不到的事情,要及时向群众讲清楚,不要掩饰、不要轻易承诺。凡是向群众承诺的事,必须全力以赴坚决完成。凡是做错了的事,要敢于向群众认错,并及时纠正和补救,切不可让矛盾累积。对群众正当的、合理合法的权益,要敢于维护,无论有多大压力,都应敢于为民请命。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我们的干部就必定会被公认为群众的好干部,就一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党的建设要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

党的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及时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的制度机制。”这是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由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始终,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保证。

(一)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

1.重视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党在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方面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经验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一套鲜明的、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民主集中制等根本制度上与各国共产党保持了共性,而且创造了支部建在连上、集体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等这样一些极富有中国共产党个性的东西。撰写制度为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党的战斗力的不断增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党取得政权提供了根本保证。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党一方面继续坚持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思考。

但是,总的来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成效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因为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忙于政权建设,自身的制度建设和创新相比之下没有那么迫切;二是对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由于民主革命时明在思想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忽视了作为执政党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大意义;三是对苏共在制度建设上的缺陷认识不深,对苏共那一套过度集权、缺乏民主的体制在较大程度上持肯定态度,并且受了这一模式的很大影响。

党的制度建设在认识上的不足和在创新上的不作为,导致了党的制度中一系列弊端的产生。其中有一些严重弊端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给党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一是官僚主义现象使上情不能下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严重堵塞着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造成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隔阂。二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损害党的民主生活,影响全党集体智慧的发挥,挫伤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三是家长制的现象不但使党内无民主和平等的权利可言,而且也是党内产生阿谀奉承、不讲原则等不正之风的重要根源。四是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干部同群众分离开来,使一些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公仆意识大为降低。五是各种各样的特权现象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章和党纪面前所有党员平等的原则,其结果也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及党和人民群众间联系的损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所犯错误的原因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这一结论是对党的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重思想建设、轻制度建设教训的深刻总结,表达了邓小平对党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2.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事关党的建设全局

(1)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关系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党要领导好革命和建设,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路线;而党能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又是与党的自身建设,包括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密切相关的。首先,健全的制度是形成正确路线的可靠基础。党的正确路线是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正确认识的产物,是在全党、全国人民实践基础上充分发挥党的集体智慧的产物。为了制定和不断完善党的正确路线和相应的方针、政策,必须在党内外充分发扬民主。毛泽东说过,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要充分地、持久地发扬民主,就一定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其次,健全的制度是贯彻正确路线的重要保证。党的正确路线要得到卓有成效的贯彻执行,必须依赖于全党对党中央自觉的、坚定的服从,令行禁止,步调一致;依赖于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党员队伍的质量;依赖于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非党组织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而这些,都要有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再次,健全的制度是纠正党的失误的有力武器。党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即使是在正确路线下,局部的、暂时的失误也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少犯错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得到纠正。健全的制度就是保证党少犯错误并及时纠正已犯错误的良好机制。没有完善的制度,有关党的工作失误的信息、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不能及时地、完整地、准确地反映给上级,党的领导机关就不可能及时地认识和纠正失误。

(2)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关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巩固和发展。首先,思想建设的巩固和深入,有赖于党的制度建设来保证。党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党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体党员,就必须坚持对广大党员进行长期不懈的思想教育。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只有在形成科学的、经常性的制度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才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制度的运作,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体现出来,没有执行制度的一致性,思想上的统一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只有口头上说统一而没有行动,思想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制度建设对巩固组织建设的成果也起着重要作用。组织本身就是一种规则,或者说就是一种制度。组织和制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制度不但决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制度建设是组织存在的首要和根本的前提,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制度的组织。好的制度可以促进选拔上来的干部的健康成长,巩固组织建设的成果;坏的制度,可以阻碍干部的成长,甚至可以毁掉一些干部。再次,制度建设对作风建设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要有一个好的党风,广大党员、干部的个人素质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制度往往起着导向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长期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形形色色腐败现象的斗争,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事实表明,克服各种不正之风,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制度问题。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情操,激励大家自觉地、坚定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制度的作用在于建立健全一套管用的制度和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多年的实践证明,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巩固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总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而制度建设又对巩固发展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成果起着重要作用。

(3)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于理顺党内关系、规范党员行为、发展党内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党内存在着多种关系,主要有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党员个人与党的整体的关系,党的中央、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等。党的制度具有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作用,能够调整党内的各种关系,规范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活动,使其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保障党内民主,既是党的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它的落脚点。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制度和机制实现的。没有具体制度作保证,党内民主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来保证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保证党员对党的决策的了解权和参与权,保证对党的各级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全党对党内事务的充分自由的讨论,保证党内广泛的批评权利,党员就不会有党内主人翁的意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党的各个组织和党员就会变成机械地服从上级意志的工具,整个党内就会死气沉沉,没有什么积极性、创造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