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7610400000017

第17章 谱写光的旋律——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亚东(1)

2005年3月29日,人民大会堂鲜花簇拥,华灯熠熠。19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踏上庄严的红地毯,向主席台前属于他们的光彩和辉煌走去。当主持人念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蒋亚东”的时候,一个坐在靠后排座位上的中年学者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站起身,理了理自己的深色西服,在镁光灯不停地闪烁中,走向主席台,从国务委员陈至立手中接过深红的聘书。

看着聘书封面烫金的“长江学者”四个字,蒋亚东的思绪回到20多年前,他收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对着通知书上鲜红的印章,他许下承诺:绝不虚度光阴,一定要有一番作为!

20多年来,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到硕士到博士到长江学者,从教师到院长,蒋亚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倾洒在了一个个小小的电子配件上,他用严谨、勤奋诠释着当初许下的诺言,用生命谱写着光的美妙旋律。

鸿鹄之志

“人要看得长远些,才会有所成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下定决心认真去做,就一定会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走近蒋亚东,他执著严谨的学者气质总是在举手投足间显露无遗。20多年来,在蒋亚东已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在他曾经毫不犹豫选择的研究生涯中,带给他的有着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但他唯一不变的就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埋头苦干。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既然选择,就应该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走进光电信息学院大楼,新型传感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建在这里,这是蒋亚东20多年来几乎每天都要走进去很多次的地方。狭小的实验室除了研究器件之外,最惹眼的就算陈列在里面的各种奖牌、获奖证书、发明器件模型了:国家发明奖、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让人应接不暇。透过这些,我们似乎看到了蒋亚东和他的同事们在夜深人静时挥汗如雨的身影和为了一个小小的电子元器件数十年如一日的枯燥生活。

这个实验室是我校著名教授杨大本于1985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在国内率先建立的,实验室起初名为电子聚合物及器件实验室。第二年开始,实验室招收硕士研究生,当时刚完成本科学业并留校任教的蒋亚东的聪明才智被杨大本教授看中并招为研究生。蒋亚东成为杨大本教授的开门弟子。在杨大本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蒋亚东的才华很快就崭露头角,他的研究之路也走上正轨。1994年入选四川省首批跨世纪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奖和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蒋亚东通过刻苦努力,迅速从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成长为实验室的骨干,实验室的规模也逐渐壮大。

1998年,杨大本教授去世,临走前他将已经成为四川省传感技术工程重点的实验室交给了蒋亚东。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年轻的蒋亚东默默地接过恩师交给他的重担,把失去恩师的悲痛藏在心底。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恩师。那时的实验室只有三名教师和四名还未毕业的博士生,实验器材也相当简陋,而且整个实验室全年的科研经费仅有7万元。起步是艰难的,但这并没有让蒋亚东失去信心,相反,他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和项目开发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蒋亚东得知国际化学传感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抱着对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的信心,蒋亚东带着全体课题组成员到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他和同事们辗转各个参会单位介绍和展示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的课题,向主管的国家机关汇报研究情况和发展前景。一趟辛苦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大收获,“我们开这次会用了4万元,但第二年,实验室的经费就一跃达到了70万元,实验室也成功批准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蒋亚东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实验室在他和他的“战友”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逐渐成长起来。如今实验室已发展成为一个有80多人的团队,2005年整个实验室的科研经费更是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截至2006年,实验室承担了“863高技术”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部(委)、省重点科研课题49项,实际研究经费1438.8万元。完成鉴定(或验收)成果55项,在新型传感器及其相关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两项获得国家发明奖,9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和交流学术论文274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56篇次。出版学术著作10部(其中专著3部),这充分体现了实验室的现有基础水平以及科研队伍方面的优势。2005年12月我校的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传感器实验室成为其三大实验室之一。

“师母从国外回来,我告诉她,实验室现在的发展非常好,我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说到这里,蒋亚东教授的脸上显出无比的自豪,为恩师,也为自己,更为学校。

锲而不舍

2005年4月20日下午,四川中城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的高新技术转让协议在我校签署。在蒋亚东主持带领下,历时四年研发完成的“片式有机固体钽电解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等三项相关技术以380万元转让给四川中城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这三项技术的主要技术指标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且达到了国际同期先进水平,通过信息产业部专家组鉴定,在200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雷达、通信等电子整机系统上,目前基于该技术所生产的电容器在国内尚属空白,产品可代替进口品。

“实验室建立以来一直本着这样一个信念:希望借助我们自己的科研力量跟企业合作,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和相关的一些产品进行转换,为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建设作贡献。现在正是我们这一批中青年教师该奉献的时候。”说这句话的时候,蒋亚东的语气很平常。在他的眼里,“奉献”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似乎丝毫不值得在意,然而,这句话在我们心里的触动是深刻的。

在蒋亚东的带领下,新型传感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指导方针,重点发展方向为开发新型电子敏感薄膜材料,研究微结构阵列化传感器及集成化组合传感器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新型电子敏感聚合物薄膜及传感器;纳米电子信息薄膜材料及传感器;新型磁光薄膜材料及传感器。被四川中城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看好的“片式有机固体钽电解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便是实验室走向开放和突破、将高新技术向企业转让以及蒋亚东和他的“战友们”奉献自己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