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小涛老师的朴实与洒脱就像他本科和研究生时所学的专业——“金属材料”一样,硬朗而又朴素随和,真实的跟未经锻造的金属一样。
从零开始到得到国际同行充分肯定
2003年1月,祖老师从四川大学正式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开始了“凝聚态物理”与核方面的研究。由于此前学校在这方面一点基础都没有,祖老师在电子科技大学认识的唯一一个老师也劝他不要来。而且在四川大学他从事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后,由于刚开始没有实验设备和基础,不得不转向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正是祖老师金属般的性格让他克服了重重难关,“任何事情只要是我看中要去做的,那就必须得做下去,不退缩”。
“在电子科技大学大家往往都是从事电子通信方面的研究,没多少人耐得住寂寞来研究相对冷门的基础物理与核,那么师资与人才就成了最大的问题”。祖老师回忆到,正是由于没有人才,他从四川大学把他两个优秀的刚毕业的研究生向霞和王治国带过来,3个人组成的团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成果让祖老师自己都有点出乎意料。
2003年以前,学校在论文方面的成果很不乐观,整个学校SCI论文一年只有30来篇。而“凝聚态物理”要在学校立足,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由祖老师带领的团队的SCI论文数量从2003年开始连续翻倍增长,2006年达到50多篇,实现了学校多个零的突破,团队的人数也由最初的3人扩大到现在的近50人,还申请了4项专利,其中2项被批准。
现在,团队依靠国际合作,同时从事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主要实验都在校外或国外完成,固定的合作伙伴有密歇根大学、剑桥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
看着他的学生和团队的成果,祖老师是满足的,最初从四川大学带过来的王治国已经从韩国留学归来,向霞的论文轰动一时,现在已经被教育部派往美国留学。其他的学生也都迅速成长,毕业后一般都留下来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因材施教留住人才
作为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在采访中,祖老师不止一次地提到因材施教,“教学的重点在于因材施教,而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给研究生上课更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上课,而且不必把书学完,照本宣科毫无意义,”祖老师接着说:“而时下好多所谓的互动都是为互动而互动,了解了学生之后随便怎么上课都是互动的。”
“由于我们学校研究生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但只要有一个完全公开开放的环境,让研究生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到最后都是一样的。”
现在,由团队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谈到留住人才,祖老师说:“要稳定人才,那科研硬件条件必须提升,我们在努力,学校也在努力,而且我们的工作氛围是轻松和谐的,所以大家一般都会留下,但我对人才肯定也不设障碍。”
最不喜欢开会
作为物理电子学院的副院长,祖老师表示,对行政不感兴趣,不愿往那方面发展,那样只会耽误研究。谈到下一步打算时,祖老师灿然地说:“与学生一起组织研究工作,好好享受这份乐趣。”
洒脱淡泊的祖老师总是给人一种实在的感觉,尤其在这样的年代,这种保持真实自我的性格更是难得。
谈到开会,祖老师说他是能逃的尽量逃,只喜欢务实的东西,不喜欢大而空的论调。而且他自己的团队一年也就在关键时刻开一两次会,其他的都是在工作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特立独行精致生活
祖老师来自重庆,有重庆人那种爽朗与洒脱,本科与研究生阶段,他几乎从不听课,一直都是抢最后面靠窗的位子,但课程学得都还好,全都是自学的。这种特立独行还体现在记笔记上,祖老师说:“几乎就没有哪门课程用过笔记本,唯一记过的一本也只写了第一页。”
当初祖老师离开四川大学到电子科技大学发展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
现在,祖老师每年都要出国2~3个月,但他的结论是国外的日子不好过,美国更不好玩,完全没有在成都那么愉快闲适。说到生活,祖老师提倡享受生活。“人都要有人文的交流,比如一帮朋友经常聚聚,摆摆龙门阵,而且佛家、道家的很多哲学方面的东西都可以用在生活中”。
业余的时候,祖老师还喜欢武侠,“金庸和古龙的全都看完了,现在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好看,”他还把武术和学习类比,“武术和学习一样都讲究一种境界,都是跟着师傅学,最好的境界是达到独孤求败那种境界”。
祖老师给人的那种朴素感贯穿于采访的始末,当我仔细聆听着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录音时,体会到了更多:他不会像很多人那样,给一件事情扣上一顶大帽子,即便是这件事情值得这样去做;他不会说一些很虚的话,全是实在本分的话;他既有中国农民式的简单质朴,又有西方价值观的实在直接,正如他笃信的“把科研当作一种乐趣,把生活当作一种享受”一样,这就是原原本本、真实自我的祖小涛。
(郭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