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道路布满了荆棘。这条旅途需要很多人互相帮助,相互促进、提高,唯有如此,才可能披荆斩棘,走得更远。
初见田书林教授,一张慈祥的笑脸,端坐在沙发椅上,微笑地和我们打招呼,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随和。早就听说田老师对学生非常和蔼,上课也风趣幽默,加之仅仅37岁的年龄,让我们心里的距离感顿时消失,愉快地和田老师聊了起来。
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田老师十分乐意把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希望通过自己与科研结缘的点点滴滴来激发同学们科研的热情,让科研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1985年,田书林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当时的一系学习自动化,由于入学成绩较好被分入H班学习,一年后得到了由导师指导学习的机会。当时许多课他都是在实验室里学习的,比如《微机原理》这门课就是在单板机上边实验边学习的。在陈光衤禹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终身受益的治学、为人的道理。“我很感激这段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因为导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起步阶段的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回忆起这段大学经历,田老师至今难忘。这段经历让科研成了他执著一生的事业。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机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就恰逢其时。但是现在的高校教育已不可能提供太多这样的机会,”田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同学积极主动地与教授、老师交流,让老师看到你对知识的渴求和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机会总是自己主动争取的嘛。”很多本科同学离开大学后没用两三年就脱离科研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接触过项目,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当工作后,公司会问:“你干过这类工作吗?”一个人回答:“干过,但不会多少。”“那你就先干点简单的慢慢熟悉吧。”于是他便会逐步接受一些安排,两三年后便完全走上科研的道路了。另一个人回答:“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你就去搞销售吧。”机会就不会再属于他,自然也与科研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大学生做项目起步是关键,不在于难度有多大,而是你应该广泛地多做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关于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存在的“不知所云”现象,田老师这样启发我们,专业课上老师所要介绍的是这门专业的研究方向,就具体问题进行发散、展开,而同学们则应在这些展开后的内容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作一个有心人,主动与老师交流这些内容。在科研、教育主要侧重于研究生培养的今天,个人才可能被老师重视,获得更多的机会。同学们也应该把自己的目标提高些,本科培养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同学们没有更高的长远追求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教材和基础知识是稳定的,也是与实际项目有距离的,接触后你会发现任何项目都是自己不会的。这时怎么办?唯有不急于求成,沉下心去,充满信心地坚持研究,因为“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要付出了全力,进入角色后,问题就不再陌生了。”
回首自己科研的道路,田老师说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过许多科技难关,“艰苦意识和十足的信心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当年研制通用型GPIB控制器时,需要将专用语言在没有源代码的情况下利用对二进制数据的汇编修改使其满足通用的需求。刚开始多数人都觉得几乎没有完成的可能,有的专家花了十几年也没有啃完这个项目。田老师坚持研究,没有放弃,最后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写入了自己的研究生论文中,现在这项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科研的道路布满了荆棘。这条旅途需要很多人互相帮助,相互促进、提高,唯有如此,才可能披荆斩棘,走得更远。田老师感慨颇多,“最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步入了科研的殿堂,和各位老师、朋友们工作在一起,分享了科研的快乐和自豪。如今自己做了导师,带了一群更年轻、充满朝气的科研新军,更是体会到科研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教学、科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人的能量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也正是我拒绝众多公司的聘请,坚持留校从事科研的原因。打造一个层次多,思维广,梯队建设完善的团队更是我和同事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在这个团队里,成员各用其长、相互协作,从1998年到现在,不断地磨合与发展,如今已形成一个团队科研方向明确,个人发展有充足空间的大家庭。”
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田老师认为这得力于正确地把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分给不同的成员。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压力,因为在这个团队里要是感到轻松就说明你没有全力以赴!但是,任何团队都不是永动机,休闲、放松对长期从事科研的人员来说更显重要。田老师在这方面也有独特妙招:“我们每周会进行体育活动,也会大家一起吃饭,喝点酒,坐在一起没有目的地闲聊,心里有什么不顺说出来就好多了。”
田老师觉得这么多年的科研工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锻炼了生命的韧性: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始终坚守这样一个信念——只要一往无前,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才会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沿途的风景也才会越来越美丽。
对于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件事,田老师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这次获奖对我的工作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一种压力,督促我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当然我还很年轻,路还长着呢。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荣誉是属于团队的,没有这么多优秀教师的配合,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午后的阳光映照在田老师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坚毅的眼神,也看到了他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
(李梅 伍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