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7610400000074

第74章 十年辗转一心报国——访文光俊教授

采访文光俊教授的时候,他正忙于一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洽谈准备工作,一连两个星期采访时间一拖再拖。我暗自猜想:这位“老”教授是不是自作孤傲啊?然而最后坐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位年轻的教授,一位对生活热情,对工作严谨又不乏幽默感的学者,跟我讲述他的故事和他的梦。

1995年2月,一个年轻人来到我校攻读博士学位,从事高功率微波及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虽然文教授此前已经在重庆大学任教近10年,并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基金、星火计划项目的研究,但他仍暗下决心:沉下心,踏实学习,在科学事业上再做出一点成绩——他,就是文光俊。

抱着这样的信念,获得博士学位后,文光俊继续留在我校,进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开展高功率微波及其在通信对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良好的科研氛围加上个人的努力,在站期间他参加了多项“863计划”重大和重点项目、电子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的科学研究,主持了信息产业部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000年,结束我校博士后工作,文光俊到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做第二站博士后,涉足MMIC功放器等微波集成电路设计及测量研究领域,完成了IEEE802.11a标准应用的单片微波功放器芯片设计。2001年5月,文光俊受聘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主持S/C/K波段HMIC/MMIC射频模块、RFID TAG设计与研究。2002年9月应新加坡VS电子公司邀请,加盟该公司任高级射频设计工程师,主持L/C波段HMIC功放器等微波集成电路设计工作。此后三年,文光俊往返新加坡和日本的公司之间,从事大小数十项技术开发。2004年6月,文光俊放弃了国外待遇优厚的工作,成为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

算起来,文光俊教授至今已接触并从事过四个专业研究领域,从大学本科阶段的激光技术,到博士生攻读的高功率微波,再到博士后从事通信对抗,以及现在所从事的无线通信射频集成电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攻读一门专业跟上时代的脚步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文光俊却从一个专业跨越到另一新专业。

刚到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时,MMIC设计对他而言是全新的技术领域和研究内容,文光俊在国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背景,也没有阅读过相关文献和参考书,要求的设计和研究时间很短,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很长一段时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工作外,其余时间全部用于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技术并按期完成设计任务,他一边学习,一边做研究,不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这段时间里,他每天吃睡在实验室,以至于忘记了研究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就这样,他兢兢业业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度过了十个春秋。

敬业,还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耐得寂寞,才能有所成就。十年来,为了学习和工作,文光俊教授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一年到头与家人相聚时间不足一个月。勤奋工作换得出色的成绩。在这十年中,他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论文20多篇(次),获得部级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

文教授动情地说,他的敬业精神和研究思维很多都得益于他做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导师——刘盛纲教授、李乐民教授、李家胤教授、郭伟教授等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作为他们的学生,他由衷地感谢平日里导师们的一言一行对他的影响,感谢导师们的指导和教诲。

“想学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这是文光俊教授发自肺腑的感言。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工作环境比国内优裕得多,工资福利远高于国内一个教授的收入,但在服务韩国、日本、新加坡与中国的选择中,文光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祖国,回到母校工作。

谈到国内外科研条件的差距时,文光俊教授颇有感触地说,单片射频/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技术是当代及下一代无线通信与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研发基础好,又非常重视这一研究领域,不断投入巨资加大研发力度,目标是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准备抢占非常巨大的无线应用市场。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条件和研究水平还比较落后,资金的投入上远不及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住友电工仅射频/微波集成电路生产与测试仪器价值就达数亿美元。

文教授说,我校无线通信射频集成电路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国内外有名的高校、研究所相比较,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还比较落后,研究资源和力量有待集中和加强。自回校工作以来,不论是研究平台建设,还是人力资源方面,学校和学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技术+芯片=器件,文光俊教授希望发挥我校自身优势,做出最好的成果,一种可以实现功能强大,而技术含量高,价格又便宜的器件。

最后,文光俊教授又重复了他最想说的话:“希望工作尽快走上正轨,做一个好老师,踏踏实实完成好教学与科研任务,回报学校,回报国家。”

(王君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