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7610400000081

第81章 奔流不息终到海——访万群教授

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所有有志学子都为之奋斗的经历,而我校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万群教授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万群1989年9月~1993年7月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学系(现电子技术与科学系)攻读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6年4月于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9月~2000年11月于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1月~2003年3月于清华大学电子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4月~2004年1月于UT斯达康深圳研发中心工作。2004年1月于电子科技大学工作至今。2004年任教授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他已在《中国科学》、《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通信学报》、IEE-EL、IEE-F、IEICE等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定位,雷达目标成像与识别,混合谱分析等。

这仅仅是一份简历,一份清单,但是采访时才发觉这份清单蕴涵着一个学子多少的奋斗和汗水,困苦与欢乐。采访过程中,年轻的万教授并没有对自己的学历过多地渲染,只是很平淡地述说自己走过的路,只是在回忆困境和解决困境时感慨颇多。

1989年考入到南京大学信息物理学系,虽然所学的专业通信与电子系统是万群的兴趣所在,然而这一专业是这所综合性大学里的新兴专业,学校对这个系没有给予很高的重视,师资力量明显薄弱,本系正教授,博士点都没有。于是,万群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了自己的四年本科生涯,并发表了论文《智能数字毫伏表软件设计》。

1993年,经老师推荐,万群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回想起第一次踏入成电校门的时刻,万教授一脸兴奋,那时看到的学校到处都是工地式的大棚,还有很久没有更新的楼房,第一感觉就像是一个大工厂。但是,当进入到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时候,才渐渐发觉,这是一所专业很强、学术严谨的大学。这里,才是做研究的地方!在研究生的三年里,万群真正将自己融入研究的领域里,发表了论文《直扩信号伪码截获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毕业时,很多同学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去得最多的就是TOP(托普)集团了,他也在那里工作了一个时期,担任托普集团显示技术研究所主任工程师,负责研制小型LED显示屏控制器及各种输入接口。后来感觉到这项工作技术含量比较低,于是他毅然放弃工作,继续攻读博士。

1996年,万群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杨万麟教授的第一批博士生,当时的研究项目是“分布式目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经典常规分辨率和超分辨率,这是一个经典性的难题。由于雷达背景和通信背景的极大相似性,导致万群前两年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年中,万群从这个问题的子问题上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算法,使得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硕果累累,陆续发表了《分布式目标波达方向估计方法研究》、《基于波束空间的后验稀疏约束迭代DOA估计方法》等论文,这些论文已经被EI、ISTP检索。现在,这个理论成果在大阵列成像,局部散射源参数估计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

2000年底,万群的博士论文评阅人之一,清华大学彭应宁教授对他的论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时,彭教授正在做“蜂窝移动通信自动定位与算法”的项目,正需要博士后,这个项目也正好与万群的专业对口,通过进一步考核,万群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然而,当万群豪情万丈地踏入清华校门时,他蓦然发觉,这所全国最顶尖的大学果然是高手如云,大多数博士生的论文都被SCI检索过,而自己作为一名博士后,却没有一篇被SCI检索。那一瞬,站在清华二校门前,万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出成果的渴望陡然增强。但是,一开始做这个项目就遇到了诸多困难。废寝忘食,挑灯苦读已是家常便饭了。当时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也没有多大进展。后来,他从无意间翻阅的数学书中找到了灵感,也找到了一种很简单也是很本质的突破口。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数学的确是自然科学这顶王冠上的明珠。本来,导师规定只要发表2~3篇论文,但万群最终发表的论文数远远超过了规定,其中不乏被SCI检索的,被EI、ISTP检索的就更多了。后来,他参研的这个“985”创新项目被评为“学院优秀完成项目”。

在多年的研究经历中,万教授总结:学术研究,贵在坚持二字。对于困境,他说道:简单中可以挖掘出很丰富的内涵,山穷水复终可以柳暗花明。有时候,看待一些很复杂的东西,只要换个角度,就可以取得意料不到的效果。对此,万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2002年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时申请的项目很简单,就是已知空间三点位置,确定另外一点的位置。一般人都是用直角坐标系来求解,然而,万群却从单纯形坐标中采取三圆交叉固定法的方法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案对于测时精度有很大的提高,在目标定位尤其是手机定位上有很大的应用。2003年4月,博士后出站后,万群到UT斯达康深圳研发中心工作担任高级系统工程师,从事数字中频技术研发和WCDMA无线系统参数性能分析,并申请了专利“一种脉冲成形滤波器的优化设计方法”。同年10月,他曾在清华大学博士后阶段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了下来,由于企业的环境无法完成该项目,于是他考虑回到高校继续自己的研究。幸运的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杨万麟教授这时再一次盛情邀请他到母校进行研发,并准备为他配备4个优秀的博士生共同攻关。2004年1月,万群被聘为我校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从事无线信号处理,移动定位技术,双基地SAR成像等信息获取与探测研究。此时也正式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发项目:高精度非直达波定位理论和算法研究。这次研究的设备条件比较好,也没有什么牵制,目前进展良好,预期在2006年12月份完成。今年5月份,又传来喜讯,万群被评为我校博士生导师。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虽然年纪轻轻,却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然而,万教授都将这些看得很淡,只希望在壮年之时多做一些事,不枉费人生的这一黄金阶段。

(黄林根于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