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并通过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实现的。要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必须全面把握生产实践的系统,特别是要明确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的最基本的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
一、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1.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人类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料的社会性的活动与过程。广义的生产实践具有不同形态和层次,包括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等三个子系统。
2.物质生产指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和过程。物质生产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的根本特点:(1)它是人类为获得生存质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活动。(2)物质生产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支配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活动。(3)物质生产活动作为解决人类生存第一需要的基本活动,是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3.人自身生产是指人类自身世世代代的藩衍包括生育后代,培育和教育后代,所以又称人口生产、人的生产、生命的生产。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必须进行人自身的生产。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质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藩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着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4.人类自身生产的状况对于社会的发展,一般来说只能促进、加速或妨碍、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5.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是:第一,人的自身生产以婚姻家庭形式而实现,家庭是人自身生产的主要形式。第二,人自身的生产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自然的生物性活动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过程,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中才能实现。
6.精神生产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它是人类创造观念形态的活动与过程,又称意识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主要是脑力劳动者,但不限于脑力劳动者。,某些体力劳动者也在进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特点:(1)精神生产具有观念活动的特点。(2)精神生产是特殊的创造性的生产。(3)精神生产活动具有个体性特征。精神生产以生产者的自主性活动为前提条件,整个生产活动过程都要贯彻生产者个体的自主性的选择和创造。(4)精神生产活动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精神生产产品的水平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不是同步的,它经常会出现高于或低于物质生产水平的情况。
7.精神生产的作用:精神生产为人类提供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行动迹象和未来预见,因而是实现与提高人的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而精神生产则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所需产品的直接来源,也是他们的直接推动力量。精神生产的发展状况,是人类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精神生产还是把自发的、分散的日常意识的提高、升华为群体的社会性意识,从而实现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选择的手段。生产精神产品,也就是同时生产了人们之间的思想社会关系。它是连结、沟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和桥梁,是实现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8.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精神生产三者在社会生产体现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之中的。
二、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1)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源泉,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2)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3)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4)物质生产实践还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
§§§第二节物质生产力
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能力即是物质生产力,它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表现的实际力量,标志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
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
1.生产力基本上是两种含义一是从总体,从一般意义上所作的研究与规定,通常称为广义上的生产力;二是从各个不同视角所作的研究与规定,通常称为狭义的生产力。
2.生产历是一个实体性因素,有多种要素构成。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硬件),一类为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软件)。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三者是生产力中基本要素和主体部分。
3.生产资料异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以改造、作用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质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人造物质系统,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
4.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重要因素,表现在:(1)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体。(2)是生产力作为改造自然的现实物质力量的集中表现。(3)直接制约着物质生产的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4)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5)劳动资料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式决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
5.劳动对象指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是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加工于其上的一切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劳动对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的。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劳动对象是使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这正体现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活动的自然物质基础。
6.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有区别,但他们的区别是相对的。有些劳动对象在其他生产过程或在同一生产过程可以同时又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和称为正常资料。
7.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也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对生产力过程进行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者不但是生产力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且是生产力构成中作重要的要素。
8.生产力中的非实体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其中科学技术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世界各种运动形式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技术是社会运动的仍组织系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多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中非实体性的渗透性要素。当科学技术未被运运用于生产过程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被应用于生产力过程中时,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9.生产力中非实体要素的经济管理、分工、协作等属于运筹性因素。他们的作用在于通过生产力的各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的调动、处理、匹配、选择等手段,在数量和比例上做的合理结合。
10.生产力的状况表现于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即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具体性质它是通过一种生产力区别于另一种生产力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的。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是指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力量。
二、物质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1.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的更替和演变。生产方式的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始终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生产关系是影响生产力运动变化的重要因素,生产力自身也有其发展的动力,这就是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
2.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同自然界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所谓需要是指生物体、个人、集体和社会总体对其存在和发展条件的依赖和要求。人的需要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旧的需要通过生产得到了满足,生产的发展又使人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人与自然的矛盾总是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永无完结的过程。在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推动下,人的生产能力也是不断提高的。
3.生产力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即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这三个历史形态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历史中,物质生产基本上属于手工生产。手工生产的根本特点是:工具的运动有人操纵,由此决定了工具运动的动力主要依赖于人的体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于人的体内器官的运动。大机器生产代替人手的劳动功能,首先是摆脱了人手数量的限制。其次是摆脱了人手的速度、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的限制。随着大机器生产中机械代替人手的操纵功能,也就要求由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体力。随着大机器和动力上的革命,解决了生产力无限发展的要求与人的天然器官在操作功能和动力功能上有限的矛盾。
5.自动化生产的实质,就是在由大机器生产所完成的对人的体内器官的操作和动力功能的代换基础上所发生的,由电脑代替人脑的控制和管理的过程。
6.生产力发展中“手工劳动——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这一历史形态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第三节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1.生产实践已经历了两次重大革命:一次是农业革命;一次是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是生产实践发展的巨大动力。工业革命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第二次重大生产力革命,又称近代产业革命。其特征是:(1)实现的工具革命。(2)实现了能源、动力的革命。(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革命(4)实现了劳动组织形式与劳动方式的革命(5)科学技术成为物质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2.从20世纪开始,人类的生产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就是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其特点是:(1)实现了以信息为主体的新科学理论为基础。(2)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体转移向第三产业。(3)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重要和直接的生产力。(4)智力在物质生产劳动中比重越来越大,精神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事物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同时也给人类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困难。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原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2)发展生产力是评价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备准备。
2.发展我国的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紧紧把握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掌握与发展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驾驭好高科技的现代化的社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