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命运
成功从良好的习惯开始
成功是一个极其诱人,极其辉煌的字眼。可以说世界上的每个人终生都在追求成功,也可以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朝成功奋发。
一滴滴的水汇成澎湃的江河,奔向大海;一粒粒的种子描绘出丰收的美景,稻菽千重浪;一棵棵小苗破土而出、志在参天……
人类不也是如此吗?毛泽东率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罗斯福实施新政,他使美国走向强大;爱迪生发明众多,福泽世界;比尔·盖茨富甲天下,妇孺皆知……他们每个人都像一座山峰,耸立在那里,昭示着自己的成功。
有人说,他们都是伟人、名人,我们无法比。可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表明:那些小人物依然有可能成就大事业,那么他们究竟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他们成了伟人、名人,而我们有些人忙忙碌碌一生,最后也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呢?也许我们过于在意那些优秀的人表现出来的天赋、智商、魅力和工作热情,而实际上,当我们把那些表现归纳的话,会发现实际上存在一个简单的要点:那就是习惯。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而使我们与这些伟人、名人不同的原因也找到了最后的根苗,习惯是那支看不见的指挥棒,引导着我们的人生向着不同的方向迈进,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是一种习惯。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长期养成的习惯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
成功是从良好习惯开始的,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习惯可以比较轻松、毫不费力地做得到。
如果有条有理是一种成功的话,那么,只要养成物归原位的习惯和动作,成功就会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待人以诚是拓展人际关系的最佳策略,那么,把真诚变成自己的习惯,在与人交往中自然流露出真诚,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
例如,礼貌是一种好习惯,走到哪里都能够彬彬有礼、以礼相待的人一定会深受欢迎,拥有这种习惯的人则容易成功,相反,失礼就是一种坏习惯。
微笑是一种习惯,可以预先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怨气,化解许多不必要的争执,而老是板起面孔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制造紧张气氛。
难怪有人说,成功是一种习惯,习惯是通往成功的最实际的保证,习惯是通向成功最直接的通道。如果我们对习惯下一个定义,所谓的“习惯”,就是人和动物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这是相同的场合和反应关系反复出现的结果。所以,如果一个人反复练习饭前洗手的话,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融合到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中去,成为爱清洁的习惯。
习惯是某种刺激反复出现,个体对之作出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了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即能够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显活动和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而且,心理上的习惯,即思维定式一旦形成,则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就成了性格特征。
为什么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里面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
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围,看看芸芸众生,好习惯造就了多少辉煌成果,而坏习惯又毁掉多少美好的人生!想想看,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日常的生活本身就是习惯的反复应用,而一旦遇上突发事件,根深蒂固的习惯更是一马当先地冲到最前面,所以,当我们的命运面临抉择时,是习惯帮我们作的决定。
培养新习惯要学会自我控制
一个人的品质往往由习惯来决定,根据他的习惯,他或者是一个仁慈的主人,或者是一个残忍的暴君。一方面,人们能够控制自己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人们也许会成为习惯的奴隶。良好的习惯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之路,恶劣的习惯则能让人们走向毁灭的深渊。
在认真严格的自我控制下训练,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惯。很多习惯都能够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完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即使是那些最没有希望的人——街上的流氓、无赖,只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他们也会成为勇敢、坚强和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又比如,在战场上,那些训练有素的人,往往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在危急关头向世人展示他们非凡的勇气和英雄气概。他们都经历了“自我训练”——“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可见,自我控制是形成新习惯的必要条件。
这并不是说道德的训练在性格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无足轻重,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就没有正常的生活秩序。而正常的生活秩序取决于自尊意识的培养,取决于服从习惯的教育,取决于责任意识的增强。他们的道德训练越好,他们的道德品质也就越高。他们因此必须克制他们的欲望,将那些欲望置于道德力量的控制之下;他们必须服从道德律令和良心,否则,他们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成为冲动的牺牲品。
赫伯特·斯宾塞说:“特别严格的自我控制,是富于理想的人类所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之一。不是单凭冲动,也不是因为欲望的刺激,而是通过自我克制、自我平衡和自我管理,它让人们在付诸行动之前,仔细思考,再三权衡,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没有人比诗人伯恩斯更懂得自我控制的价值了,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头头是道地教育别人,但是一旦回到现实,他也像那些自我控制能力最弱的人一样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他经常情不自禁地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挖苦和讽刺别人。他的传记作家这样评价他:“他每开10个玩笑,他就多了100个敌人,这并非夸大其词,而且,还远不止这些。”可怜的伯恩斯对自己的欲望从来不加以节制,而是任其泛滥,因而一味地放荡使他堕落,并玷污了他的名声。
伯恩斯最好的诗篇之一就是他在28岁时写的《一个诗人的墓志铭》,据猜想,这可能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描述。沃兹沃斯曾经这样评价它,“这是一次严肃、彻底的自供;这是他遗嘱的公开声明;这是他虔诚、理性和充满人性的忏悔;这是以预言书的形式写下的历史。”
《一个诗人的墓志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读者,请注意——
无论你的灵魂是
自由翱翔于幻想的天际
还是
附着于黑暗沉寂的大地
记住——
谨慎小心的自我控制乃是智慧之根。
拥有良好品质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正规的公司肯定都会有完善的公司章程,这是维系一个公司正常运转的纽带。如果公司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会使公司处于松散状态,长此以往,公司会逐渐衰败下去。试想,公司的员工如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公司当成旅馆,这样的公司会有前途吗?而且这对员工本身也无任何好处。常言道,国有国法,公司有公司的制度,遵守公司制度,就是守纪律,假如不守纪律,那就会乱套,就会环境乱、人心乱。正是严格遵守纪律,才表现出公司团队团结的紧密,配合的默契,工作的高质量,运转的高效率。
英国克莱尔公司在新员工培训中,总是先介绍本公司的纪律,首席培训师加培利总是这样说:“纪律就是高压线,它高高地悬在那里,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或者不是故意去碰它的话,你就是一个遵守纪律的人。”看,遵守纪律就是这么简单。
遵守纪律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自觉去遵守就能做到。在公司里工作,就要认同公司的规则,对已经形成的纪律不含糊,成为一名守纪律的员工。有纪律的员工会把纪律变成习惯,做任何事情都会按照规则去进行,最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一个受人尊敬的老锁匠,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便开始物色徒弟。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将一身技艺传给了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能有一个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近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若没有良好的品德来约束,能力再强,手艺再高超也是徒然。
打破常规培养新习惯
培养新习惯要敢于打破常规、背离传统。因此,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敢于超越常规,超越传统,不被任何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被任何经验习惯所制约。只有这样,才有创新的气魄与胆略,才能产生宽广的思绪与触觉。
我国古代就不乏这种敢于鼎旧革新的人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年轻时与庞统、徐庶等人一起求师于水镜先生。水镜先生要求极为严格,每3年举行一次考试,不合格者即令退学。
3年很快过去了,水镜先生给弟子们的考题是:“从早晨起至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山庄,考试就算合格。”这考题离奇怪异,叫人无从作答。出题之后,先生稳坐高台,不管弟子提出何种理由,他总是说“不”。弟子们个个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几个急性子计无所出,只能或大叫“庄外失火”,或惊呼“洪水进庄”,但均未能诓过水镜先生。徐庶暗中写了封假信,哭着对水镜先生说:“刚刚接到家信,始知母亲病重,弟子心急如焚,想即刻飞回母亲身旁,这考试以后再补上吧!”水镜先生闻后一笑,同意给假,但得待午时三刻后才动身。徐庶凄苦一笑,双手一摊,没辙了。庞统比较滑头,嬉笑着说:“让先生允许我离庄,实在拿不出办法,但如果弟子在庄外,则一定有办法让先生允许我进庄。”水镜先生一听,板起脸:“这点小聪明也想诓我,再去想办法吧!”
众人都忙着考试,唯诸葛亮伏在桌上睡大觉,待师兄弟们将他推醒,午时三刻就要到了。师兄弟们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神情望着他,那眼神似乎在说:看来,你也没啥能耐。只见诸葛亮揉揉双眼,一脸怒气,突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水镜先生的衣襟,高声呵斥道:“哪见你这样的先生,净用无理的歪题整弟子,我不学了,还我三年学费!”
众人见诸葛亮耍蛮发横,慌了手脚;水镜先生遭受羞辱,也气得发抖。先生急命徐庶、庞统:“把这小畜生给我逐出去!”诸葛亮不走,非要退回三年学费不可,徐、庞二人费尽气力,才把诸葛亮拖出庄去。
一出水镜山庄,诸葛亮哈哈大笑起来,随即折身飞回水镜先生跟前跪下,谢罪道:“适才为了考试,无奈中冒犯先生,万望恕罪!”水镜先生听罢,转怒为喜。就这样,诸葛亮通过考试了。
与此同时,徐庶、庞统借光出了庄门,考试也算合格了。诸葛亮获得成功,其他师兄弟一无所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如何对待师生关系——思想解放了没有,反传统、反常规的习惯能力具备了没有。
细考诸弟子的答案,都有一个明显缺陷——冲着考题内容而来,目标指向都很明确:我要出庄(传统考试习惯束缚了他们)。这一切自然都在水镜先生意料之中,当然也就无法得逞。
显然,诸葛亮比师兄弟们聪明得多。他突破传统习惯,避开考试主题,误导水镜先生,最终在他人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目的。
他先以假睡(破坏考场制度)表示对这场考试的无奈与不屑,借以麻醉先生与师兄弟,使人误以为他因缺乏自信心而全然不以考试为意,放松了必要的警惕;接着以极为反常的不敬举动表示对先生的强烈不满和决裂态度(离开考试内容,转移目标),给先生与师兄弟们以极大的震动,将他们的习惯线路引开,自己则巧妙地转移了方向;最后用绝情的语言从否定先生的考试方式入手,全盘否定先生的教学方法,进而断然否定师生关系继续存在的可能。至此,水镜先生的脑海里不再存留丝毫“考试”的痕迹(完全冲破了考试范围),而误认为是弟子翻了脸(冲破师道尊严传统)。诸葛亮将这场“考试”表演为弟子抗议先生的闹剧,远离了考试主题,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意识习惯,从根本上借用了师友的习惯性思维。更绝的是,诸葛亮以追索三年学费相要挟,使这场假戏愈演愈真,不容置疑。
良好的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
每个人都因自己后天所培养的习惯,而成为与他人有所不同的个体。习惯的力量是一种使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环境影响下的法则,因此有的时候你必须审查自己所有的习惯是否有益,如果是好的习惯,请坚持下去,如果发现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改变它。
比尔·盖茨认为,好的习惯主要是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或者说靠人对自我欲望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