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既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理想信念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是人们信仰、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支撑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社会风气,不断丰富着人类文化的内涵。对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理想信念不仅是个人的人生观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重大的政治问题。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因此,对党员干部而言,理想信念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
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领导干部一旦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把握不住自己,就会迷失方向,不仅会越过做党员的底线,而且会越过做人的底线。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领导干部只有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才能自觉扛起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并且步稳力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每一名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密码”,更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的“定海神针”。让理想信念落地生根,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使命,容不得丝毫怠惰,也容不得寸步退缩。
从实际生活来看,有的人之所以把理想信念当作口号喊,主要是认为只要守住纪律底线就不会出事。殊不知,理想信念是决定言行的“总开关”,是内因,而纪律约束是外因,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放弃了理想信念这一高线,底线也难以守住。事实上,高线和底线是辩证统一的。底线是堤坝,起基础作用;高线则是灯塔,起引领作用。坚守底线,追求高线,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理想信念是根,指引着人生方向;理想信念是魂,决定着事业成败。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守政治定力,这既是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落实到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的微观过程中,是否能够深刻明白肩负职责、主动担当作为;是否能够自觉践行用权宗旨、倾心为民服务;是否能够时刻严守干事规矩、谨遵法纪约束。一句话,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现实外化。同时,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信仰迷失、道德滑坡、价值观模糊等现象,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正视问题、亮明身份、树好标杆,真正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变为铿锵的行动力量,切实担当起改良风气、彰显正气、凝聚人气的党性使命。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罗曼·罗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就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中。可见,理想信念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理想信念挺在前面,举上头顶。
坚定信仰,必须理直气壮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改变这种“三化”“三失”的状况,就要求所有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理直气壮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当前,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必须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直”,为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足够底气。各级领导干部应从“理直”入手,深入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力量、道义的力量打动人们,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文化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各种愚昧迷信思想抬头的情况,少数党员干部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无神论观点,转而投向宗教,热衷于求神拜佛,大搞迷信活动,在社会和群众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对这些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态度来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坚决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己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符合大众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的民族风格、通俗语言、传播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理直气壮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明道信道,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主动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认同、行为原则和理想追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融入生活、学习、发展、育人等各方面,提升思维能力、铸造精神品格、铸造文明素质。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接地气”,对人民群众来说真正“解渴”、真正管用,我们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有理直气壮的资本。
扛起“画出最大思想同心圆”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这一要求以平实、通俗、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彰显着大智慧、蕴含着大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更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使命所在,一定要把它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灵魂工程、基础工程加以落实,明确角色使命,扛起责任担当。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下去的事实。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冲击、新科技革命竞争等诸多挑战。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理念认知上形成一致,是引领全党发展的基础。共识在领导干部中凝聚形成,力量就会在领导干部中产生。作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价值观引领的重任。画出最大思想同心圆,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党的领导干部的时代课题,必须落地落细落扎实。
首先要始终固牢“圆心”。这个“圆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论。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首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始终不渝地将“圆心”固牢稳住,使之坚如磐石。我们党因信仰而生,也因信仰而发展强大,必须把保持那种伟大和鲜活的信仰作为“强魂凝神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持之以恒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其次要着力延长“半径”。这个“半径”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行动脚步。半径有多长,圆的面积就有多大。常言道: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以理想信仰为圆心、以真学真做真干为半径,才能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将思想同心圆中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施政的实际行动保持一致,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当前,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增进价值认同。
最后要精细画好“周长”。这个“周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范围。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讲究思想性,也要讲究艺术性。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最大公约数”引领社会思潮、引领个人价值取向的作用,主导社会心理和文化氛围,将党的信念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理论只有亲近群众,才能打动群众。要主动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好“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理论武装的作用,积极发出“主流声音”,抵御各种非主流、落后、消极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多元多样中确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求共识,进而建构起与共产主义理想、民族信念和国家信仰具有同构性内涵的思想之圆。
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既有思想理论水平问题,也有行动实践的要素;既是思想理论战线的神圣职责,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任务。让我们用忠诚与智慧的如椽巨笔把最大的思想同心圆画成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圆、人民的幸福圆。
始终过硬首先是信仰过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这一重要论述中的三个“始终”,不仅掷地有声、意味深长,而且逻辑严谨、相互辩证,深刻地阐述了我们党自身的过硬与执政的关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在继续“赶考”途中的深刻思考,也是跨向中华民族“复兴门”时发出的警世箴言。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领会和切实遵循其中所蕴含的这样一个规律:始终过硬首先是信仰过硬。
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历尽苦难的千锤百炼。当然,自身过硬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过硬不等于现在的过硬,现在过硬不等于永远过硬。对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自身过硬是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关系党的建设全局。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是过硬的。然而,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不够过硬,“德不配位”和“才不配位”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甚至两者兼而有之。这样的人不仅没有为党的队伍注入半分战斗力,反而产生了不少的负能量。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个“硬”包含着锤炼自身、降解杂质、提高纯度硬度的必然要求。
党要始终过硬,硬在哪儿?硬在自身的信仰、理论、能力、作风、纪律等方方面面。这种过硬不仅体现于外在,更要体现在内功上,内在的过硬强大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自身过硬做支撑的执政地位是脆弱的,也是难以长久的。如果自身不过硬,而且随着权力的增大和与群众的距离拉远,即使有再好的承诺,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保持党的队伍始终过硬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涉及党的建设的每个角落。择其之要,需要把握这样三点。首先,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永恒的课题。执政为民是我们的宗旨,执政地位的取得要靠人民来选择,执政地位的巩固要靠人民来认可,自身过硬的程度也要由人民来评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观,将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中,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做到为民的信仰不变、为民的立场不移、为民的方向不偏。其次,要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我们党是领导有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那些与新时代要求格格不入和不相适应的东西,真正将自我革命的精神深深熔铸在党的新的基因之中,构成党始终过硬的鲜明底色。最后,在政治过硬的前提下切实做到本领高强。党的队伍是否始终过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取决于党的执政本领。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繁重任务,增强“八种本领”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当前,提高应对“四大考验”的能力,增强化解“四种危险”的本领,迫在眉睫,不可或缺。
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其中“始终”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而“过硬”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但信仰过硬是始终不变的。我们要把两者有机结合好,为我们党始终执政、行稳致远,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奠定坚实的基石。
心有信仰气自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特别强调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并多次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做出重要论述。他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只有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精神免疫力和精神抵抗力,不断奋斗在前进的路上。作为靠信仰起家的中国共产党人,“心有信仰气自华”,是新时代应必备的素质。
卡耐基说过:“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的确,信仰是人生存的根基,使我们明了生命的真相和宇宙的奥秘;信仰使我们脱离空虚、世俗、卑贱,持守生命中的神圣,使我们有面对苦难和死亡的力量。精神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精神的承担者是人,“精神”转化为“物质”的途径是实践。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做到“心有信仰”,并不是要求我们只是理论上认识几个概念,口头上表几个态,讲话中当作“值班语言”装装门面的,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更好地把握丰富内涵,领会精神实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以学习为引,让一个人的才能显出锋芒,有用武之地。
“心有信仰”,才能思想上清醒、政治上敏锐。常常有落马的官员在总结自己腐败的原因时,都提到了自己平时心里空空,也不注重学习,所以在面对诱惑、面对选择时,不能自持。没有了信仰,就等于放弃了指路的明灯,看不清利益下的陷阱,不知道哪些路是走不得的,哪些东西是碰不得的,所以即使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还有人重蹈覆辙。唯有坚定信仰,建立起坚强的思想防线、意识堡垒,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心有信仰”,才能成竹在胸,勇于任事。新时代,党的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面对新的形势,始终坚定信仰不动摇。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化,国家每一天都在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躬身实践,才能使信仰成为定海神针,才能心中有底,底气十足,勇于担当。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走正路、创事业的灵魂和根基。根基动摇,地动山摇。
“心有信仰”,才能有理有据,长存正气。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何来?来自在不断学习中的探索和自省,更来自对信仰一以贯之的追求。在具体实践中要自觉做到:信仰坚实,咬定青山不放松;工作扎实,不虚不漂浮;思想充实,不信歪理邪说;待人诚实,不搞庸俗哲学;睡觉踏实,不怕半夜鬼敲门。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思想合格的共产党员、气质自华的领导干部。
理想信念动摇,人生必然迷航
1921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当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当时出席的各地代表共13人。1949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当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举行。
曾经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站在这里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那么,其他的11名代表此时又在哪里?此时此刻他们为何没有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呢?答案让人唏嘘。纵观“一大”的13名代表,脱党、被党开除的7人,牺牲的3人,病逝的1人,加起来一共是11人,唯一从最初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同志。
党的“一大”代表中,脱党和被党开除的7人在中国革命胜利到来的时刻,有的已经命归黄泉,有的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这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他们参加了建党伟业,但由于理想信念不牢甚至发生了动摇,最终人生方向必然迷失。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理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气之魂。
追求骄奢浮华,终将逸豫亡身。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很多落马党员干部都曾深受党教育培养多年,可以说他们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都曾有过艰辛的跋涉,他们身后也都留有一串奋斗的足迹。只是曾经攀升的艰辛可能异化了位居人上的心态,已有的成功及荣誉可能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不再有望的升迁也可能动摇了他们曾经的信仰,加上身处要职难以避免地受到更多机会更大分量的“糖衣炮弹”的反复侵袭,从此开始过上放纵奢侈、荒淫无度的日子,直至东窗事发。可见,理想信念动摇,人生之路就失去了指引明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虽然不知道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却是一条唯有自己能走,且不可重走的最为宝贵的道路。这条路有时宽广有时狭窄,有上坡也有下坡,有坦坦荡荡之时,也有披荆斩棘挥汗如雨之时。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靠方向,二靠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第一标准。这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盲人虽然看不见,却难得受伤。倒是我们这些眼睛看得见的人,不是绊倒在石头上就是撞到什么东西上,常常受伤害。这是因为,我们轻率地仗着眼睛看得见,便麻痹大意,便任意乱来。眼睛看不见的人心里有盏灯,所以每走一步都极为慎重且谦逊,为了走好每一步,都将全部的精力集中于脚下。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动摇。
领导的形象,释放着信仰的能量
美国作家海明威1941年在重庆与周恩来交谈后表示:“如果他是中国共产党人典范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就我来说,我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1946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里,写到周恩来时说:“他头脑机敏,拥有无穷的人格魅力。”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是一种独特的信仰能量的向外散发。凡是接触过周恩来的人,不管阶级立场、意识形态如何不同甚至对立,都会不由自主地被他所吸引、所折服。人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周恩来伟大的人格力量,不仅是他个人的完美修养的体现,更是共产党人信仰能量的一种折射。当年,在白区许多人开始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但被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形象如何,直接事关着信仰能量的释放。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的确,信仰是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一个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周恩来同志正是因为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选择正义,在风浪面前选择从容,在高压面前选择抗争……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他一生信仰如炬,理想如帜,用实践演绎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真谛和内涵,也激起无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矢志追求。
党的形象是通过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体现的。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名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党的信仰能量的释放,而广大群众也正是通过这些“一言一行”来感受党的信仰能量,判定思想与行动的选择。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每天都同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群众对这些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感受更直接、更具体,对他们的形象看得更清楚、更真切。因此,这些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地树牢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与群众干在一起、打成一片,自然形象良好,就会让更多的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反之就会离心离德。
古人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领导干部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少数”,在执政兴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如何,影响着党的理想信仰的说服力和号召力。而表率作用的发挥,正是来自领导自身的形象控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身要有共产主义信念。只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在新形势下把握好方向,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其次要强化“自己也是百姓”的意识,少一些“官气”,多一些“民情”,主动融入人民群众,察民生之多艰。最后要树立“没有群众就没有一切”的理念,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之,不论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还是来访接待、会议场合,都能够以该有的良好形象示人;无论身处何岗位,始终心系百姓、心系党的事业。唯有如此,好干部的形象才会不树自立,党的信仰的能量才能得到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