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11

第11章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荀子》第三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治,则莫若惠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对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句话,中国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看看如今的电视连续剧,只要是历史题材类的,那里面的皇帝大臣哪个不会说到它?可让人觉得好笑的是,有的时候,甚至连演平民百姓的演员嘴里也会蹦出这几个字来。看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真是深入人心了。

然而,如果有人去问一下这些整天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人:“你知道这句话指的什么意思吗?”估计就没有几个人能够答得上来了。这其实也难怪:中国人对于一些经典话语,一直以来都是朗朗上口,却不明究地。可是,如果不了解这些经典名句的来历和意思,就难免会闹笑话。比如,上文说到的平民演员其实就犯了个错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根本就不是平头百姓说的话。

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或许都知道,唐朝时候的圣明君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自己和百姓的关系时,经常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多人据此就认为,唐太宗便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原创者。其实不然,这句话的原出处是《易传》。《易传》就是《易经》的解释书,记录了很多解释《易经》的文字,其中就包含了君主如何处理君民关系的内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虽然出自《易传》,可是真正让他发扬光大的却是我们讲的荀子。

在《荀子·王制》中,荀子如此解释君民关系:“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治,则莫若惠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什么意思?荀子是在说,君和民的关系就如同马和马车的关系,如果马受了惊吓就会把马车弄翻,人民受了苦就会把统治者推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君主给予百姓恩惠和好处。在荀子看来,君主和百姓的这种关系,其实就跟《易传》中的比喻是一样的:君主就是舟,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负载舟,可是水同样可以淹没舟。

这样的比喻可谓是既形象,也说明道理。经常关注新闻的人就知道,在这个世界的一些地方,经常会爆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甚至还闹出了内阁倒台、总统逃跑的大事件。可是事后分析原因,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治国者没有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以至整得民怨沸腾,最终自己也不得不走人。有时我们不禁会想,如果这些人真正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句话领悟了、做到家了,又怎会搞得那么惨?

可是,一个国家那么大,治国者面临千头万绪的国家大事,可谓日理万机,他们又怎样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其实,在荀子那里,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治国者只要做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呢?

在荀子眼中,一个君主若真的注意到了自己和百姓的关系是舟和水的关系,那么他首先就需要处理好“爱民与使民”的关系。“爱民”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君主仁爱自己的子民,给予他们应得的利益。什么是使民?就是治国者役使百姓为自己办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民对国家的义务。应该怎样来处理给予百姓好处和让他们为国家尽义务这两件事情的关系?在荀子看来,正确的做法是:先爱民,然后才使民——“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爱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见《荀子·君道》)荀子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一个治国者不仁爱百姓,不给予他们应得的利益,却想着让百姓为自己出力甚至出生入死,那根本就是在异想天开。因而,聪明的治国者应该懂得先给予百姓好处,随后自然地百姓就会为己所用了。俗话说得好:“想要得到,必先付出。”其实,这是一个道理。

荀子不仅劝说统治者先爱民、再为己用,而且详细阐述了不这样做的后果。在他看来,那些不给予百姓好处的治国者,绝对没有给予百姓好处的治国者得到的利益多;那些给予百姓好处却不想着让百姓为自己出力的人,绝对能够获得更多的民心。荀子甚至认为:“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见《荀子·富国》)荀子的意思是:那些仁爱百姓、给予百姓好处,却不想着得到百姓回报的治国者,就能够取得天下。相反,一心想着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的治国者只会招来亡国灭家的危险:“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见《荀子·君道》)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所谓的“君道”其实主要的就是处理好与百姓关系的道理。而要想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就需要处理好仁爱百姓和让百姓为国家尽义务之间的关系,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一个统治者是这样的人,那么自然地会得到百姓的拥戴,百姓的那片水肯定会载着治国者这条船稳稳当当地驶向美好的未来。可是,回头想想我们知道的一些官员,他们又是在怎样做官为人,又是在怎样处理与百姓关系?要知道,赢得百姓的拥戴可比那些微的个人利益有着更大的好处!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何尝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