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12

第12章 名字岂可乱叫——《荀子》第四

“上以明贵贱,下以别异同”

假使现在让大家回忆一下你的过去,尤其回忆一下你的学生年代,大多数人估计都有过这样一个相同的经历:被人取外号。被人取外号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经历:想生气,又觉得都是好友,没必要为这点小事得罪朋友,况且这些外号有时还真适合自己;想笑,又确实笑不出来,毕竟自己有名有姓的,怎么无缘无故成了阿猫、小狗子之类的东西?这种尴尬的心情,很多人可能都深有体会。

取个外号也就算了,毕竟是朋友好玩的表现,还能留住一些美好的记忆。可是,另外一种乱叫别人名字的行为,就让人有些不舒服了。比如,大家如果经常关注报纸、网络的娱乐版块,就会发现满纸的“外号”。什么“天王”、“天后”!什么“神仙”等等。反正,只要是个明星,很少没有“外号”的。只不过,在娱乐圈,这些名字不叫外号,而叫“头衔”。明星有个把个“头衔”也就算了,毕竟人家也是公众人物。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明星的“头衔”还经常换。弄得那些关注明星的“粉丝”很累:“怎么又变姓了?”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由得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厌烦来——名字岂可乱叫?

名字是不能随意乱叫的,虽然它只是我们的一个代表、一个符号。但是,在名字上面包含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符号。可是,在那些拥有众多“头衔”的明星们看来,他们这样是为了产生公众效应,如此方能俘获更多的“粉丝”、更多的商业利润……理由虽多,可是这些人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因此可以随便叫,更重要的是这些名字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说一个人是谁,不是在说一个符号,更主要的是在说这个人是谁的儿子、谁的父亲、谁的丈夫妻子等等。这就是古代希腊人在说到某位英雄的时候,会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某某的儿子”的原因。名字所拥有的关系内涵,才是不能乱叫名字的真正原因。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儒家的几位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以及我们这里的荀子都提出了“正名”学说,这些学说的思想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上文说到的“名字岂可乱叫”。我们知道,在孔子那里,“正名”意味着“该是什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说一个人该是什么样的人,那他就如此做人;在孟子那里,这位倡导做“大丈夫”的思想家极度瞧不起乱叫名字的行为,他将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为心中没有父亲的禽兽行为。那么,在另外一位思想家荀子眼中,“正名”意味着什么?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荀子的“正名”,那就是“上以明贵贱,下以别异同。”(见《荀子·正名》)这是什么意思?必须告诉大家的是,先秦儒家的三位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当他们谈到“正名”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后文要说到的公孙龙子那样“为了正名而正名”,儒家思想家的“正名”都是为了一个伦理道德上的目的。什么伦理道德目的?荀子明确地将其表述为了“上以明贵贱,下以别异同”。他的意思是说,正名的最高目的是区分出高低贵贱,最低目的则是区分事物的异同。因而,荀子所谓的“正名”其实也是在明确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谁是比较尊贵的,谁是比较低下的,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区别的关系。既然是一种相互区别的关系,因而就不能随意改变名字,因为那样做就会破坏这种关系了。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反驳:“难道一种关系确定之后,就不能再改变了吗?”其实,这种反驳背后的意思是:“凭什么说有些人就尊贵,有些人就低下?”如果真有人这样想,那么这个人就误解荀子的意思了。荀子虽然说到了高低贵贱,但是他那里的高低贵贱主要指的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关系。比如,肯定是先有父亲,然后才有儿子。这时,父亲就要比儿子高——高一辈。如果你去破坏这种关系,把父亲的名字叫成儿子的名字,那岂不是乱了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荀子的“正名”学说里,的确包含着一些等级思想,比如在荀子眼中君主就一定是比大臣尊贵和高的。对于这种等级思想,我们自然坚决反对。也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才说荀子比起孟子来,在对待君主态度上,显得软弱了许多。在孟子那里,只要一个君主是个背叛仁义、万民敌视的“一夫”,那么人民完全可以推翻其统治,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这个时候,正不正名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尽管如此,我们在一般的伦理意义上,还是需要讲究“正名”的。荀子认为,本来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在最初的时候是可以这样称呼也可以那样称呼的。比如,我们现在把“马”叫做“马”,只是由于最初人们便把他叫“马”。其实,这种叫法很偶然,因为如果当时把它叫做“老虎”,那我们现在对马这种动物就会称呼其为老虎了。然而,这只是最初的情况。现在不同了,马已经叫做马了,你如果再叫它老虎,估计别人就会骂你白痴了。

看过荀子的“正名”学说,再来看看那些过几天就换个“头衔”的娱乐明星们,便会觉得他们做又何必?如果你真的能够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又何须靠换“头衔”来赢得支持?

§§《大学》

在中国古代文化之中,有所谓“四书五经”的说法。其中,“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我们这里要品读的《大学》就是“四书”中的一部经典。

然而,所谓的“四书”只是南宋大思想家朱熹的说法,他把这四本书看成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因而放在一起进行解释。历史上的《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各是一本书,并不是合在一起的什么“四书”。

关于《论语》和《孟子》,我们已经进行了品读。那么,《大学》和《中庸》又是怎样的两本书?下面我们先来研读《大学》。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学》这个书名的意思。乍听见这本书的名字,大家或许会产生误解——大学就是说的高等学校。《大学》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接受朱熹对这个书名的解释,那么“大学”意味着“大人之学也”。“大人之学”是什么?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品读《孟子》时说到的“大丈夫”。其实,这里的“大人之学”就是关于“大丈夫”的学问。换句话说,《大学》一书就是一本教育人作成“大丈夫”的儒学经典。按照我们上文对“大丈夫”的理解,《大学》一书便是在教人怎样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巨人,这本书的学问就是关于“大丈夫”的。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大学》的作者是谁。是谁写了或者编了《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至今都没有确切的答案。第一种答案是:汉朝的学者普遍认为,写作这部经典著作的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然而,朱熹反对这种说法,他给出了第二种答案:《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根据孔子的言说编写的。可是,到了清代的考据学者那里,又有了第三种答案:《大学》跟子思和曾子都没有关系,他们认为根本就是汉代的经学家们编写的这本书。看来,要想明了《大学》的作者是谁,至少现在还没有办法。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大学》的文字和段落问题。本来,《大学》和《中庸》一样,都是收集在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完整的文章。然而,在朱熹看来,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脱节和错误之处。因此,他就对这些文字进行了调改,并重新分段。不仅如此,朱熹还认为位于文章最前面的一段是曾子所做的“经”,是最符合孔子原意的。而位于文章后面的十段,却是解释第一段文字的,是所谓的“传”,这些文字则是曾子的弟子按照曾子的意思编写上去的。

尽管《大学》这本书存在如上的许多疑问,但是作为儒家的经典,我们今日仍有仔细品读的必要。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它可是儒学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