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16

第16章 中庸的处世之道——《中庸》第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一谈起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两个字——“中庸”。可是,就如同上文说到的“率性”一样,很多中国人其实并不知道“中庸”这个词语的真实意思。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要么不停地在使用着“中庸之道”,要么教导他人处世要“中庸”,却并不理会它的含义。

然而,正如人们误解“率性”这个词语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一样,人们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庸”二字同样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举个例子来说,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之中,所谓处世的“中庸之道”指的就是不走极端、不出众和不显山露水等等。也就是说,在多数中国人那里,“中庸”是有着明哲保身的意图的:人们之所以劝戒他人见着坏人坏事躲远点,就是因为不能太出众,不然就会招来祸事,就不“中庸”了;人们之所以劝戒他人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就是因为不要当出头鸟,不然就会招来嫉妒,同样的不“中庸”……总之,在多数中国人那里,“中庸”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词。可是,处世的“中庸之道”真是这个意思吗?

我们不得不说,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庸”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是错误的。如果大家真的仔细品味过《中庸》,而不是道听途说,那么大家绝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毫无疑问,人们现在所说的“中庸”,肯定来自《中庸》一书。只不过,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之中,人们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庸》里面讲的“中庸的处世之道”,而走到另外一条路上去了。那么,《中庸》里面讲的“中庸的处世之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庸》里面讲的“中庸的处世之道”是从好几个方面来说的。对于这个深奥的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很难用一句两句话就说得清楚。因此,下面我们便逐一解释《中庸》一书之中的“中庸处世之道”。

在《中庸》里面,“中庸处世之道”首先主要指的是一种“中”的心理状态。什么是“中”的心理状态?用《中庸》的原话说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人肯定有着各种各样的感情,其中喜、怒、哀和乐就是最常见的感情。按照日常经验,人们只要一遇见能够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就会喜,遇见让自己气愤的事情就会怒。同样的,遇见悲伤的事情就会哀,而遇见高兴的事情就会乐。可是,这样的做法在《中庸》看来,是不符合“中庸处世之道”,也就是不符合“中”的。因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换句话说,“中庸处世之道”就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想喜怒哀乐就喜怒哀乐,要有一个节制,也就是让这些感情发泄出来恰倒好处,既不觉得过分,也不觉得发泄得不够,这就是所谓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此说来,“中庸处世之道”并不是让大家把喜怒哀乐藏在心里不释放出来(因为那样就是虚伪了),而是在释放的时候要注意节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人们对于“中庸”的理解跟《中庸》的原意发生了多大的误差!按照现在人们的观点和做法,举个例子来说,见到歹徒行凶也不需要愤怒,因为那样是出头鸟,不“中庸”了。可是,按照《中庸》的原意,这个时候,人们恰恰应该出头,因为该愤怒还是要愤怒,不能够坐视邪恶的横行。只不过,这种愤怒的发泄也要有节制。具体到上面的例子,就是上前去制止歹徒的恶行便可以了,而不需要怒火冲天地送歹徒上西天。

除了上面的意思之外,《中庸》里面讲的“中庸的处世之道”还有着如下的意思。第一,“中庸的处世之道”在人们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要遵守儒家推崇的美德,比如孝顺、忠诚、仁义和诚信等等。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庸”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那就是:一个人“中庸”处世的话,就应该像个木头人一样, 似乎没有什么感情是可以让他动心的。这种看法表面上说起来像在保持一种“中”的态度,其实越是这样就越远离了“中庸的处世之道”。对于那些基本的美德,人是不应该保持什么“中”的。换句话说,该孝顺就要孝顺,该诚信就要诚信……在这些美德面前,是没有什么“中庸”可讲的。

第二,“中庸的处世之道”是反对打破现状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是一种落后和保守的观念。人怎么能够安于现状?在《中庸》里面,作者大讲什么“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根本就是在让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这一点是跟儒家讲究的人要做“君子”和“大丈夫”的理想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对于这种“中庸”,不必将之放于心中。

即便如此,《中庸》里面讲的“中庸的处世之道”还是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不过,在运用之前,还是让我们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不然,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误解“中庸之道”了。

§§《墨子》

在先秦时代,除了儒家之外,还有另外一门学问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这门学问就是所谓的“墨学”。众所周知,“墨学”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在品味《孟子》的时候,我们曾经讲到过这位倡导“兼爱”的思想家。只不过,正是由于他的“兼爱”学说,墨子才被孟子骂得狗血喷头,说他是“不知父”的禽兽。其实,这种评价对于墨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样说?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墨子这个人。

墨子名翟,是春秋时代的宋国人(也有说他是鲁国人的)。墨子生活的年代,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是与孔子同一个时期。清代的考据学家孙诒让甚至认为,墨子比起孔子来,生活的年代更早。这或许就是孟子会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墨子的缘故。

然而,孟子提到的墨子,让我们的感觉是既不实际,也不懂得真正的“仁爱”。其实,这是与墨子的本意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春秋晚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已经达到了惨烈的地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酷也快要登峰造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墨子才提倡人人均像爱自己人一样爱他人。他的目的是非常好的,毫无可非之处。

墨子的学说集中体现在了《墨子》一书中,后世将这本书尊称为“墨经”。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七十一篇”。到了《隋书·经籍志》的时候,只记录了“《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不仅如此,《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只记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这样的记录跟今本《墨子》的篇目数是一样的,因此一般说来《墨子》只有53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

古书一般都有著者的疑问,《墨子》也一样。一直以来,关于《墨子》的作者是谁都争论不休。现在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墨子》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部分;由于《墨经》中有《亲士》、《修身》、《非儒》、《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因为这些篇目里面没有“子墨子曰”几个字,因而被认为是出自墨子之手;而《墨论》从《所染》到《非命》共28篇,则被认为是墨子弟子的作品。

墨子的思想,在哲学方面主要体现为尚俭、兼爱、敬鬼神和尚同等,这些思想系统地反映在了《墨子》这本书的《非命》、《贵义》、《尚同》、《天志》、《明鬼》和《墨经》诸篇中。我们今日要深入了解墨家学派的思想,品味墨子的思想意境,这些篇目是不可不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