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17

第17章 什么才是节俭?——《墨子》第一

“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如今,勤俭节约这样的话语已经显得非常老土了。尤其是现在城市里的一些独生子女,跟他们说起节俭来,他们多半会回答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节俭?节俭能成有钱人?”言下之意,既然通过勤俭节约不能让他们变得富有,他们就无须这样做。一些比较有“学问”父母,在袒护孩子的浪费行为时,还会来点经济学理论:“中国现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他不浪费点,产品就卖不出去,产品卖不出去公司就要倒闭,公司倒闭岂不让更多人没饭吃?”似乎这些不懂节俭的孩子还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了!听到这样的回答,是无法让人心平气和的。

其实,上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发展经济和发扬美德的关系?曾几何时,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们豪情万丈地憧憬着现代化实现之后的中国。在他们的理想里,现代化之后的中国,人民生活富裕了,同时在道德情操上也得到了修养,整个国家就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提高的“理想国”。然而,现实却无情地打破了这个虚构的国度。看看我们的四周,是否人人生活富裕就不说了,只观察一下现代中国人的德行修养,难道没有一个明显的堕落?难怪孔子说:“道之不行,吾知之矣。”

尽管如此,上文提出的那个问题还是要继续思考下去。原因很简单:谁不渴望在这个社会上,多一些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那样的话,我们可以少很多的烦恼。可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继续思考?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墨子,听听这位古代圣贤是怎样分析节俭美德的必要的。

墨子是一位很实用、注重实际的思想家,他关于节俭的学说其实就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实用的东西有很多,那么什么才是墨子所说的实用?在墨子看来,最大的实用就是老百姓的利益,用另外两个字来表示就是“富”与“庶”。如此看来,墨子提倡节俭,其关注点就在于老百姓生活的富庶。只要老百姓实现了富庶生活,那么就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了。

既然如此,那么凡是对于老百姓生活富庶无用和有害的事情,在墨子看来都必须废除。请大家注意,墨子在这里提倡要废除的是两样事情:一是有害于百姓生活富庶的,这个废除掉是很自然的,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二是对于老百姓生活富庶无直接用处的,也需要废除掉。对于这个提倡,估计就没有那么多人会理解和赞同了。这些人会如此想:“没有用处,但也没有什么坏处!”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那些为自己孩子浪费辩护的父母的想法。这些父母认为,反正孩子浪费也没有什么坏处,说不定还“刺激”中国经济增长,为何要制止?正是为了批评这样的想法,墨子讲出了一番与众不同的道理。

首先,对于统治者,墨子认为:“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见《墨子·节用》)他的意思是:治国者不是不可以增加国家开支,但这些国家开支如果不能够有利于百姓利益的增长,那就不要增加了。墨子的意思很明显:只要没有老百姓的好处,统治者就应该节俭。

其次,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同样需要节俭。这一点在墨子那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该节葬短丧以及祭祀,二是需要减少奢侈开销,比如音乐欣赏等。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在《墨子·节葬》下篇里,墨子说:“计厚葬为多埋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已成者,挟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墨子是在说:厚葬不是在埋人而是在埋钱,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长久守孝是在禁锢劳动力。钱埋了也就算了,反正也是死者挣来的。可是,那些活着的人却因为要守孝而没法劳动,想这样去赢得财富,根本就像禁止耕种还想得到收获一样!正是因为此,墨子才反对厚葬以及守孝。因为在他看来,厚葬和守孝就属于那种有害于老百姓生活富庶的。

另外一个方面是减少奢侈消费。减少奢侈的确是应该的,可是墨子为什么要人们少欣赏音乐?这就涉及到了墨子要废除的另外一样事情——那些对于老百姓生活富庶无用的事情。在墨子看来,欣赏音乐这样的奢侈事情,虽然不会直接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但是它们对于增长百姓生活富庶确实是没有用处的,至少没有直接的好处。说不定,一个人如果老是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可能还会荒废其他事业呢:“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悲也。然当即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之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见《墨子·非乐》上篇)墨子的意思是,老百姓的三种苦处在于饿了吃不上饭,冷了穿不暖衣,累了得不到休息。可是,当他们面临这些困苦时,却只为他们进行各种音乐演奏,他们的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换句话说,这些奢侈的享受对于解决民生疾苦是无用的,因此也应该节俭。

如此看来,墨子提倡的“节俭”包含了更广的含义,不仅是废除那些有害的浪费,而且还要废除那些无用的消费。对比之下,我们今天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越来越不懂得节俭的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