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18

第18章 让世界充满爱——《墨子》第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有学者曾经如此的总结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根本就是一部不断的战争和重建家园的历史。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放眼世界,大到两次世界大战,小到至今持续不断的区域战争,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人类几乎没有哪个世纪是完全和平的。在如今的一些新闻报纸上,所谓的“和平”已经变成了“导弹不击中平民区”。看到这样的报道,何尝不让人觉得难受。人类的历史让人不得不生出一个疑问来:我们还有可能和平共处吗?

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时,有好几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在开动他们的智慧,努力地思索着这个问题。他们生活的年代,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人类的邪恶达到顶峰的年代。正如我们讲述《孟子》一书时说到的那样,那个时候的统治者不知体恤民苦,却只知扩土征疆,让战火一次次熊熊燃烧;老百姓既是受害者,又是为恶者,他们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人性也跟着堕落了。如果那时有部摄象机从空中拍摄的话,拍下来的镜头估计全是同类相食的恐怖场面。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才各自提出了解决政治社会悲剧的方案:孔孟荀倡导有差别的仁爱,韩非子倡导法治。那么,墨子倡导什么?这就是我们曾经在孟子一讲里提到过的“兼爱”。“兼爱”是什么意思?还是让我们先从墨子对他生活时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说起。

在《墨子·兼爱》中篇里面,墨子如此地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况:“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在墨子的心目中,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国与国相互攻打,家与家相互篡夺,人与人相互危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君主不再给予大臣恩惠,大臣对君主也不再效忠;父亲对儿子不再慈爱。儿子对父亲也不再孝顺;就连亲兄弟之间也是相互争夺打斗。这些不良现象,在墨子看来都是危害天下的坏事。

可是,这样的社会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墨子用了一个很简练的词语,概括了当时社会弊病的原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或者说人们只知道“自爱”。什么是“自爱”?墨子用了一些社会现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个概念:“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见《墨子·兼爱》上篇)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墨子是在说:现在这些君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其他国家,因此才敢于以举国之力去攻打其他国家;相类似的,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和自己的家,而不知道爱别人和别人的家,因此才会家与家之间相互篡夺、人与人之间相互危害。如此看来,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只知道“自爱”了。

讲到这里,很自然地就有一个疑问:应该怎样才能解决人只知道“自爱”的毛病?为解决这个问题,墨子提出了“兼爱”的学说。这样看来,墨子提出“兼爱”学说,是一种很自然的倡导——正是由于人只知道“自爱”,进而才导致了那么多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就要让人懂得爱他人了。如果我们用墨子的原话来表示,“兼爱”的意思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见《墨子·兼爱》上篇)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国家,要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甚至要把别人的身体当成自己的身体来爱护。

以上便是墨子“兼爱”学说的主要内容,可是正好在这个观点上,墨子受到了孟子的强烈批评。关于这些批评,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所了解,大致意思就是孟子认为墨子提倡“兼爱”是心中没有父亲的表现。其实,现在看来这种批评未免有些过头。墨子虽然提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但是他却没有提倡什么“视人之父若视其父”。孟子对墨子的批评,其实是在做一种推论。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人爱别人以及别人的家人,就像爱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一样了,就会导致这个人忘记自己与别人还是不同的,自己的父亲与别人的父亲还是不同的。其实,墨子哪里有这种意思?墨子之所以会说出要“兼爱”、爱人如爱己,是为了解决当时人人只知道“自爱”的毛病的。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至于是否会导致孟子所说的“无父”,那就要看大家怎样推理了——将墨子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尽量往下推,也许会得出孟子的结论;可如果从墨子的出发点来理解这句话,便不存在什么问题了。思想的事情就是这样,关键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思考。

尽管受到了孟子后来的严厉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墨子的“兼爱”学说确实具有永恒的价值。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墨子只是说出了一种理想,并在用理想来解决问题。因此,“兼爱”显得不那么实际。如果“兼爱”的理想已经实现,那又何须我们至今渴望着和谐与和平?